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珍
【摘要】農村職業教育在城鎮經濟發展、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與價值,是省關注重點內容。為達到理想化農村職業教育效果,吉林省在鄉村振興戰略帶動下,對農村職業教育展開了供給側改革,并已取得一定成績。通過對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村職業教育關系的分析,對振興戰略下的吉林省農村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展開深層次研究,期望能夠為吉林省農村職業教育以及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一定貢獻。
【關鍵詞】吉林省? 教育供給側改革? 農村職業教育? 鄉村振興戰略? 職業教育觀念
吉林省是國家“一五”時期重點建設老工業基地城市,由于受到國內三期疊加經濟下行壓力以及自身發展問題影響,吉林省整體發展,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并未達到預期水平,需要借助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展開教育供給側改革,以為農村職業教育持續性、高質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為制定出可行性較高的教育供給側改革措施,在對改革措施展開深入研究前,首先應對振興戰略與農村職業教育之間的關系展開分析,以為后續研究提供支持。
1.鄉村振興與農村職業教育間的關系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將“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點,逐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按照戰略部署,各地區應按照生活富裕、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生態宜居以及鄉村文明總體要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做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與發展,鼓勵、激發農民就業、創業熱情。在鄉村振興中,人是各項工作主要執行者與開展關鍵,實施高水平職業教育是保障農村現代化建設與農村人力資本開發質量的有效手段,是振興戰略落實重要支撐。
振興戰略屬于系統化工程,包含科技、教育、經濟等多項振興內容,而農村職業教育作為農村教育主要組成之一,能夠為振興戰略推行提供可靠智力支持、技術支持以及人力資源支持,是保證戰略落實質量的關鍵要素。將振興戰略和農村職業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做好農村經濟社會需求分析,不斷深化農村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將成為解決三農問題,化解各項新型矛盾與問題的有效舉措。
2.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2.1辦學基礎較為薄弱
雖然國內科教文衛等事業的發展,有效帶動了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但就整體情況來看,農村職業教育仍然存在著整體性不足、教育體系存在局限以及教育正規化水平有限的問題,現代農村職業教育體系緊迫性仍然較為明顯,需要進行改進。
2.2職業教育觀念落后
盡管國家近幾年出臺了多項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政策,但在實施細則設置方面卻存在著一定問題,致使各項政策功能沒有得到全面落實,教育院校在辦學時出現了輕能力、重理論以及輕培訓等方面的問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供給效果并不理想。同時目前農村職業教育多以農廣校為主,涉農高校以及職業院校數量相對有限,教育招生也多以初高中畢業生為主,整體教育培訓與預期目標存在一定差距,職業教育觀念還需進一步進行改進。
2.3教育保障機制存在缺陷
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需要經濟制度與環境的支撐,良好的教育保障機制會為教育發展提供源源不斷功力。但目前,教育保障機制還存在一定問題,一方面機制存在缺陷,在農民身份向職業轉變方面存在問題,對新職業農民發展造成了限制;另一方面新職業農民培訓機制存在問題,培訓花費成為了農民參與職業教育的主要障礙,需要做好培訓經濟分擔機制設計工作,而制度設計缺位與執行力不足的問題,會對職業教育發展形成直接制約。
3.鄉村振興戰略下吉林省農村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措施
3.1改善職業教育現狀,提高地區職業教育水平
為妥善解決各項職業教育發展問題,在進行教育供給側改革過程中,需要遵照鄉村振興戰略指示,做好教育改革與培訓優化工作。首先需要增強地區整體辦學基礎,做好現有問題優化,確保農村職業教育整體性可以得到切實增強,教育正規化水平可以得到顯著提升,進而創造出更加先進、高質的職業教育體系;其次概念人員教育觀念,做好職業教育宣傳以及教育人員培訓,確保民眾以及職業教育工作者可以真正認識到農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能夠主動投入到職業教育學習之中,形成優良學習氛圍,不斷拓展教育招生主體多元程度,確保更多高校以及職業教育機構可以積極參與到該項教育工作之中;最后完善農民培訓機制以及培訓花費分擔機制,提高機制執行力度,減輕農民培訓經濟負擔,增加民眾參與教育積極性。
3.2做好職業教育功能定位,注重鄉村精英培育發展
通過對農村職業教育的分析可以發現,職業教育有著明顯的功能多重性特征,在推行鄉村振興戰略時,應重點對職業教育應然功能進行開發。所謂應然功能就是按照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農村呈現出的特征以及振興戰略對人才培養需求特點,對人才展開教育的功能。吉林省目前已經確定了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為首要目標的職業教育改革規劃,強調在進行教育供給側改革過程中,應加大對留守農民的教育、培訓力度,要對鄉村存量人力資源價值展開深度挖掘,積極推行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工作,為留守農村提供更多獲得教育的機會,進而為新農村建設培養出更多綜合能力過硬的新型職業農民或鄉村精英。
3.3與時俱進,做好供給結構優化
