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


在二十四節氣串聯起來的歲月流轉旋律里,始終彌漫著茶的一縷幽香沁人心脾。焚香、點茶、插花、掛畫是宋代文人生活四雅。茶雅俗共賞,是與文人雅士談笑風生的博學鴻儒,亦是百姓日用不可缺的七件事之一。二十四節氣茶事凝聚和承載著中國人雅致美學的智慧和日常生活的儀式感。
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山間蒼黃色的報春鳥枝頭作聲“春起也”,草木萌動。二月二龍抬頭,興云布雨以利豐年。驚蟄時節,喊山臺上分外熱鬧。明代徐糊《茶考》記載:“喊山者,每當仲春驚蟄日,縣官詣茶場,致祭畢,隸卒鳴金擊鼓,同聲喊曰‘茶發芽?!辈柁r走在茶山路上,觀望著茶樹冒出的芽蕾,喜不自勝。
當一芯二葉立在茶樹梢,茶人的山歌便響起。明代許次纖在《茶疏》中論采茶時節:“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明前茶是茶中的極品,少而珍貴,雨前茶則是茶中的上品。范仲淹曾作詩句:“蕭灑桐廬郡,春山半是茶。新雷還好事,驚起雨前芽?!庇昵安桦m不及明前茶細嫩,但雨前茶往往滋味鮮濃而耐泡。對江浙一帶炒青綠茶的茶農來說,清明后、谷雨前,確實是最適宜的采制春茶的時節。
春茶里頗負盛名的當屬“碧螺春”。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康熙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購得精制的“嚇煞人香”進獻,康熙帝見其色澤碧綠,卷曲似螺,春時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碧螺春”。從此碧螺春遂聞名于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七月采茶茶二春,秋風時節負芳辰
立夏,茶樹腋芽、側芽已成熟,葉厚色深,香味持久。臺灣徐國璽所著《中華茶席藝術大全》記述:“武夷茶從谷雨采至立夏,謂之頭春;約隔二旬復采,謂之二春;又隔又采,謂之三春。頭春芽厚味濃,二春三春芽漸細,味漸薄,且帶苦矣?!辈柚L味隨節氣的洗禮而變化無窮,每個時節背后的陽光、雨水、溫度、濕度都是獨一無二的配方。
小滿時節,滿樹枝芽肥壯,綠葉更有光澤。四月二十六日,神農大帝誕辰。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辈枋枪艜r對茶的稱謂。茶確實起到清凈療愈的功用,因而流傳至今,馳名中外。
夏至,可采收一種果香茶——東方美人茶,亦稱“香檳烏龍”“膨風茶”“五色茶”。據《臺灣通史》記載,茶商柯朝氏曾于嘉慶十五年(1810),從武夷山帶茶種在臺灣試種成功,開創了臺灣烏龍茶之先河。后來,幾經改良,武夷巖茶在臺灣演變成一種神奇的巖茶。細細觀察,此茶有紅、黃、白、青、褐五種顏色,美若墩煌壁畫中身穿五彩斑斕羽衣的飛天仙女,所以茶人們也稱為五色茶。這種茶的湯色明澈、橙紅,由于這種茶受到小綠葉蟬叮咬留下花蜜、熟果的香氣,滋味醇和、甜潤、溫柔,英國女皇品飲之后,贊不絕口,賜名為東方美人茶。
深情細品故鄉茶,莫道云蹤不憶家
立秋還處暑,茶農采收秋茶制成條索緊結的茶葉,茶中的多酚較高,能降血脂、祛暑氣。秋茶特性瘦弱,味薄,不耐持泡,若要勝春茶,唯有精采。
農歷七月二十三日,是茶農紀念“茶祖”的隆重節日。三國時期,孔明率軍南征至云南地區,將士們遇到山中的瘴氣而中毒。孔明夜間得到白發老人托夢,悟出以茶治病的良方。茶到病除,士氣大振。孔明為了造福當地便在云南廣植茶樹,被后人尊稱為“茶祖”。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重陽節登高賞菊,悠悠然泡一壺“菊普”,倒人茶盞中,觀色澤黃褐明亮,品之滋味甘甜、溫和清爽。菊花清熱解毒,普洱茶性溫和,兩者搭配沖泡,能輕身益氣、化食消積、平肝明目,對養生大有裨益。
盛來有佳色,咽罷余芳氣
小雪節氣,窗外松風起,待紅泥小火爐上湯三沸,正是蟹眼已過魚目生之時,投茗器中,初人湯少許,使湯茗相投,即滿注,云腳漸開,乳花浮面,則味全,三五故交圍坐,茶香四溢。
冬茶量少,茶韻頗佳,香氣馥郁襲人。烹茶以秋水為上,秋雨亦澄澈宜茶,梅水次之,雪水性滯而冷,不宜。茶事是可以親力親為的雅事,蘇軾曾江邊取水,貯月歸甕,煎茶聽松,作詩《汲江煎茶》: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茶席上,一盞湯色深紅清澈見底的安溪鐵觀音,泛著蘭花香,人口微苦,濃潤回甘。二十四番花信風,春去春又來,茶事未了。
編輯/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