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興

疫情之下,中國足壇各級職業聯賽究竟何時啟動,至今沒有明確說法,也不是中國足協這個層面可以決定的。在漫長的等待中,俱樂部的“退出潮”、“倒閉潮”襲來,讓形象原本就不佳的中國足球雪上加霜。
據不完全統計,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已經有22家俱樂部先后宣布退出,包括中超的天津天海,中甲的遼寧宏運、廣東華南虎、四川FC、上海申鑫,以及9家中乙俱樂部和8家中冠俱樂部。以目前的趨勢來看,受疫情影響,可能還有更多俱樂部相繼退出,低級別聯賽俱樂部受沖擊更大。在某種程度上,中國足球的“金元時代”該畫上句號了。人們在越來越多地思考中國足球的走向問題。
如此多的職業俱樂部受困于資金問題而宣布退出,身為管理部門,中國足協當然要承擔一定責任。不管是投資人還是球迷,談及如此多的俱樂部退出,首當其沖地將“炮口”對準中國足協。保定英利易通俱樂部的老板就曾多次公開通過社交媒體抨擊中國足協。中國足協在管理方面確實存在亟待改進之處,但是,將目前所有問題全推到足協身上,也有失偏頗。
近幾年,圍繞國內中小企業生存越發艱難的報道未曾斷過。至2019年,全國中小企業總數雖然已突破4300萬家,但企業平均壽命不足3年,且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當然,也有光鮮時刻,美國《財富》雜志發布“2019年世界500強榜單”,其中有129家來自中國,超過美國的121家,“中國軍團”第一次傲視世界。在這樣的背景下來看已職業化多年的中國足壇,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的俱樂部依然燒錢不斷,有的則不得不宣布退出或解散。
僅強調一方面,忽略其他維度,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專業化時代“十連冠”的遼寧隊如今無法繼續生存下去,要考慮的已經不只是減薪與控制成本等簡單的問題了。遼寧隊這樣一支有著光榮傳統與歷史的隊伍,早在職業化初期就遭遇過降級,幾經起落,生存問題始終未能得到很好解決,這不只是和錢有關。
發展職業足球,最基本的兩大要素分別是一定的足球基礎和一定的經濟基礎。遼寧足球的發展歷程已經佐證,只有足球基礎遠遠不夠,制約其發展的是經濟基礎,這與遼寧所處的東北經濟形勢其實是吻合的。一如今年的中甲聯賽,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新賽季中甲球隊的名單中將出現四家來自江蘇的俱樂部,分別是南通支云隊、蘇州東吳隊、泰州遠大隊和昆山FC隊,創下中國二級職業聯賽的新紀錄,這與江蘇作為經濟強省不無關系。
面對22家俱樂部相繼退出的嚴酷現實,要承認中國足球眼下出現問題、亟待調整,同時,更應該看到經濟因素對職業足球發展的重要性甚至是決定性作用。這退出的22家俱樂部多數位于中西部地區,經濟無法與我國沿海地區相比,因而不能簡單地將所有問題與責任歸咎于中國足協。
1992年紅山口會議后,中國足球走上職業化之路。多年來,外界對中國職業聯賽的評價不高,甚至依然用“偽職業化”來形容。如果嚴格按照職業化的標準來衡量,現在國內的職業聯賽與企業聯賽并無差異,與歐美真正的職業聯賽相去甚遠,更無法與公認亞洲第一的日本J聯賽相提并論。區別在于中國職業足球與歐美職業足球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即便在頂級職業聯賽中沒有了位置,歐美俱樂部還可以成立新的公司,從低級別重新開始,逐步回到頂級行列。
具體來說,歐美職業俱樂部在社區基礎之上建立企業或公司,參加職業聯賽。中國的職業俱樂部與此相反,是建立在企業或公司基礎上的。兩種性質的經濟基礎導致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為更好地理解這一點,這里舉一個實例。尤文圖斯俱樂部是世界豪門,人們觀看意甲聯賽、欣賞C羅的表演,其實是在談論建立在俱樂部基礎之上的“尤文圖斯足球俱樂部股份公司”。意甲聯賽有職業聯盟,但成為這個聯盟中一員的不是尤文圖斯足球俱樂部,而是“尤文圖斯足球俱樂部股份公司”。人們看到歐美俱樂部破產之類的報道,真正破產的其實是公司而非俱樂部本身。
