楊坷
河南科技大學附屬許昌市中心醫院血液凈化室,河南 許昌 461000
腎性骨病是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最為常見并發癥之一,隨生存時間延長呈進行性加重,易增加鈣、磷代謝紊亂發生風險,誘發血管、心瓣膜鈣化,嚴重影響預后改善[1]。目前臨床治療腎性骨病多依賴于補充鈣質、維生素,但整體效果不太理想,難以顯著改善骨骼病理狀態。中醫認為,腎性骨病歸屬于“骨枯”、“骨痿”等范疇,主要病機在于肝腎不足、瘀毒阻絡,故治療重點在于補腎填精、活血化瘀[2]。鑒于此,本研究選取62例CKD4~5期腎性骨病患者,經分組對比,探討益腎活血協定方對腎功能及Ca2+、P3-代謝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62例CKD4~5期腎性骨病患者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簡單隨機化分組。對照組31例:女13例,男18例,年齡43~68歲,平均(57.96±5.02)歲;原發疾?。?4例慢性腎炎,9例糖尿病腎病,4例高血壓腎病,2例慢性間質性腎炎,2例多囊腎;研究組31例):女17例,男14例,年齡41~69歲,平均(58.05±4.73)歲;原發疾?。?6例慢性腎炎,7例糖尿病腎病,5例高血壓腎病,2例慢性間質性腎炎,1例多囊腎。2組基本資料年齡、性別、原發疾病)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選取標準①納入標準:均符合以下診斷標準,并經X線檢查發現骨透光度提高;軟組織鈣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②排除標準:遲發性營養性佝僂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所致代謝性骨病者;原發性骨質疏松者;近6個月有激素類藥物使用者;精神行為異常者。
表1 2組腎功能比較(±s)

表1 2組腎功能比較(±s)
1.3 診斷標準①西醫標準:CKD分期為4~5期;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30mL/(min·1.73m2);伴有全身骨痛、局部大關節叩痛或畸形等臨床表現;病理性骨折及相應體征。②中醫標準:以腰膝酸軟,下肢痿弱,耳鳴耳聾,心煩失眠,手足抽搐,骨痛為主癥;以畏寒喜暖,大便稀溏為次癥,舌紅苔薄,脈細弱。
1.4 方法2組均予以調脂、降壓、降糖、維持電解質平衡、抗感染、攝入適量鈣磷等對癥處理。
1.4.1 對照組 每晚口服0.25μg骨化三醇軟膠囊[正大制藥(青島)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42]。28d為1個療程。
1.4.2 研究組 基于對照組加用益腎活血協定方。藥方組成:骨碎補20g,積雪草30g,枸杞子20g,杜仲20g,六月雪30g,川芎15g,石韋20g,虎杖20g,蘇梗12g,淮山藥15g,懷牛膝15g,生黃芪30g,玉米須30g,川斷15g,制大黃12g,生槐花20g,炒當歸15g,澤瀉12g,澤蘭15g,川連3g,蘇葉12g,白術15g,黨參15g。水煎,早晚飯后30~40min各服用1次,每日1劑。28d為1個療程,2組均連續治療3個療程。
1.4.3 檢測方法 空腹取3mL靜脈血,離心12min,3000r/min,分離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儀(型號:7600)檢測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Ca2+、P3-水平,儀器購自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嚴格按照儀器說明書操作。
1.5 療效判定標準[3]胸痛、骨痛等臨床癥狀或體征基本消失,證候積分降低≥60.0%,Scr減少≥20.0%,且C a2+、P3-在正常范圍內為顯著緩解;上述臨床癥狀或體征有所控制,30.0%≤證候積分降低<60.0%,10.0%≤Scr減少<20.0%,且Ca2+、P3-均有所改善但未達到正常范圍為進步;未達到顯著緩解、進步標準為無效??傆行?顯著緩解率+進步率。
1.6 觀察指標①療效;②對比2組治療前、治療3個療程后Scr、BUN、Ca2+、P3-水平。
1.7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治療3個療程后,研究組7例顯著緩解,20例進步,4例無效;對照組4例顯著緩解,16例進步,11例無效。2組總有效率比較,研究組(87.10%)高于對照組(64.52%)(χ2=4.309,P=0.038)。
