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加強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可以整合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加強各個載體之間育人的協同效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本質不在于有形或無形,傳統或現代,而主要在于其是否以引起教育對象“弱關注”的方式發揮其育人功能。此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應當強調系統和協同,以最大程度發揮其育人功能。
【關鍵詞】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載體? 協同效應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無痕”,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立德樹人,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但由于其實施難度較大,因而長期以來在實踐中尚未得到充分的運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要依賴于潛隱性教育資源的合理開發,特別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有效利用,它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及各要素相互聯系的樞紐,因而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要充分發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載體建設是不可或缺的。在新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之外存在著許多可以建設利用的載體,加強這些隱性育人載體的建設,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協同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實效性。
一、新時代加強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的重要意義
1.整合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的大格局發展要求下,特別要注重各個育人載體的合力建設。“05方案”實施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已經得到了規范化的發展,特別是黨十八大以來,在教材編寫使用、課程建設、教學方法創新、師資隊伍選配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更重要的是加強主渠道以外的育人載體建設,例如專業課、人文素質課、慕課等。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可以很好的實現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進一步深化整合。
2.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由規范化、規模化轉向精細化、協同化過程中,加強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并有效發揮“協同效應”,不僅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新途徑,也是黨中央對社會主義高校教育事業發展在新時代的要求。例如,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發展趨勢,就體現了從主渠道建設拓展到隱性專業課程載體的變化。因此,深入研究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問題,可以有效加強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性。
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內涵的理論透視
理論上對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有不同的看法,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的分類也有不同的標準。有學者認為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課堂和教師為中心,單純依靠理論知識灌輸為主,教學手段外顯。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于教育者是通過隱匿、含蓄等寓教于樂的方式將教育內容融入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環境中。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一般認為應當必須同時滿足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必須要承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務、原則和內容等信息。二是必須是聯系教育主體和客體的中介因素,主體和與客體可以借助這一中介發生互動。三是必須能夠被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和控制。在這個意義上,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沒有本質區別的,即二者在本質上都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筆者認為,二者的區別主要存在于其功能的實現方式上。根據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基本理論,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主要有承載功能、傳導功能、教化功能和蘊含功能。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傳導功能的實現,是以教育對象“弱關注”的方式實現的,這是隱形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主要區別。換言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功能的發揮,可以是系統性的也可以是非系統性的,可以是目的性的也可以是非目的性的,只要其傳導功能的實現是以教育對象“弱關注”的方式實現,那么此時,改種載體就可以稱之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三、“協同效應”下新時代高校隱形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基本要求
既有研究比較分散且較多關注局部問題,而忽視了隱性載體之間、隱性載體與顯性載體之間的協同性問題。對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而言,“協同效應”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我國當下正處于黨的教育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也經由規范化、規模化轉向精細化、協同化的新階段,加強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并有效發揮“協同效應”,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實效性的新途徑,也是黨中央對社會主義高校教育事業發展的最新要求。
首先,應當系統研究、整理高校中可以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載體。這里的載體可能是傳統載體、也可能是非傳統載體,可以是有形載體、也可以是無形載體。因為前面已經提出,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區分,并不在于傳統或非傳統,也不在于有形或無形,而在于其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時,是否是以教育對象“弱關注”的方式實現的。換言之,傳統載體、有形載體也能成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
其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建設關鍵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發揮其功能的“隱性”方式。這就需要系統研究載體中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等,也需要了解當代大學生的認知特點、認知規律等,才能夠明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的目標、體系、方法等。
再次,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展要求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應當注重發揮不同載體之間的“協同效應”的發揮,例如“專業課”與“思政課”之間的協同,主渠道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同向同行”的問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以教育對象“弱關注”的方式發揮作用,如果只是單獨發揮作用,那建設的意義和效果就會被削弱。新形勢下,之所以要提出加強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就是要使其發揮出協同效應,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相配合,可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最大程度的發揮其作用,是隱性載體建設的出發點所在。
參考文獻:
[1]劉瀟.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北京青年研究,2015(02):73-77.
[2]董世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D],吉林大學,2008.
項目來源: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新時代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研究》(課題編號:GH180688)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佳,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