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肖一
摘 要:近幾年,我國農產品質量不斷降低,在農產品種植期間,在病蟲害防治上施用了大量農藥,這不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且由于農產品農藥殘留過高,會對人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威脅,因此,在農產品種植期間要加強對低毒、高效、綠色、低殘留類型農藥的應用。下面,針對水稻病蟲害防治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的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化學農藥;控害技術
近幾年,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人們在生活中擔心吃到含有農藥的食物,擔心對人身體健康造成傷害威脅。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多數農民都采取農藥對水稻種植期間的病蟲害問題進行解決。因此,要加強控制病害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創造友好型、節約型水稻保護模式。
一、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路線
(一)病蟲害檢測預警
依據不同區域制定相應標準,針對水稻害蟲防治要從實際情況入手,開展相應的監測作業,通過對有害生物防空平臺的應用,同平臺周邊保護的地區進行聯合,將實際監測期間獲取到的水稻的病害情況都傳輸到平臺中,掌握水稻病蟲害的具體情況,依據病蟲害實際發展情況,制定出一套具有針對性地解決措施,對遇到的問題進行處理。
(二)防控策略的合理優化
全面結合水稻病蟲害的具體情況,采取合理方式對采用的防治方法進行適當優化與完善,若發現水稻出現了紋枯病,要采取適當藥劑完成相應的防治,同時,要體現采取合理措施對到稻瘟病進行預防,結合水稻種植區域氣候環境的特點,對水稻病蟲害防治次數進行明確,確保最終防治工作的有效性與科學性。
(三)采用高效低用量農藥
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期間,應當盡量選擇毒性小、效果好、殘留低的農藥,從而最大程度降低農藥對水稻生長環境的影響,對農藥的具體用戶量情況進行適當控制,確保農藥使用量的合理性,達到防治水稻病蟲害的目的,降低水中的農藥殘留量。
(四)科學采用生物防治措施
依據水稻病蟲害類型,選擇各種病蟲的天敵,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優先采取生物防治方法對農藥水稻病蟲害進行防治,從而達到降低水稻中農藥殘留的目的。
二、化學農藥減量控害的配套技術
(一)科學應用物理防控技術
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農業物理防控技術是一項合理地配套技術,該項技術在具體應用期間,對水稻種植區域進行換茬,從而為水稻種植于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也營造了一個不利于病蟲生存的環境,達到預防病蟲害的目的。在水稻種植期間,要依據水稻種植區域的具體情況對水稻品種進行選擇,通常都選擇優良,抗病性強的水稻品種,這一品種水稻在實際種植期間,能夠大幅度降低水稻感染病蟲的概率。對這種防控技術進行優化和完善,可以合理應用機械設備對水稻進行合理種植,而且也可以對防蟲網進行應用對水稻種植區域進行覆蓋,從而達到誘殺和捕殺害蟲的作用。
(二)環保型農藥的應用
合理應用環保型農藥也是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實現的一項重要輔助技術,可以采用可溶性粒劑和水劑、水乳劑等,這一類型的農藥在水稻種植期間應用起來十分安全,因此,具有很強的環保性,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同時,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也可以采用生產調節劑,針對水稻的具體生產情況進行適當調節,對環保型農藥進行合理應用,使其作用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利用環保型農藥代替傳統農藥,能夠降低水稻中的農藥殘留量。
(三)加強對統防統治技術的推廣
在水稻種植期間對專業化世道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合理應用,進而使防治防范的合理性和規規范性,采用先進的水稻種植機械設備,適當提升農藥利用率,從而減少農藥使用量,減少農藥噴散頻率,在確保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可以達到期望的基礎上,提高防治效果,進而使水稻可以在正常情況下生長,這能夠提高水稻產量,減少農藥殘留,避免人們食用到高農藥殘留的水稻,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三、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要點
(一)化學防治技術
1.培育新水稻品種。采用新水稻品種代替舊品種,新品種水稻具有較強抗藥性,在生長過程中不易患病,這也就可以減少水稻種植期對農藥的使用劑量和應用次數,進而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
2.采用藥物浸種。在處理水稻種子時,可以采用藥水對水稻種子進行浸泡,在水稻播種前,通過藥物浸泡將水稻種子內的蟲卵全部殺死,從而實現對水稻病蟲害的合理預防,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目前,在水稻種植期間,用藥物對種子進行浸泡的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該方法在具體應用期間的成本低,防治效果好,同時,也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3.新試劑的研制。摒棄傳統污染性強的化學試劑,采用環保強的低毒化學試劑,新型試劑要朝著低殘留、低毒方向發展,降低水稻中農藥殘留量,目前常用的新試劑有短穩桿菌和苦參堿等。同時,還應加強對無公害新化學試劑的宣傳,加強推廣,逐漸在水稻種植期間,減少對高污染化學農藥的應用。
4.監測防治效果。針對水稻病蟲防治效果要對一系列指標進行確定,提高對監測防治效果的重視,掌握水稻病蟲害相關信息內容,采取警報方式,提醒人們水稻病蟲防治問題,確保防治的及時性,避免水稻種植期間出現病蟲害泛濫現象。
(二)非化學防治技術
1.生物防治方法。引入天敵,這是一種最環保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通過對該方法進行應用,可以確保自然環境的穩定性,但是該方法在具體應用期間存在一個缺點,就是獲取效果相對緩慢。
2.科學密植。水稻種植過細稀,會浪費大量的土地和陽光,并會導致閑置土壤雜草叢生。若水稻種植過密,會導致水稻之間通風不良,水稻相互遮擋,無法充分進行光合作用,容易發生各種病蟲害,這會降低水稻產量和質量。因此,在水稻種植時,要科學密植,提高產量與質量。
3.做好水分管理。肥料和水分可以為水稻種植提供豐富的養料,在種植水稻時,要依據實際情況,進行水費管理,勤松土,將存在于土壤深層害蟲翻出表面,將其曬死。清理干凈田間枯枝,清理干凈落葉,這可以消除掉大量害蟲。
四、結束語
水稻種植期間采用的農藥減量控害是一項先進技術,利于人類的偉大工程,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的應用要多個人相互配合,不斷對科學技術進行研究,發展綠色農業,進而為人們提供綠色食物,保證人們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吳顏春.探究綠色防控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推廣[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02):158.
[2]李素華,李生招.強化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02):184+186.
[3]孫艷.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現狀及發展策略分析[J].山西農經,2018(22):62.
[4]胡銘,熊國文,朱旺澤.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模式及其示范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8(10):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