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逐漸加強,國際間的經濟沖突也更為激烈,對國際政治形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為了緩和國際經濟沖突,應該積極建設科學的國際經濟體制,為經濟沖突的有效解決創造相應的條件。本文在簡要分析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沖突的基礎上,對政府引發國際經濟沖突的根源以及國際經濟法和國際經濟沖突之間的相互作用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緩解經濟危機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國際經濟;沖突;措施
一、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經濟沖突概述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際經濟沖突是必然存在的問題,只能合理規避,不能完全消滅。對國際中一些經濟問題、縮短南北經濟差距以及國際經濟體系廣泛化問題等,需要采取一種成熟的規則體系進行合理的調控及解決。在眾多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下,權力導向性經濟秩序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及價值,逐漸由其“專制性”的地位轉變為“大眾化”的游戲規則,逐漸進行合理競爭。在全球化經濟發展中,世界各國為了對自身主權的捍衛,對經濟自主性進行了一定的控制“。一體化”經濟模式下,需要國家對經濟自主權的控制力逐漸減弱,這一矛盾現象成為各國關注的問題。比如,西方七大國固定資產的資本化水平從1974年占GDP的25%下降到1998年占GDP的19%。資本的過剩積累促使大量資本從生產領域流入金融領域,成為推動金融全球化的強大動力。據統計,1992年,國際金融流動資產約為320萬億美元,為OECD(經合組織)會員國GDP總值的2倍,到2000年將增至800萬億美元。1990年全球流向新興市場國家的私人資本只有444億美元,1996年增加到2344億美元,1998年因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急劇下跌到691億美元,但2002年開始反彈到710億美元。首先,各國認為,大量逐漸形成的國際性跨國公司是對國家經濟的一種掠奪,在國家經濟自主性控制上有一定的干擾。其次大規模跨國公司的形成在某種程度上對國家經濟主權產生一定的影響,對自主經濟的控制力逐漸降低。最后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刺激,導致發展中國家存在走上不正常的經濟發展模式的風險。眾多隱患在國家及政府控制中的管轄沖突及非管轄沖突體現得十分明確。經濟全球化是當前世界經濟最為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包含著經濟領域貿易、金融、投資等方面的全球化,即通過相應的經濟活動促使生產要素和生活要求在全球范圍內獲得最佳的配置。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各個國家為了獲得相應的生產生活要素進行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際經濟沖突產生。經濟相互依賴的加深有利于抑制國際沖突,這種觀點也被成為“貿易和平論”,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一般被稱為商業自由主義者,主要代表人物有理查德·羅斯克蘭斯等。這種觀點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時期,一直到現代,該觀點還有很大的支持者和辯護者。支持該觀點的人認為:貿易和戰爭都是增進國家利益的手段,但貿易比戰爭成本更小,獲得的利益也更多;貿易可以實現國家間的互惠,是一種正和博弈,而戰爭具有太強的破壞性,屬于負和博弈;通過貿易,可以加強國家間的聯系,增強彼此交流,減少誤解,促進政治合作。
二、我國面臨眾多國際經濟沖突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摩擦
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發展的規律,難免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一些摩擦,從而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極度的不平衡,對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經濟發展了一段時間以后,各個經濟體之間的相互差距就會拉大,原有國家的經濟地位將會改變,面對本國經濟落后的趨勢,很多國家忽視了通過政策的調整和刺激進行經濟全新平衡的嘗試,轉而通過對國家經濟進行保護的方式,使得本來扭轉衰敗的趨勢,在遇到的很多經濟摩擦中,往往有很多和經濟保護主義相關。世界上很多的經濟紛爭,也往往與經濟保護主義政策有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使得要素在全世界范圍能夠自由流動,打破各類保護主義的壁壘,經濟的摩擦會減少很多。在經濟不景氣時,往往也是經濟保護主義頻發的時期。
(二)經濟結構
自身經濟存在結構上的缺陷和發展不平衡性問題,首先經濟發展的檔次非常低,采用非常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在目前經濟的階段上,往往生產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勞動密切型產業,使得我們的出口結構非常的單一,一些國際性的高端產業,往往也只是從事低端的加工環節,核心技術需要外國進行提供,尤其是勞動密集產品的大量出口會對國外經濟和產業的結構形成非常大的沖擊。因而不能忽視經濟結構的重要性,同時要掌握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有機聯系在一起,具有客觀制約性,不是隨意建立任何一種經濟結構都是合理的。影響經濟結構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會對最終產品的需求,而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結構的變化有重要影響。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結構是長期形成的,其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適合本國實際情況;是否建立在堅實的經濟基礎之上;能否充分發揮一切經濟優勢;能否充分利用國內外一切有利因素;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和自然資源;能否保證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能否有力地推動科技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
