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講人:湯一介
地點:橫山書院
整理:本刊編輯部
做人也罷,做企業也罷,我們都要努力朝著更高的境界前進,不能只停留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這樣是難以長久的?,F在講可持續發展,對于一個國家是這樣,對于一個企業,一個人又何嘗不是這樣?譬如一個企業不講信譽,砸了自己的牌子;一個人言而無信,人人都會遠離他,這樣他什么事都做不好。貪圖眼前的小利是難以成就事業的,這對一個企業來說,尤其如此。
要將儒家的精神融人到做企業中去,以增進社會福社、提升自身境界為目的,以最理性的方法賺錢為手段,進人道德境界甚至天地境界,這樣我們的和諧社會就會實現了,人類的和諧世界也就可以實現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直面當前人類社會所處的大形勢,解決好三個方面的重要問題。
這三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與人的矛盾以及人自我身心的矛盾。必須要解決這三個問題,才能真正地進人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我們人類個人不能去努力解決這些問題,就很難說是達到了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也不會成就這樣一個企業家,即把增加人類福社和提升個人境界作為作為追求的現代企業家。因此必須要解決這三個當前人類所面臨的大矛盾,才可以真正達到我們的目的。
一、儒學與天人和諧
首先我們注意到人和自然的矛盾。當前人類對自然的開發,造成了很多問題,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全世界都在關注這個問題。為什么會產生環境問題呢?原因是很多的,但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也許是造成當前生態問題的最主要原因。1992年世界1575個科學家在巴黎發表了一份宣言,叫做《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這個宣言開頭第一句話就是說“人類和自然正走上了一條相互抵觸的道路。”我們認為這句話反映了當前的現實,近兩三百年以來,由于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人類對自然的利用和征服,雖然對改善人類社會生活取得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也由于對自然資源的無情的破壞,過量的開發,嚴重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強調對自然的征服與利用,其背后的思想根源,或者說觀念上的原因,如果我們認真分析,便會發現這應該是與西方的文化傳統的“天人二分”的觀念是分不開的。比如羅素,這個西方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就在他的《西方哲學史》當中說過這樣的一段話,“笛卡爾的哲學……完成了或者說幾近完成了由柏拉圖開端而主要因為宗教上的理由,經過由基督教哲學發展起來的精神、物質二元論,……笛卡爾體系提出來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是兩個平行而獨立的世界,研究其中之一能夠不牽涉到另外一個。”
笛卡爾生活在歐洲大陸,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哲學家了,他提出一個著名的哲學命題,我們可能都聽說過,那就是“我思故我在”,這使他成為近代西方哲學的一個開端者。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是兩個平行獨立的世界的觀念,是笛卡爾根據自己的哲學原則推論出來的。但羅素指出這是西方文化的一個長久以來的傳統,從柏拉圖開始,經由基督教,到近代哲學家笛卡爾那里就明確地提出了這種觀念。
那么既然西方文化傳統曾長期把精神界和物質界的關系看成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的外在關系,其思維模式以“心”、“物”為獨立二元,就可以接受這樣的一種人與自然的關系,即為了“人”的需要可以不考慮到“自然”,對“自然”的征服也不必考慮“人”的生存條件。這種思維模式從古希臘就已經開始了,把世界二重化。柏拉圖認為有一個理念世界,有一個現實世界,理念世界和現實世界是二元的,是不溝通的。后來基督教接著這種思路強調有一個天國,有一個人間世界,這是兩個世界,它們不是一個世界,都是一個獨立的,這也是一種典型的二元的世界觀。
到了近代笛卡爾明確提出兩個世界的平行論,將這種思維方式表達的很清晰了。但是回過頭來想一想,我們發現中國儒家的思維模式與西方的思維方式有相當大的不同。有什么不同呢?簡單地說,儒家認為研究天,不能不牽涉到人;研究人也不能不牽涉到天,兩者不可能那么截然分開,這就是“天人合一”的觀念。
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前,這一觀念就已經被提出來了。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地區出土一批非常重要的文獻,這批文獻被專家證明是公元前只、四世紀的文獻,其中的一部分后來被整理出版,稱之為《郭店竹簡》。這部分文獻的價值是非常大的,一是因為它是先秦時代的典籍,位于春秋向戰國時期的轉變期;二是現在留下來的典籍,絕大部分都是經過漢代學者整理過的,盡管與原始典籍是有關的,但經過整理的典籍畢竟不是本來的面目。
《郭店楚簡》出土文獻的思想范圍包含很廣,有道家的,也有儒家的,其中一篇里邊有一句話是講《易》的,說的是“《易》所以會天道、人道”。[《郭店楚簡·語叢一》。]意思就是說《周易》這部書就是講如何講天道和人道統合起來的一部書。
從春秋戰國到漢代董仲舒的“究天人之際”,中國歷代儒家的重要思想家大都繼承發揮了這一“天人合一”的思想?!疤烊撕弦弧钡乃枷氩⒉皇钦f天跟人是一樣的,而是說天離不開人,人也離不開天。
二、來自西方自身的反思
現代西方哲學發展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出現了一種思潮,叫做后現代主義。簡單地來說,后現代主義思潮分成兩個不同的派別,首先是解構性的后現代主義,它是針對現代社會的一些弊病提出來的。它認為現代社會出現了很多問題,比方說由于工業化的發展,造成工具性特別發達,因此出現了所謂科學主義的間題。那么科學主義的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把人文主義給否定掉,認為科學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人文沒有用了。除了科學主義,當然還有別的問題,比如自由競爭,到底自由競爭有沒有一個限度,還是應該有一些限度?到底應該怎么做,才算是比較合理的?這些都是這些思想家討論的重點。
這些問題都是在現代性社會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后現代主義就想把這個現代性社會解構了,把它的問題找出來給它否定掉。譬如到底我們的社會模式應該選擇一元化社會,還是多元化社會?現代性社會特別是美國的社會,就認為是一元化的社會,就是只有美國的價值觀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其他的價值觀都不具有普遍意義。只有美國的價值觀具有普遍意義么?后現代主義思潮就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也就是說把它解構掉了。
解構性的后現代主義后來的發展也出現了問題,隨后出現的就是建構性的后現代主義。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解構性的后現代主義沒有一個目標,對于到底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社會沒有一個具體的想法。就像一個建筑師,畢竟要負責建筑藍圖的設計,你要給出一個具體的方案,不能只是負責拆除或否定別人的藍圖。所以建構性的后現代主義就提出一個想法來。建構性的后現代主義是從西方一個哲學流派過程哲學(ProcessPhilosophy)發展起來的,與中國哲學有著異曲同上之妙。它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共同的生命體,人的生命跟自然界的生命是共同的,也是相通的,不能分開。
從中西哲學比較的視角來看,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有它一定的意義的。對于天人合一的最好解釋,我覺得就是上面所引的朱熹的那句話,“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既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朱子文集》)人與天有著一種相繼不離的內在關系,不是一種外在關系,是相通的。因此人是由天產生的,是天的一部分,但是一旦產生了人,天的道理就必須由人來彰顯,人就有保護天的責任,因此人不僅僅應該知天,而且應該畏天。
編輯/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