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華 張楠 王自冠 孫振靜 博文


[摘要] 目的 探討出生7 d內足月新生兒屈光狀態分布情況。 方法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收集2018年3月~2019年5月于我院眼科行新生兒眼底篩查的足月新生兒100例(200眼)的病例資料。100例(200眼)出生5~7 d的足月健康新生兒(男50例,女50例),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睫狀肌麻痹散瞳狀態下行帶狀光檢影驗光,對結果進行統計學處理,按照性別及左右眼分別分析其屈光狀態,充分了解新生兒的屈光狀態情況。 結果 出生5~7 d新生兒屈光狀態,球鏡(+2.96±0.68)DS,柱鏡(-0.83±0.44)DC,散光194只眼,占97.0%,順規散光169只眼,占84.5%,逆規散光5只眼,占2.5%,無散光6只眼,占3%。 結論 新生兒屈光狀態呈中低度遠視狀態,散光以順規散光為主,與性別無關,左右眼無明顯差異。使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進行睫狀肌麻痹下檢影驗光對新生嬰兒進行屈光篩查方便有效,有助于早期監測和干預嬰兒的視力發育。
[關鍵詞] 新生兒;屈光狀態;睫狀肌麻痹;檢影驗光
[中圖分類號] R770.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0)14-000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of refraction state of full-term newborns within 7 days of birth. Methods This study was a retrospective study. The case data of 100 full-term newborns(200 eyes) who were given neonatal fundus screening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8 to May 2019 were collected. 100 cases(200 eyes) of full-term healthy newborns born within 5-7 days, 50 males and 50 females, were given streak retinoscopy under compound tropicamide eye drops for cycloplegia and mydriasis.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processed, and their refraction state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gender and left and right eyes, so a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newborn's refraction state. Results For the refraction state of newborns within 5-7 days of birth, spherical lens was(+2.96±0.68) DS,and cylindrical lens was(-0.83±0.44) DC. Astigmatism was in 194 eyes, accounting for 97.0%. Astigmatism with the rule was in 169 eyes, accounting for 84.5%. Astigmatism against the rule was in 5 eyes, accounting for 2.5%. Astigmatism without the rule was in 6 eyes, accounting for 3%. Conclusion The refraction state of newborns is in moderate to low hyperopia, and astigmatism is mainly with the rule, regardless of gend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eyes. The use of compound tropicamide eye drops for retinoscopy under cycloplegia is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for refractive screening of infants and newborns, which is helpful for early monitoring and intervention of infants' vis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borns; Refraction state; Cycloplegia; Retinoscopy
當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的視覺負擔也在不斷地加重,尤其是處于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這一特定人群,屈光不正已成為引起其視力低下的主要因素。自出生到12歲被認為是人類視覺發育的敏感時期,在這其中0~3歲又被認為是最關鍵的時期[1]。在這一關鍵期內,如果嬰幼兒的視覺系統不能順利地進行發育,隨著年齡的增長將會很容易引起病理性的屈光狀態。若要研究兒童時期屈光狀態的變化趨勢,必須先了解嬰兒時期的屈光狀態。如果能盡早地發現嬰幼兒時期屈光狀態的分布情況,尤其是在新生兒期,那么對了解視力發育和治療視力異常將會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西方國家,新生兒趨向于遠視,但是變異性很大,關于嬰兒屈光狀態的相關研究很少,而我國的關于新生兒屈光狀態相關研究更少。因此,很有必要了解我國嬰兒的屈光狀態。本研究對出生后5~7 d左右的新生兒進行屈光檢查,了解其屈光狀態及影響因素,評價此方法用于嬰兒屈光篩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自2018年3月~2019年5月于我院眼科行新生兒眼底篩查的足月新生兒100例(200眼)進行眼部屈光狀態檢查,男50例(100眼),女50例(100眼),所有新生兒平均出生天數均在5~7 d,孕周37~40周,出生體重2500~4000 g,出生時均無窒息及吸氧史,無相關家族遺傳疾病史。本研究經過棗莊市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受檢新生兒監護人均知情同意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2-4]:①在我院眼科行新生兒眼底篩查的足月新生兒;②無其他器質性眼病、未接受其他眼部治療者;③屈光間質清,能進行視網膜檢影驗光者。排除標準[2-4]:①屈光介質不清;②具有其他眼底病變的;③具有嚴重全身性疾病的;④家長不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的;⑤具有家族性視網膜疾病遺傳史的患者。
