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招弟 盧遠輝
【摘要】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管理其實是對傳統會計檔案管理進行創新和改革的一種形式,同時有效規范了會計檔案管理。運用科學合理的管理手段可以對會計檔案中的隱藏信息進行深入挖掘,借助先進的電子化技術,把更加真實、可靠的數據信息提供給國庫,確保其決策更加正確。但應注意,會計檔案電子化管理具有較高的風險性,只有大力防范電子化管理風險,才可以為國庫會計檔案的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對此,本文主要對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的潛在風險和對策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國庫會計檔案? 電子化? 潛在風險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我國國庫會計檔案中出現了諸多會計電子檔案,作為現代國庫建設中的重要環節,國庫信息化建設在國庫發展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電子存儲技術和軟件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但在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中仍有諸多潛在風險存在,急需得到解決。
一、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管理潛在風險
(一)規章制度風險
會計檔案電子化屬于檔案管理方式的一種,近年來才開始流行,其管理實施制度尚不完善。工作人員對電子化檔案管理了解不充分是規章制度方面的主要風險。在傳統的檔案管理中紙質檔案是主要管理對象,而面對會計檔案電子化,這種新型的實施標準和流程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去了解,還需要不斷探索,積累經驗。所以,當前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管理仍需要冒著一定的風險使檔案管理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得到保持。
(二)管理風險
商業銀行、海關和財政稅務等是國庫業務的主要對口部門,囊括的業務有集中支付、退庫、收入更正、財政撥款、預算收入繳納等。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的資料種類繁多。相關部門在配合中國庫部門應怎樣將“財稅庫銀關”之間的聯系協調好,怎樣對各部門之間相應的業務種類進行合理調節,怎樣確保接收的電子信息和電子檔案相關標準相符是一大難題,需要國庫部門加大和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力度,確保標準統一性,使操作管理環節潛在風險最大化減少。
(三)信息安全風險
第一,修改會計檔案信息風險。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管理中形成的電子資料很容易被修改,同時發覺難度較大,這對會計檔案信息的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第二,泄露會計檔案信息風險。因為網絡各層級的安全防范措施缺乏科學合理性,均會造成整個電腦系統無法正常運行,為黑客提供了機會,進而導致國庫會計檔案信息被泄露。第三,會計檔案信息保存風險。國庫會計檔案信息的保存需要借助計算機存儲介質,只要這些儲存設備失效、老化或發生損壞,金輝丟失會計檔案信息。
二、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的潛在風險的應對對策
(一)完善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管理制度
在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中,檔案人員應加大規章制度的調整和修訂力度,在電子檔案試用的過程中不斷對規章制度進行完善,同時參照成功運用電子會計檔案單位的相關經驗,制定完善的和央行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管理相適應的工作流程,以此為基礎,構建和實際相符合的電子化檔案管理制度與方法等,立足于國庫部門的實際需求,將本部門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充分運用到電子會計檔案管理之中,實現電子檔案管理效率最佳化。
(二)改善基礎設施和運行環境
應投入充足的資金,同時配備完善的和檔案信息安全管理相關的設施設備。建立與國家標準相一致的機房,同時隨時對計算機機房進行監控,確保其水源、火警以及電壓系統穩定。一旦有閑雜人等闖入,要第一時間借助短信、電話或聲光報警。在運行環境改善上,首先要將權限控制落實,同時,構建健全的備份系統。在開展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管理時,應對權限進行合理劃分,包括系統管理人員、檔案管理人員、用戶管理人員和檔案操作人員等,同時還要在固定時間重新設置密碼。
(三)確保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管理的網絡安全
首先,在訪問控制上,應積極運用主機訪問控制技術、微型機房控制技術、訪問控制技術,以確保可以對國庫會計檔案信息系統中的網絡端口、目錄級、網絡權限、入網訪問的安全進行控制。可以借助密鑰技術、用戶身份驗證技術加密管理數字化會計檔案,以免閑雜人等和會計檔案相接觸。其次,在防病毒上,必須對詳細的防病毒策略進行制定,同時第一時間對殺病毒軟件進行安全和更新,以免國庫會計檔案受到病毒侵害。最后,在會計檔案數據備份方面,可以采用電子會計檔案雙備份制度。其中一份不能進行拷貝和分享,只能用于對照和校驗;另一份電子會計檔案應設置為只讀文件,可以閱覽,但不能修改,防止他人非法入侵電腦將會計檔案信息更改。
三、結語:
進一步強化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風險控制工作的意義極為重大。我們應高度重視此工作,對現階段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管理中存在的潛在風險進行深入分析,同時積極運用有效應對手段。唯有如此,才可以確保會計信息更加可靠、安全。
參考文獻:
[1]彭一嘉.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問題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19):264.
[2]紀瀟霖.信息化視角下的國庫會計檔案管理[N].金融時報,2017-11-27(10).
[3]魏瀟.人民銀行國庫會計檔案電子化研究[J].金融會計,2018(07):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