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桂星
臨床血液科中,貧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有很多類型,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在臨床近年來的統計中發現,貧血患者例數越來越多,是因為早期貧血癥狀不是很顯著,當患者出現顯著癥狀時,其病情已經處在危險狀態,從而導致感染等疾病的發生率增加,進而加重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身體健康,進而影響預后效果[1]。所以,盡早對疾病診斷并確診,繼而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對于預后效果的改善意義重大。臨床中比較常見多發的三種貧血為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與缺鐵性貧血,后兩種貧血類型的檢測相似度高,一定程度了增加了臨床診斷難度。常規檢測紅細胞容量的過程復雜,具有較高的誤差發生率,而且不容易卻分血液成分異常疾病,影響疾病后期診斷治療[3]。血常規為基本的臨床檢驗項目,也可為鑒別診斷貧血提高依據。所以,本研究以2017年8月~2018年9月收治的114例貧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血常規檢驗的臨床意義,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9月到本院接受治療的114例貧血患者,入院后依據基因檢測結果分為觀察組(地中海貧血)與對照組(缺鐵性貧血),各57例。觀察組男29例,女28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38.03±8.99)歲。對照組男30例,女27例;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37.65±8.8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對照組符合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標準,觀察組符合地中海貧血的診斷標準;本次研究對象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本次研究者;兩組接受血常規檢驗時,未接受其他相關治療。排除標準:妊娠期者;哺乳期者;合并低蛋白血癥者;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伴有其他惡性腫瘤疾病者;急性失血量>500 ml者;急性脫水者;不配合研究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開始血常規檢驗前3 d,叮囑患者禁用各種可能會影響血液成分的食品或藥品?;颊咔宄科鸫部崭範顟B下,取靜脈血進行血常規檢驗。選用靜脈血2 ml置于抗凝試管中,利用邁瑞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BC-5000并配以原裝原配試劑實施檢驗。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血常規指標:MCH、MCV、RDW-CV、MCHC。②診斷準確率:診斷金標準為基因檢測,評估血常規鑒別診斷準確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常規指標 兩組MCH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MCV、RDW-CV水平均低于對照組,MCHC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常規指標比較()

表1 兩組血常規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血常規鑒別診斷準確率 觀察組鑒別診斷準確率為96.49%(55/57),對照組鑒別診斷準確率為98.25%(56/5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42,P>0.05)。
3.1 貧血 貧血為常見的血液科疾病,此病具有復雜的病因,包括單純的大量失血、細胞破壞、細胞功能障礙等,一般情況下,貧血對大量失血不考慮[4]。有調查指出[5],我國貧血發生率>15%。臨床總結貧血的發生與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變化密切相關,受多種因素影響,人體外周血紅細胞 容量下降,低于正常范圍的癥狀,發病后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6,7]。臨床上貧血的癥狀較多,可在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呼吸循環系統、皮膚、神經系統等[9]?;颊叱30橛械陌Y狀為注意力集中困難、頭痛、耳鳴、失眠、記憶力降低等。很多患者存在皮膚蒼白,未進行勞動或者運動下就出現心功能障礙、心率較快、呼吸急促的情況[10]。一些患者出現消化功能不良、食欲衰退等情況,而男性患者則發生的癥狀為排尿減少,而女性則表現為月經異常、性欲減退等情況[11]。貧血會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利影響,需要實施針對性治療,從而將更高的要求提供給臨床疾病的鑒別和診斷中[12]。
3.2 鑒別診斷貧血 現階段,醫務人員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是對貧血類型如何準確鑒別,同時結合結果而選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進而使得患者的預后效果得到改善。但是,就算進行非常嚴格實驗室檢查、體格檢查、病史檢查后,也會有大約5%的患者對于具體的發病原因無法確定,從而熬制貧血的誤診率處于較高水平,進而使最佳的治療時機被錯過,最終使得疾病加重。在臨床檢查項目中,血常規為最基礎的一種,血常規為理論層面主要鑒別診斷人體是否為貧血的方式,可將血液細胞學中各參數的變化情況準確的呈現出來。在過去的研究中,有研究指出[13],在診斷地中海貧血中,利用血常規檢查指標,可確保診斷準確率>90%。也有研究研究表示[14],在鑒別診斷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中,血常規檢查指標的作用顯著,可對兩類患者精準區分,而鑒別診斷的準確率更是>90%,且高達98%。在本次研究結果中,兩組MCH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MCV、RDW-CV水平均低于對照組,MCHC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鑒別診斷準確率為96.49%(55/57),對照組鑒別診斷準確率為98.25%(56/5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貧血患者不同,其血液成分變化也存在一定差異,在MCHC、RDW-CV、MCV等方面有所體現,導致地中海貧血出現的重要原因為遺傳和基因缺陷。有研究表示[15],地中海性貧血患者中,其血紅蛋白中合成的珠蛋白鏈較健康者不同,在MCV和RDW-CV中存在直接表現,即其水平持續降低,而MCHC則是發生增加的情況。合成的珠蛋白鏈異常又對患者紅細胞血紅蛋白造成直接影響,使得其數量降低。
缺鐵性貧血患者的致病原因更是多種多樣,也許使鐵元素長時間流食,也許使鐵元素需求量較多,上述情況都會導致體內細胞鐵元素不足,使得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發生異常,影響細胞分裂和增殖活動,進而導致患者出現MCH降低問題,也會降低MCV和RDWCV水平,同時MCHC波動的情況。
因為病因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影響,缺鐵性貧血患者較地中海性貧血患者的MCV和RDW-CV水平稍高。是因為流食的鐵元素可補充的渠道較多,將患者鐵元素需求過量、機體代償機制破壞的問題有效解決。降低的MCHC水平,是因為受到長時間存在的病理性態勢影響,較地中海性貧血患者差一點。除此之外,兩類患者都是因貧血因素的直接影響,MCH差異不顯著。本結果同有關研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16]。并且,血常規檢驗具有操作便捷、簡單的特點,同時不需要很多金錢、精力、時間,從而保證了檢查結果的準確性[14]。在鑒別診斷貧血中,血常規還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急性發病的患者,其血液成分也許會被其他因素所影響,那么就需要進一步研究技術,更好的應用于貧血的診斷鑒別中。
總之,通過血常規檢查,在鑒別診斷貧血中可得到特異性指標,可將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性貧血準確區分,以MCHC、MCV、RDW-CV為主要指標,MCH差異無特異性。在以后的鑒別診斷中,可首選血常規檢查作為鑒別診斷貧血的技術,從而將可靠的診斷依據提供給臨床確診和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