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湜煒 陳繼楊 方宇新
【摘要】在全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輿論發展呈現多元化的狀態,而網絡傳播自身具有實時性、隱匿性、突發性,所以高校需要提升自身網絡輿情管理水平。本文將結合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的必要性,討論健全輿情管理制度、完善人才管理技能、明確網絡管理責任、重視大數據分析等引導機制,為凈化校園網絡環境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輿情? 輿情引導? 校內管理
引言:高校網絡輿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學生、教師在某一方面、某一時期的情感訴求。尤其是當前融媒體時代來臨,微信、微博、貼吧等平臺更是為師生發表言論意見提供廣闊平臺。通過對高校網絡空間進行合理的監控與管理,能夠大幅度提高學生的管理水平與校園風氣建設,加快高等院校人才教育培養效率。
一、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的重要性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速度的加快,我國網絡覆蓋率也越來越高,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20年3月,我國網民數量達到了9.04億人,增長規模趨于穩定。其中學生群體占比最多,達26.9%。龐大基數給校園網絡輿情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高校網絡輿情是指校內師生以網絡為載體,使用微博、微信、QQ、貼吧等社交或搜索引擎,對某一件國內外熱點事件、突發事件、利益事件發表的具有群體性、導向性的言論或情緒。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參與者是大學生,相對于社會網絡輿情管理來說,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更有特殊性。因為大學生年齡相仿、教育背景與文化水平相似、利益訴求有共同點。一旦出現輿情,傳播速度飛快且聚眾效果強。而且年齡在18歲-24歲之間的大學生,情緒外漏明顯,遇事很容易沖動,尤其是涉及到焦點、熱點、利益等問題時。很容易受聚眾效應的影響,而出現非理性化情緒。而落實高校輿情管理工作,能夠對負面網絡輿情展開及時防控與控制,將被動輿情轉化為把控輿情。做好防患于未然,為廣大學生提供更加健康、安全、正能量的網絡環境,實現教書育人的教育目標。
二、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的策略
(一)健全輿情管理制度
當前很多高校都開始重視網絡輿情管理工作,但是仍處于起步階段,管理制度的建設存在漏洞,校內決策者并沒有實現思想觀念的轉化,大數據意識不強。網絡信息基數大且更新速度快,如果仍采用傳統的信息管理手段,按照審批程序層層把關,很容易失去輿情及時管理的機會。如今,門戶網站已經不是網絡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而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體軟件才是網絡輿情監管的主陣地。高校輿情管理檢測制度應當隨時代發展而更新,滿足大數據管理要求,確保輿情管理機制能夠發揮出應有價值。在完善管理制度時,首先要拓寬輿情信息的收集渠道,校內各個部門按照自身工作特點建立微信群、公眾號、各門戶網站官賬號等,保持和學生的及時共同,通過學生反饋來了解輿情動向,理解學生在當前階段的思想情況,并根據情況來制定引導策略,開展積極的教育導向,保證輿論向正確方向發展。另外,還要提高管理機制使用的敏感性,根據信息匯總結果來判斷可能會出現的輿情危機,設定網絡輿情“敏感詞語”。根據嚴重程度來設置輿情風險預警方案。
(二)完善人才管理技能
輿情管理工作的專業性不足是當前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的“通病”,針對網絡輿情的管理也多是“事中控制”和“事后疏導”,不能根據網絡收集數據及時預測網絡輿情風險。目前輿情研究方向的專業人才比較匱乏,這也是制約高校輿情管理水平的重要原因,目前從事高校輿情管理工作的人員多是學生,搜索模式仍停留在手動檢索程度,大數據水平不高。所以需要盡快針對輿情管理人員展開培訓工作。首先,高??梢匝垖I的大數據機構從業人員對校內黨政干部、輔導員、學生工作者展開知識培訓,提高其對網絡輿情監測的認知。其次,學??梢栽谛冗x拔“發言人”,使其擔任輿論領袖的職能,在遇到重要輿情事件時,由發言人代表學校、學校發表公開、公正、透明的言論,引導校園正能量風氣。最后,做好校內宣傳工作,提高學生群體對網絡輿情管理工作的重視,加強道德品質培養,提高綜合素質,使其在上網時能夠自發的地域外界不良言論。
(三)明確網絡管理責任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陣地,更承擔著培養高質量人才,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責任。因此作為網絡輿情管理人員要明確自身責任,將廣大學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堅定立德樹人原則,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性。在校園內做好主流思想輿論的宣傳工作,將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推廣在網絡陣地中,并使其變得更加通俗化、大眾化。強化校園主流思想建設水平,改善當前網絡輿情困境,為人才培養提供風清氣正的校園網絡環境。
(四)重視大數據分析技術
21世紀是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在上網時,會留下很多歷史痕跡,而這些資源恰巧能反映出當前校內網絡輿情趨勢,因此在開展網絡輿情管理工作時,要重視大數據理念,使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通過搜索引擎、人工智能等軟件,對輿情數據進行智能化采集、整理、建模分析。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信息收集處理系統,針對突發輿情事件專屬建立監測數據庫,按照輿情顯示的動態趨勢化,判斷網絡輿情的發展可能性,從而增強針對網絡輿情的防范能力。
結論:綜上所述,相比較于傳統的單向信息傳播方式來說,網絡媒體傳播速度更快、覆蓋范圍更廣,且信息的交流與互動不受時間、空間等外界條件的約束。雖然這給溝通提供很大便利,但同樣高校的網絡輿情管理工作也面臨著影響,管理者需要正確引導輿論方向,建立積極的校園網絡風氣,促進網絡輿情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澤楠.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與思政引導的協同模式——基于角色引導視角[J].國際公關,2020(04):142-143.
[2]陳春華.政治意識形態安全性考慮下我國高校大學生政治思想與網絡輿情協同管理問題——評《新媒體視角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探索》[J].化學試劑,2020,42(02):223.
作者簡介:謝湜煒(1999-1),男,廣東人,漢族,本科在讀,行政管理專業。陳繼楊(1999-11),男,海南人,黎族,本科在讀,行政管理專業。方宇新(1999-7),男,北京人,漢族,本科在讀,行政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