各地農村應借助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契機,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速度,確保農村產業結構可以更加適合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同時需要做好人才培育供給結構調整,要按照市場實際需求,科學展開教育資源分配以及專業設置等結構優化、專業升級改造工作。地區政府需要按照地區經濟發展、現有資源以及技術水平等實際情況,根據因地制宜原則,探索出與本地社會經濟發展相符的就業結構以及產業結構。同時需要做好專業結構調整,要按照市場具體需求,對各專業招生數量、教學內容以及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確定,保證產業結構與專業結構一致程度,做好區域經濟發展與專業發展協調性調整。在進行繼續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管理時,需要做好不同層次職業學歷教育管理,增強非學歷職業培訓開發力度,在多地推廣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以按照振興戰略要求,為農村人才教育創造出更加優質的環境。此外應做好農村電商、鄉村旅游以及休閑農業等專項教育培訓工作,要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創造出更多有利條件。
3.4從長遠角度入手,增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吉林省應從長遠發展角度入手,對潛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展開強化與完善,進而為地區發展培養出更多高素養鄉村精英。政府應在各項教育保障政策基礎上,制定出較為詳細、可行的政策實施細則,確保各項政策可以真正落實到實處,以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可靠保障。同時需要通過對各種人才政策的制定與運用,鼓勵更多優秀人才來到或回到鄉村進行發展,積極推行鄉賢回流計劃以及青年振興計劃,并要按照農民工返鄉心理,設置返鄉創業規劃方案,以吸引更多農民工回到鄉村,參與鄉村建設。政府需要進一步提升政策方面吸引力,確保農村吸引力可以得到切實增強,以吸引更多人才到農村進行發展。此外還要做好人力資源再開發工作,可通過設置專業培育機制、定期培訓、少償培訓以及無償培訓等模式,將農村職業教育真正落實到實處,以將職業教育功能價值完全性發揮出來,達到高水平職業教育效果。
3.5按照因地制宜與患者,保障供給條件
教育既是一種社會開支,同時也是一項政治投資以及經濟投資,會為社會帶來長期效益。政府部門一直極為注重農村職業教育,國家財政以及地方財政都對職業教育工作予以了大力支持,但因為農業職業教育只是諸多教育中的一種,無法完全將所有資金都投入到該項教育之中,整體資金投入存在一定限制,所以需要按照因地制宜原則,做好供給條件保障工作。一方面增強政府統籌,做好資源共享,實施統籌辦學、統籌規劃以及統籌資源管理模式,減少不必要的培訓設施建設,實現合理化資金成本投入模式,做好效益低、規模小學校整合,集中優勢力量做好地方職業教育工作,與將各項資源價值充分挖據出來;另一方面實施多方資金籌措模式,減少地方政府壓力,確保培訓工作可以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為實現這一點,政府要從實際需求著手,按照自力更生理念,不斷拓展教育資金來源,例如可通過產學合作、以企保校等手段,吸引更多社會群體、單位、個人投入到教育投資主體之中,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模式,確保教育工作開展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能夠實現投資主體與職業教育的雙贏。同時需要加強制度管理,應做好培訓基礎夯實工作,避免形式化教育以及理論化教育模式。有關部門不僅要對教育督查考核機制、公示機制以及基礎臺賬管理等機制展開完善,保證教育工作執行公平性以及公正性,同時還要增強政府財政撥付資金監督管理,應保證每一筆資金使用質量,避免出現貪污腐敗的問題,做好培訓經費管理機制優化工作,以對經費使用與管理形成有效約束。
3.6注重新鄉賢培訓,增強新鄉賢鄉村治理能力
按照振興戰略指示,實現治理有效是保證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而新鄉賢作為農村建設重要支撐力量,自然也是農村職業教育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為將新鄉賢力量充分利用起來,使其成為今后鄉村社會治理中堅力量,在進行職業教育時,需要加大對新鄉賢基礎素質以及技術技能的培訓力度,應對其展開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可在高等職業院校開設專門專業或培訓課程,以為其提供更高水平的學習體驗。在具體進行教育時,也要做好地方特色以及產業結構特色、特點講解,要使其對地方情況有更加清晰的了解,且要做好領導才能以及管理才能培養。
結束語:通過本文對農村職業教育相關內容的闡述,使我們對吉林省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現狀以及整體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的關系有了更加明確的了解。各地區應按照黨中央指示,進一步加強對新農村建設以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關注力度,不斷增強在農業職業教育方面的成本投入,確保職業教育現階段所存在的各項問題可以得到妥善處理,職業教育發展模式以及配套機制設置、執行效果能夠更加理想,進而達到預期農村職業教育效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三農問題處理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以及優質人力資源支持。
參考文獻:
[1]周開權.鄉村振興視角下的農村職業教育多元參與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9,295(01):138-140.
[2]孫鳳山,孫曉波,姜偉強.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策略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1(01):26-29.
[3]孟愛芝.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J].活力,2019(4):46-46.
[4]朱信凱.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鄉村振興[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7(6):12-14.
[5]齊慧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研究——以貴州省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01):28-30.
[6]鄭瑞強,翁貞林,黃季焜.鄉村振興戰略:城鄉融合、要素配置與制度安排——"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峰論壇綜述[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8(1):1-6.
[7]趙芝華.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地區農村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基于廣西壯族聚居地的調查分析[J].中國農業教育,2018,145(05):88-93+101.
[8]韓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J].中國經濟報告,2017(1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