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波
【摘要】疫情期間,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成為影響大眾生活最重要的資訊和情感手段。微博書寫的全民普遍性、游牧性及超現實性,都體現了微博書寫有別于傳統媒介的本質特征。社交媒介究竟以什么樣的方式影響當今大眾的精神現實,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關鍵詞】中性書寫;普遍性;游牧性;超現實
春節前后在中國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民關注,這種注意力在微博等社交媒介全面顯形?!耙咔槠陂g,每天有超過2億網友通過微博關注最新疫情、獲取防治服務、參與公益捐助,微博熱搜榜上疫情相關話題的占比超過60%,微博成為民眾了解疫情動態和走向的重要平臺?!盵1]獲取第一手資訊,文流實時情感,上述數據似乎不能盡述社交媒介對大眾生活全方位的覆蓋和呈現。本文以微博為例,從哲學維度,去探討社交媒介提供的“超現實”本質及特性。
一、微博書寫的中性與普遍性
社文媒介自誕生以來,悄然改變著大眾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這其中以微博為典型代表。微博上的“創作”本文稱之為微博“書寫”而非“寫作”,是因為微博的呈現方式除了文字,更包含圖片、視頻等直觀方式,所以用“微博書寫”更貼切。
微博閱讀和書寫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哲學維度而言,社交媒介類似于人類在歷史過往中面臨生存和技術困境時進化而向外延伸出的體外器官。哲學家斯蒂格勒在《愛比米修斯的過失》中指出,與動物相比,人類先天存在缺陷,技術是人類為彌補缺陷而獲得的性能,“缺陷存在”是人類的第一品性,由此引申出人類的第二品性,即對技術的依賴——“代具性”。“技術是人的本質,沒有技術就沒有人,人的進化其實是一個動物性退化和技術能力增強的歷史過程?!盵2]換言之,人的進化過程就是技術的進化過程。而社交媒體的出現和繁盛,恰恰是應人類現階段生存需求、互聯網交互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社交媒介書寫的瞬時}生和碎片化似乎在解構人類的深入思考和記憶。但是,斯蒂格勒認為,出路似乎并不在回歸到一個也許并不存在的深度閱讀和思考的時代,而要在對社交媒介的承認和熟練中去找出路。
那么,究竟微博書寫對大眾是一種什么樣的敞開,一個基本取消了技術門檻的社交媒介,是最大程度向全民開放的媒體。其間微博主體的讀與寫,類似于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早在上世紀中葉就主張所謂“零度寫作”或“中性寫作”。巴特認為,寫作很難擺脫各種功利主義的控制,所以寫作必須存在于各種呼聲和判決的環境里。“當作家采用人們實際言語,但不再依其生動性,而是將其看作包容了全部社會內容的基本對象的語言之時,寫作就把人物的實際言語當成了他的思考場所。”[3]寫作的中性或寫作的一種口語的級度,是對一種絕對普遍性的社會狀況的期待,它指向的是“公民社會那種具體的、唯一的普遍性話語,而非神秘或徒有其名的普遍性?!盵4]微博是空前廣闊的眾聲喧嘩地。微博上的書寫,類似于一種個體姿態的廣場展示。微博語境很接近巴特所謂的普遍性語境。理論上的全球可見、實時交流和巨大無形的輿論場,讓所有的發聲天然具有假想的普遍特性,也讓個體書寫最大程度地擺脫了意識形態的影響可能。一種主體性與普遍性兼顧的書寫在這里成為可能。
微博書寫取消了從書寫到發表的技術門檻,只消一部智能手機,便讓全民平等對微博技術可操作。那些以往只有在作家傳記、名人回憶錄中才能看到的個體豐富性以流水賬方式直線記錄,又以網狀結構向外延展,這些,都讓微博書寫的普遍性、多元性離理想更近了一步。
二、游牧性社交方式
既然社交媒介中的書寫個體集合了個體性與群體性,那么在網絡中,個體與集群之間的關系形態如何?哲學家德勒茲和加塔利曾經用“根莖”的比喻用來形容一種四處伸展、無等級制關系的模型,用它來描述一種去中心化寫作的基本機制。他認為寫作是為了“創造根莖而不是根,不要種植!不要播種,而要引出旁支!既不是一也不是多,而是多元體,”[5]德勒茲認為,“根莖式”寫作不存在個別的陳述,只有生產陳述的機器性的配置。雖然配置從根本上來說是力比多的和無意識的。這種陳述就是無意識自身,而無意識本身就是集群的體現。“一個根莖不斷地在符號鏈、權力組織,以及關涉藝術、科學和社會斗爭的狀況之間建立起連接?!盵6]這個類比幾乎可以描述微博書寫的網狀結構。多元個體置身于一個巨大無形、具有強大包容性的網絡中,等待合適的機會去觸發身上隱藏的那些力比多和無意識,引發一波又一波信息和情感網絡的蔓延。
盡管微博大V、網紅的影響力以及所謂“水軍”刷數據等現象的存在使得所謂的全民普遍性和話語平權始終只是理想,但是至少從技術上來說,微博書寫具有平等出聲、傳播與接受的可能性。另外,在各種亞文化層出不窮的時代里,微博群體的聚集更像是游牧式的類聚。他們用書寫、點贊、轉發等行為來自我顯現,單純意義上的“觀眾”不見了,每個人都是游牧的行動者。從幾十到數千的關注數是這種“游牧”多元且可見的直接表現。以最具微博特質的追星(飯圈)文化來說,所謂“游牧式追星”就突出體現了哪里水草豐茂就追哪里的游移特性。而這種追星方式充分體現了微博的多元流動、易于集群的特質。任何人可以在微博某處滯留與駐扎、被觸發與觸發、遷徙與游移。微博書寫就是根莖式的、游牧式的寫作的范型。
在社交媒介發達之前,傳統媒介單向傳播時代,受眾的潛意識在冰山之下,幽微不可見。但是微博從關注到發聲的整個過程也是大眾的各種潛意識現形的過程。而微博的匿名特性又促進了潛意識更大膽地顯現和表達。個體在微博發聲,在出聲之前就已經預設自己處在一個宏大的輿論場中,書寫從理論上講就是一個等待被發現、激活、傳播的契機。書寫往往既不是開端,也沒有終結,而是居于中間位置,不停地游移與滑行,并在滑行中不斷增殖、變異或獲得新的涵義。
三、超現實力量的現身
在這個因疫情而停工、停學的漫長假期里,大眾因為隔離而沒有生產、室外生活和社交,在其間的物質需求幾乎降低至溫飽線。在這樣“貧瘠”的現實生存狀態下,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以可見的數據空前地讓不可見的社交媒體打造出“充盈”的大眾精神現實。社交媒介的“存在感”空前地、壓倒性地強大,一種超現實的力量全面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