2.2 腎功能2組治療前Scr、BUN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治療3個療程后Scr、BUN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 鈣磷代謝情況2組治療前Ca2+、P3-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治療3個療程后Ca2+水平高于對照組,P3-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鈣磷代謝情況比較(±s,mmol/L)

表2 2組鈣磷代謝情況比較(±s,mmol/L)
西醫認為,CKD4~5期腎性骨病發生機制與P3-潴留、低鈣血癥等相關[4]。治療腎性骨病主要目標在于糾正鈣磷代謝紊亂。骨化三醇軟膠囊能促進細胞Ca2+內流,抑制甲狀旁腺激素釋放,但其易增加高鈣血癥發生危險性[5]。
中醫認為,腎性骨病病理機制在于腎精不足,致使后天氣血虛弱,損傷筋脈,引發骨脈失養,久而骨枯,枯而不榮,不榮則痛[6]。故治療著重于益腎健脾。益腎活血協定方中骨碎補性溫,味苦,入肝、腎經,可補腎活血、散瘀止痛;積雪草味苦、辛,性寒,入肝、脾、腎經,可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可滋補肝腎;杜仲味甘,性溫,入肝、腎、太陰肺經,可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六月雪味淡、微辛,性涼,入肺、大腸、肝、脾經,可清熱利濕;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可祛風燥濕、活血止痛;石韋味苦甘,性涼,入肺、膀胱經,可清肺泄熱;虎杖味微苦,性微寒,入肝、膽、肺經,可祛風利濕、散瘀定痛;蘇梗味辛,性溫,入脾、胃、肺經,可止痛;淮山藥味甘,性平,入脾、肺、腎經,可滋補益腎;懷牛膝味苦、甘、酸,性平,歸肝、腎經,可活血祛瘀、補肝腎、強筋骨;生黃芪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可益衛固表、利水消腫;玉米須味甘、淡,性平,歸膀胱、肝、膽經,可利尿消腫;川斷味苦辛,性微溫,入肝、腎經,可補肝腎、續筋骨;制大黃味苦,性寒,歸胃、脾、大腸、肝、心包經,可瀉熱通便;生槐花味苦,性微寒,歸肝、大腸經,可涼血止血;炒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可活血止痛;澤瀉性寒,味甘,歸腎、膀胱經,可利水滲濕、泄熱;澤蘭味苦、辛,性微溫,歸肝、脾經,可活血祛瘀、利水消腫;川連味苦,性寒,入胃、大腸、心、肝經,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蘇葉味辛,性溫,歸肺、脾經,可行氣寬中;白術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可補氣健脾、燥濕利水;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可補中益氣、生津養血。諸藥合用,具有益腎健脾、清熱泄濁、活血祛瘀的功效。本研究數據表明,研究組總有效率87.10%高于對照組64.52%(P<0.05)。提示益腎活血協定方治療CKD4~5期腎性骨病,療效確切。
另外,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益腎活血協定方富含制大黃、杜仲等成分,具有直接降低血清P3-水平作用,能減輕腎小球高灌注、高壓力,抑制腎小球纖維組織增生,保護腎功能;生黃芪能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造血功能改善,調節物質代謝[7-8]。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3個療程后Scr、BUN、P3-水平低于對照組,Ca2+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CKD4~5期腎性骨病患者應用益腎活血協定方治療,能改善腎功能,調節鈣磷代謝。
綜上可知,益腎活血協定方治療CKD4~5期腎性骨病,療效確切,能改善腎功能,調節鈣磷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