再以中資收購的意甲帕爾瑪為例。2005年,帕爾瑪宣布破產,降入第四級別聯賽,2018年才回到意甲行列。破產的其實是帕爾瑪俱樂部有限責任公司,而不是帕爾瑪俱樂部本身。
意大利如此,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無一不是如此。因為俱樂部建立在社區基礎之上,不會因為參加職業聯賽的公司破產而不復存在。即便在頂級職業聯賽中沒有了位置,俱樂部還可以成立新的公司,從低級別重新開始,逐步回到頂級行列。而且,俱樂部本身與建立在俱樂部基礎之上的公司之間矛盾無處不在,只有在歐美生活一段時間,深入了解那里職業俱樂部的生存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其內涵。
過去幾年,國內一直在熱炒“中資收購歐洲職業俱樂部”,其實是偷換概念,中資收購的是公司的股份,那不過是建立在俱樂部基礎之上的參加職業聯賽的殼。俱樂部本身依然在本國人手中,一旦那個社區的人們不歡迎公司的老板,矛盾會由此爆發。所以,先前多個收購了歐洲俱樂部的中資老板被排擠出局或不得不宣布退出,原因往往在于俱樂部與俱樂部公司之間出現了狀況。
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基石是公司或企業,而非俱樂部本身。多數俱樂部直接建立在某一家公司之內或企業基礎之上,與社區并無關系,與所在的城市或地區也關系不大。只要企業或公司手里有錢,就可以成立俱樂部,招兵買馬,參加聯賽。俱樂部與當地城市或社區有無關系,并不是老板們關心的,當然,在對外宣傳方面是另一套說詞。
于是,國內一些俱樂部的生存直接取決于企業或公司的經濟狀況。一旦公司或企業出現問題,俱樂部也就不復存在。參加職業聯賽的球隊實質上只是企業或公司旗下的一個分支部門而已,所有球員也是企業或公司的員工,多數球隊與所在的城市、地區、社區并無關聯,缺乏職業足球擁有的地域感、歸屬感以及文化傳承。所以,中國足球職業化不到30年,倒閉或關張的所謂“職業俱樂部”已經超過200家,“中國沒有足球文化”很容易找到答案。
職業聯賽是城市之間、地域之間的文化競爭,職業俱樂部與地域文化存在一致性,俱樂部與球迷之間的紐帶是文化同源。盡管隨著聯賽的發展,本地人的比例會減少,但縱觀世界足壇,絕大多數球隊都保留一定數量的本地人或自己培養的主力,以此傳承球隊的精神,延續球隊的歷史,體現地域的人文價值。這種精神、歷史和價值所構成的文化,才是職業足球的核心競爭力,是維系球隊與球迷之間關系的核心。中國的職業聯賽在發展過程中,簡單地用金錢來取代傳承價值,這種引導和引領出現偏差,導致職業聯賽只講錢而沒有靈魂。
縱觀最近幾年國內足球職業聯賽的發展,一切以“金元”來衡量。“金元足球”對中國足球的真正危害在于其引領作用,足球需要發展時,不應該將成績放在第一位,高價引進外援,并壟斷國內頂尖球員。遺憾的是,在過去的一個周期中,恰恰是“一切向錢看”這種完全錯誤的做法與導向,把中國足球牽上了一條不歸路。整個過程中,用企業或公司管理的獎罰手段取代足球文化建設和傳承,割裂足球的地域文化,混淆國家隊與俱樂部之間的關系,甚至用俱樂部取代國家隊,這樣的職業足球除了“錢”還是“錢”,在職業化和文化建設上越走越偏。
所以,所謂“職業俱樂部”一家接一家地倒下再正常不過。可以預見,天津天海不會是中國足壇消失的最后一家俱樂部,同天海情況類似的中小俱樂部很多,只是因為關注度不夠,未能引發輿論的熱議。
從發展的角度來說,中國足球首先需要的是壯大基礎,允許更多業余俱樂部生存,好比社會要讓更多中小企業生存下去—樣。相應地,中國足協應該出臺更多政策,扶持中小俱樂部、社會俱樂部以及業余俱樂部。同時,進一步放寬職業聯賽的準入標準,現行的準入標準與要求中,很多已經完全超出了俱樂部自身的能力范圍。足球運動代表與反映著社會現實,當下出現的問題不應該僅在足球的范疇中思考解決,更應該從社會層面著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