1.2 檢查方法
檢查房間為暗室,溫度恒定在30℃。檢查前確保新生兒已喂飽奶,此時新生兒是最放松、最安靜的狀態,不管新生兒是處于覺醒還是睡眠狀態均直接檢影。如果新生兒情緒驚動或者哭鬧,檢查將會暫停,直到新生兒恢復安靜檢查才會繼續。所有新生兒在睫狀肌麻痹狀態下行檢影驗光確定屈光狀態。采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1次/10 min,共3次,觀察新生兒瞳孔散大致≥6 mm時進行檢查,均由同一位經驗豐富的驗光師用帶狀光檢影鏡,進行視網膜檢影驗光。醫生重復檢影3次,取平均值。
1.3 觀察指標
記錄每次檢影的球鏡、散光度數和軸向,計算等效球鏡度數。根據檢影驗光結果,球鏡≥±0.50 DS,柱鏡≥±0.50 DC均屬有意義,納入研究結果,以正柱鏡軸位在(90±30)°范圍內為順規散光,正柱鏡軸位在(180±30)°范圍內為逆規散光,以負柱鏡軸位在(90±30)°范圍內為逆規散光,負柱鏡軸位在(180±30)°范圍內為順規散光,不在此范圍內的為斜軸散光[5]。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收集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性別、眼別差異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同性別、眼別間散光比較采用配對χ2檢驗,不同胎次間采用方差分析(F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在接受屈光篩查的100例(200眼)嬰兒中,順產分娩76例(152眼),占76%;剖宮產分娩24例(48眼),占24%。第一胎82例(164眼),占82%;第二胎12例(24眼),占12%;第三胎6例(12眼),占6%。嬰兒出生體重2500~4000 g,平均(3250±565)g;出生身長36~65 cm,平均(51.5±5.8)cm。
2.2 屈光狀態分析
等效球鏡度最大值為+6.5 DS,最小值為-2.25 DS,平均等效球鏡值(+2.96±0.68)DS,柱鏡值(-0.83±0.44)DC,平均等效球鏡度的分布見圖1,偏向于遠視,峰值在(+2~+3)D。屈光狀態情況見表1。
2.3 不同性別屈光狀態比較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球鏡P=0.269,柱鏡P=0.731,P>0.05,不同性別間球鏡、柱鏡間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2.4 不同性別散光軸向分布情況比較
散光軸向采用順規、逆規、斜軸和無散光進行表示。由表3可以看出散光軸向與性別無關,均以順規散光為主。
2.5 不同眼別散光軸向分布情況比較
散光軸向采用順規、逆規、斜軸和無散光進行表示。由表4可以看出散光軸向與不同眼別無關,均以順規散光為主。
2.6 不同眼別屈光狀態比較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球鏡P=0.314,柱鏡P=0.170,P>0.05,不同性別間球鏡、柱鏡間無明顯差異。見表5。
2.7 不同胎次間屈光狀態比較
不同胎次間采用方差分析(F檢驗),不同胎次間球鏡、柱鏡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6。
3 討論
正常的視覺經歷對于眼屈光系統的正視化是必須的。眼的生長和屈光狀態變化受基因控制,而屈光狀態的遺傳表達一定程度上被動依賴視覺經歷。正視化可以理解為人眼的一種適應性改變,取決于角膜彎曲度與眼軸間的協調和平衡關系。眼軸逐漸增加,屈光成分的屈光力成比例地下降使眼的屈光狀態發育朝向正視。這樣的過程有利于維持生長中眼的正視狀態稱為“被動”正視化[6]。同時,視覺反饋使眼朝向正視化,即“主動”的正視化[7]。新生兒的屈光狀態有其自身的獨特特點,在這一時期的屈光狀態也是變化最快和最大的,如在這一時期受到影響或干擾就有可能發生眼球屈光狀態的異常[8]。因此,如能提前評估新生兒的屈光狀態,對后期的隨訪及臨床的早期干預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嬰幼兒時期的屈光狀態呈遠視-正視-近視的發展趨勢,向著正視化的方向發展。但有些研究觀點與此相反,認為新生兒及嬰幼兒期近視眼所占的比例較高。無論哪種觀點其具體的發生發展機制都還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支持第一種觀點,新生兒的屈光狀態呈遠視狀態,且球鏡、柱鏡、散光軸向與性別及眼別無關,與蔣玲玲等[9]和張佩斌等[10]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趙堪興等[8]建議在嬰兒出生至1.5月齡、1.5~6月齡和6月齡、3歲各進行一次嬰幼兒視力異常的篩查。多數兒童的視力問題是由屈光不正引起的,而屈光不正兒童中有2/3會發生弱視[11,12]。我國大部分地區目前均已開展針對3~6歲兒童的屈光篩查,部分地區的兒童保健機構開展了針對1~3歲幼兒甚至6月齡嬰兒的屈光篩查,但6月齡以內嬰兒的屈光篩查卻鮮有報道[13,14]。睫狀肌麻痹檢影驗光目前被認為是嬰幼兒驗光的“金標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兒童少年屈光檢測要求》,睫狀肌麻痹檢影驗光適用于14歲及以下的兒童屈光檢測。對于3~6歲兒童的屈光篩查多采用散瞳檢影驗光的方法,但是在我國出生5~7 d內新生兒的屈光篩查使用散瞳檢影驗光目前鮮有報道。本研究通過對出生5~7 d內新生兒采用睫狀肌麻痹檢影驗光可以快速有效地獲得屈光狀態,方法簡便可行。
