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倫 張運平 譚桂探
包皮過長多發生于兒童時期,在臨床醫學中,包皮過長患者極易引發包皮炎。大多數出現包皮急性炎癥,局部出現瘙癢或龜頭上出現腫物,例如包皮垢等會選擇手術治療;少數是由于在進行尿常規檢查后,+~++紅,白細胞過多,時常發生遺尿等原因而進行手術治療。當出現以上幾種情況時,醫生通常會建議被動選擇包皮環切手術進行治療。但是目前隨著現代人保健意識以及衛生意識的提高,更多的患者選擇主動到醫院進行包皮手術治療,并且這種手術治療的趨勢也在逐年的上升。近些年,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包皮環套扎切除內外板術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患者的認可。與常規的治療方式相比,其在減少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并發癥的發生上起著積極的作用[1]。但是目前對于包皮環套扎切除內外板術在應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等研究比較少,所以本文采用了隨機對照的方法進行了相關的研究,探討包皮環套扎切除內外板術的有關問題和對策,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6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50例包皮過長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7~26歲,平均年齡(16.52±3.77)歲。觀察組患者年齡7~27歲,平均年齡(17.00±3.6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包皮過長患者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患者有嚴重的呼吸系統、神經系統以及循環系統相關并發癥[2]。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的包皮環套術進行治療,要求在治療過程中要防止出血等情況,并在術后采用常規方式進行消毒。觀察組采用包皮環套扎切除內外板術進行治療。主要包括:首先在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局麻)的基礎麻醉操作下,將患者的包皮內板與龜頭之間的粘連處進行鈍性分離,然后對包皮垢進行清除并擴張包皮口。在患者的內外板交界左右分別上止血鉗,并將患者的包皮向上提起。在背側正中處,切開包皮(狹窄環),在整個過程中要注意避免直接切斷背靜脈。隨后使用止血鉗將患者的包皮口充分牽開并在包皮內板與龜頭處把包皮環套斜形放入,當環套的下緣抵達系帶根部之后,再向上提起2~3 mm,最后將包皮結扎在患者環套凹槽處,術畢。術后第3天囑患者回院復診切除壞死包皮。術后叮囑患者充分說明應堅持每日用碘伏溶液[廣州市慶豐消毒制品有限公司,粵衛消證(2017)第816號]進行切口漫泡消毒,2次/d,叮囑患者在發現異常情況時及時復診。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VAS評分、并發癥發生情況、外觀滿意度。術后采用VAS對患者疼痛狀況進行評分,總分10分,分值越低,疼痛越輕[3]。并發癥包括出血、排尿痛及排尿不暢、內板水腫[3]。治療后外觀滿意度[4]:采用外觀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滿意度情況進行評定,主要包括切口愈合程度、形態美觀程度等方面,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3項,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VAS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VAS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VAS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VAS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出血、排尿痛及排尿不暢、內板水腫的發生率分別為4.00%、4.00%、4.00%,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4.00%、28.00%、2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外觀滿意度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外觀滿意度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外觀滿意度比較[n(%),%]
近些年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在不斷上升,對于起身體健康以及身體素質等方面的要求也越發嚴格,由此包皮過長的患者數量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對于該類病癥,傳統的治療方式以包皮環套術為主,雖然可以達到治療效果,但是在治療時間過長,且術后并發癥較多。而在其基礎上改良的包皮環套扎切除內外板術有效的避免了這些不足,且患者在治療后的外觀滿意度明顯提升。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VAS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包皮環套扎切除內外板術的使用縮短了手術的治療時間。在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出血、排尿痛及排尿不暢、內板水腫的發生率分別為4.00%、4.00%、4.00%,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4.00%、28.00%、2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包皮環套扎切除內外板術的應用明顯減少了患者出血、往返醫院次數、排尿痛及排尿不暢、內板水腫情況的發生。在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外觀滿意度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使用包皮環套扎切除內外板術對患者進行治療,患者對于治療后的切口愈合程度、形態美觀程度等方面的滿意度是較高的,這避免了患者自卑心理的產生,幫助患者提升自信心。
此外,為加強包皮環套扎切除內外板術的治療,防止并發癥的產生,作者對其出現的不良問題進行了總結歸納,并提出一定的解決辦法。①出血。主要原因:手術中結扎環套的線過于松弛,患者血管斷端處出現回縮現象以及患者的包皮環套出現意外脫落。主要的對策是要選擇具有維持足夠張力的結扎線,此外在進行包皮口背側切開時,應該注意觀察患者逆膀胱下的主要血管所在位置以避免直接剪斷患者的血管,在手術結束后要對患者家屬進行叮囑,切實注意保護包皮套,避免進行直接擠壓或者碰撞,最后要叮囑患者不能自己進行拆除,如有特殊情況可以改用縫合法進行縫合。②術后排尿不通暢或者排尿時疼痛,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環套內存有分泌物致使其尿道口被堵塞從而出現排尿不暢及疼痛情況,或者是在手術過程中環套的放置向系帶處傾斜的角度過大,導致系帶側的內板保留過少,最終導致患者的尿道外口被包皮套所遮擋。主要的解決措施有:當患者手術結束后對其龜頭、尿道外口進行常規的檢查,如果其尿道外口的顯露不充分,要及時將止血鉗插入患者尿道口約0.5 cm處并將尿道外口撥向環套的正中位置,必要時可到醫院復診。③環套部分脫落與延遲脫落。延期脫落可能是由于所選用的結扎線張力較差,從而導致結扎線的遠端組織無法在預定的時間內完全壞死,最終致使患者出現組織干結或者局部炎癥反應輕微癥狀,延長了脫落的時間。面對這種情況,當患者在正常脫落的過程中已經有3/4的包皮環套與組織之間進行了分離,便可以直接到醫院進行環套拆除。④環套位置放置不正確。當術中的操作不規范或者在局部注射麻藥時導致局部水腫而影響了對于環套放置位置與深度的判斷。這要求醫生在放置環套時要選擇系帶側較背側放置稍淺,且包皮環套的下緣可以剛好抵達系帶處為主。⑤內板水腫。發生這種癥狀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吻合口處由于形成環狀瘢痕而被壓迫或者出現了單純性水腫的情況。主要的解決措施是將瘢痕切開或切除并進行加壓包扎,時間約為1~2周。
綜上所述,將包皮環套扎切除內外板術用于包皮過長患者的治療中,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且有助于針對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并找出適當的解決方法,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