(三)經濟形式
經濟形式是指聯結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的方式,在社會階級發展的不同階段,二者可以直接結合,也可以通過市場實現結合,由社會統一分配把兩者結合起來。不同的聯結方式,形成不同的社會經濟形式。經濟形式是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方式,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人們彼此之間交換勞動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階段是直接的勞動交換,有的階段是通過物與物的交換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勞動交換,有的階段是由社會統一組織社會勞動的交換。不同的勞動交換方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社會經濟形式。經濟形式依據社會經濟活動的范圍和調節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是效益的發展不是效率的增長,是全面的發展不是片面的增長,是辨證的發展不是線性的增長。
三、全球化經濟下的經濟沖突緩解途徑
(一)調整經濟模式
經濟全球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世界經濟一體化模式是必然的。在國際經濟環境的大背景下,通過合理的游戲規則各個國家及地區進行合理的健康參與,是全球化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手段,也是對于各個國家及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力保證。雖然目前對于一體化的國際經濟法的建設飽受爭議,但是無論對象是什么,要尋找國際經濟沖突問題最小化的最好解決辦法才能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制定適應性較強的法律體系,需要我們共同努力,首先通過國與國,以及地區之間的協商達成一致意見,達成一定的協議,對其法律的適應性進行一定的評估。其次對法律權限的界定,參考國內及國際法共同制定,通過共同商議進行具體安排。最后為避免不合理的沖突發生,對各個國家之間的法律在國內進行一定的教育及普及,令各個國家之間相互了解,加強溝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國際良好環境的構建進行的一定的助力。雖然目前這種規則還沒有形成,但是通過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會產生一定的良好效果,全球化的經濟模式會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發展得更快、更好。
(二)合作模式
所謂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實際上是慢慢地、逐漸地進行的,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必須經歷由國家間的合作,以及區域性一體化經濟的發展模式發展起來,該過程是必須的,但是要清晰化、透明化,避免經濟全球化只發生在幾個國家之間的現象發生。總而言之,在為了規避國際經濟沖突時,先在小范圍內進行合理調整,進行多元化合作,在各個方面進行雙贏性合作,在多個方面進行合理性的讓步。在合作中必須制定出具有國際規范性的合作模式,盡量規避風險,使國際經濟沖突的出現率極大的降低,抑或通過合理的辦法得到解決。
(三)健全制度
在對國際、國家背景下的應對措施進行闡述后,對行業及企業如何進行國際經濟沖突的規避進行闡述,從企業層面分析必須建立完善的經濟制度,對知識產權進行一定的合理保護,對財務進行科學的提升,對專利進行自主研發。從行業層面上分析,為避免產生沖突,需要建立行業的組織,組織代表企業進行一定的發言權,進行積極調整。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歷程,必定是曲折而坎坷的,不同國家及地區之間相互的競爭是避免不了的,因此在利益沖突必然存在的情況下,對良好的國際經濟環境的構建有待解決。
四、結束語
雖然目前經濟的發展占據較大的優勢,但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歷程必然是坎坷和曲折的,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社會上的競爭無法避免。因此在國際利益沖突必然存在的前提下,要想規避國際經濟沖突,降低國際沖突帶來的不良影響,就需營造良好的國際經濟環境,建立公平、透明、合理、科學的國際經濟秩序,只有在良好秩序的規范下,才能真正促進國際經濟得到健康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鄧云赟: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經濟沖突及其措施[J].中國商貿,2014(28).
[2]王宵晴: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經濟沖突及其應對研究[J].北方經貿,2014(3).
[3]王如琛: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經濟沖突及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4(15).
[4]溫俊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2016(50).
作者簡介:
李晨欣,女,山西晉中人,本科在讀,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學生,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