Uprety等[15]用阿托品麻痹睫狀肌,平均等效球鏡度為(2.25~+3.00)DS,本研究得到的遠視結果平均值為+2.96 D,和Saunder以及其他研究者相似[16-21]。因此對于新生兒睫狀肌麻痹檢影驗光可以采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獲得和阿托品像相同的效果。對于出生5~7 d內新生兒的屈光狀態篩查使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多次點眼后進行睫狀肌麻痹下檢影驗光檢查,不僅起效快,而且相比阿托品眼用凝膠作用時間長、副作用大的弊端[22,23]能夠更加快速準確有效地檢測新生兒屈光狀態。
從本研究出生5~7 d新生兒屈光度呈正態分布情況可發現,峰值為+6.5 DS,出生5~7 d新生兒的屈光生理值為(+2.96±0.68)DS。與潘勇[1]對出生后6周的嬰兒在非睫狀肌麻痹下使用SureSight視力篩查儀進行驗光所得的遠視度數[球鏡度為(+2.15±1.54)DS]偏高;較Varughess等[24-25]對出生1~2個月嬰兒在睫狀肌麻痹下測量的等效球鏡度(約+0.50 DS)也偏高。
本研究發現,出生體重、性別、眼別、分娩方式與嬰兒屈光狀態無關。同時本研究發現,散光有很高的發病率(97%),最大散光1.75 D。以往的報道[26-29,15,30]出生不超過1個月的新生兒,有很高的散光發病率(8%~59%),本研究的散光發病率很高,是所有報道中最高的。人眼可能是在出生前處于閉合狀態,外加羊水形成的液體壓力,而出生后,人眼迅速離開這個壓力環境,角膜和眼內屈光介質可能因壓力下降后形成散光趨勢,陳章玲等[31]發現中國同齡的新生兒散光的發病率及度數與西方是一致的,并指出在此后的兩年間散光會迅速下降。
人類嬰幼兒時期是視覺系統和眼球運動系統及融合能力發育最快的時期,這一時期如有各種異常的視覺經驗干擾即使是短暫的作用時間即有可能較大程度的影響視覺功能的發育。如果能及時的在這一時期發現問題,并及早的進行干預,將會盡可能的避免一些屈光異常的問題。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未對篩查的新生兒做長期隨訪復查,若能采集到新生兒隨年齡增長屈光狀態的變化趨勢會更有意義。此外本研究還將繼續擴大樣本量,使研究結果更加準確。
綜上所述,通過對出生5~7 d新生兒的屈光狀態及相關因素分析,發現出生5~7 d新生兒屈光狀態以遠視為主,出生體重、性別、眼別、分娩方式與嬰兒屈光狀態無關。此外,本研究證實了對出生5~7 d內新生兒使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多次點眼后進行睫狀肌麻痹下檢影驗光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較強,有助于早期監測和干預嬰兒的視力發育。
[參考文獻]
[1] 潘勇,葛軍,張松,等.低齡嬰兒100例屈光狀態分析[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5,33(10):1162-1164.
[2] 趙堪興,史學鋒. 重視嬰幼兒視力異常的篩查[J]. 中華眼科雜志,2013,49(7):577-579.
[3] 殷納新,袁進,陳家祺,等. 新生兒視網膜出血廣域數字化眼底成像系統分析[J].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3, 31(2):191-193.
[4] 陳章玲,雷方,陳彬川,等. 鄭州市惠濟區3-6歲兒童盲和低視力流行病學調查[J]. 眼科新進展,2014,(5):47-50.
[5] 李鳳鳴.眼科全書(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2570-2573.
[6] 劉隴黔,楊必.嬰幼兒的屈光檢查和矯正規范[J].西部醫學,2015,11(27):1601-1608.
[7] Mcneely RN,Pazo E,Spence A,et al.Visual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comparison between 2 refractive rotationally asymmetric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es[J]. Journal of Cataract & Refractive Surgery,2017,43(8):1020-1026.
[8] 陰正勤.視覺發育可塑性關鍵期“終止”機制的研究進展[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3,25(21):1878-1880.
[9] 汪春玉.遠視性弱視兒童視盤周圍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厚度和黃斑中心凹厚度的變化[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2):92-93.
[10] 曾莉,趙姣,胡卜丹,等.高度遠視性屈光不正兒童屈光狀態遠期變化的Logistic回歸分析[J].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17,(2):12-14.
[11] 趙堪興,史學鋒.重視嬰幼兒視力異常的篩查[J].中華眼科雜志,2013,49(7): 577-579.
[12] 蔣玲玲,徐菁菁,李苗苗,等.初發近視兒童非睫狀肌麻痹主覺驗光的準確性評估[J].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2019,21(3):200-204.
[13] 張佩斌,楊翎,吳海霞,等.學齡前兒童17129例視力篩查結果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6,24(8):856-858.
[14] 曹敏輝,楊夏敏,安琪,等.莫廷視力篩查儀對264 例嬰幼兒視力屈光參數縱向監測的結果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6,2(10): 1073-1076.
[15] Morgan I.What do we really mean by emmetropisation[J].Acta Ophthal Mologica,2017,95(S259):4-7.
[16] Vitale,Susan.Increased prevalence of myopia in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1971-1972 and 1999-2004[J].Archives of Ophthalmology,2009,127(12):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