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南年
這是一個日常場景,坐高鐵、坐公車甚至吃飯、喝咖啡的時候,你精心挑選的某一個座位,被陌生人禮貌客氣也或者強硬地要求——換一下。很多人覺得公眾場合不要計較,但是暗自委屈;很多人火冒三丈,自己要消化很久。
這件事情要在心里做好兩個心理建設:
1. 換不換是我的權利,我不換也天經地義。
2. 我會禮貌客氣地回絕你,但是如果你出言不遜,我要求助相關人員趕你走。
關鍵詞:獨行女孩? 高鐵被串座 溫柔懟
反擊指數:四顆星
反擊口號:你不講理不要緊,我禮貌平靜就好。
我的“善良”是在高鐵上被打敗的。那天我拎著小箱子,背著一書包東西往家趕,特意訂了靠窗位子的車票,既不用在里面的人起身時頻繁地挪動擋路的行李,還能靠著窗小憩一會兒,但找到座位時,已經坐了人。我禮貌地說:“不好意思,這個位子好像是我的。”對方立刻殷切地笑起來。
接著,她一旁抱孩子的阿姨說:“我們的座位就在前面一排,麻煩換一下,我們要帶孩子,不方便。”
似是看出我的遲疑,沒等我回應,她們又擺出一副萬分抱歉的模樣,不停地說著諸如“要帶孩子”“體諒一下”的話,那樣的聲畫在一瞬間將我席卷,送入了她們前方的位子。
爾后的一路,我不時轉過頭、透過座椅的縫隙惱火地望著她們——那個占了我座位的人,從頭到尾都沒碰孩子一根手指。
她把腿翹得老高,座椅放得極為靠后,舒服地躺著玩兒手機,還時不時操著一口方言普通話聊幾句熱搜。下車時,我瞥了她們一眼,原來她的方便,是方便在不影響親戚抱孩子的情況下睡覺。
可這樣的人,比那些對你指手畫腳、有明顯道德問題的人麻煩多了。
就像在公交車上,客氣地問你可不可以讓座的老年人;像知道你會寫點兒文,就找你幫忙改文的普通朋友,還附加上你說“有點兒忙,要等會哦”,她說“沒事沒事你先忙,我特別怕麻煩了你,可我真的好需要”的背景,他們是美圖里的濾鏡,是禿山前的霧,美化了許多事物,建出了一個讓你無懈可擊、無法拒絕的堡壘。
你笑著接受了,轉頭時卻會幡然醒悟,開始懊惱,怎么就又選擇了忍耐?于是石頭塊卡在心里,你不開心了。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思索了很久,發現忍耐和不忍耐,跟兩個人的距離關系最大,而拉近我和那些關系淺薄,甚至素未謀面的人之間距離的,是這個社會和成長時爸媽帶給我的習慣。
“助人為樂”“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太容易忽略詞語的完整性,去追求某種道理和意義,把為別人負責理所當然攬成自己的責任,偏偏忘了自己的真實意愿——我助了人卻不快樂,后退了,世界還是被憤怒充斥,變得越發狹窄。
怎么會這樣?
想起小時候奶奶接我放學回家,每天都會準備一小包一角錢硬幣,那段路上跪在地上乞討的人挺多,節儉到夸張的她卻一直往每只碗里丟。她說:“人家跪著,你不得給嗎?”這句話其實沒什么意義,但她說這話時是笑著的。
我不喜歡這種不勞而獲賣尊嚴的賺錢方式,我只有每次路過聲嘶力竭的駐唱歌手,才會問我爸要錢,但他一次都沒給過,只冷冷地回應我:“想給拿自己的錢給。”那一刻我忽然發現,有些幫助、責任感,是需要建立在自我的基礎上的。
就像這些在忍和不忍間徘徊的時刻。小時候家長教我們要無私,長大后,是時候該學著適當先考慮自己了。
后來我再也沒在高鐵上因為換座委屈過自己,每次都禮貌地說:“我就是為了坐靠窗的位子,才選了這張票。”
你們一定要坐在一起,就親自去買在一起的座位啊,或者用行動,讓別人真心想為你付出。別再欺負老實人了!我知道,會忍是因為過不了自己心里這樣那樣的關,但每個人都該先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