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介紹粵農絲苗在粵西吳川市早、晚造種植表現與特征特性,總結其高產栽培技術,為該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優質稻;粵農絲苗;種植表現;栽培技術
粵農絲苗是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高產優質早晚兼用的常規水稻品種,2011年通過廣東省品種審定,2013-2017年連續被廣東省列為廣東省主導品種,2013年開始,吳川市引進該品種在吳川市示范推廣種植,一般畝產450kg,高產田可達550kg。至2018年,粵農絲苗在吳川市累計推廣5萬畝,高產優質稻粵農絲苗的推廣應用獲2018年度湛江市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現將該品種在粵西吳川市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一、特征特性
粵農絲苗屬感溫型常規稻品種,近幾年在吳川市推廣種植,主要農藝性狀表現為:全生育期早造約122天,晚造110天。分蘗力較強,株型中集,葉色濃綠,葉姿挺直,穗長大,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較強,耐寒性中強。株高約100cm,穗長22.5cm,畝有效穗19.7萬穗,每穗總粒數134粒,結實率88.0%,千粒重22.5g。米質鑒定為國標和省標優質2級。整精米率高達73.0%,米質透明腹白小,直鏈淀粉18.2%,膠稠度82mm,長寬比3.5,食味品質分81分。在吳川市種植表現高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
二、產量表現
該品種2009年晚造參加廣東省常規水稻新品種區試初試,平均畝產為420.72kg,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6.05%,增產顯著;2010年晚造參加廣東省常規水稻新品種區試復試,平均畝產為437.82kg,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7.86%,增產達極顯著水平,同年晚造參加廣東省常規水稻新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04.27kg,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2.08%。日產量3.79~3.87kg。2013年早造在吳川市黃坡鎮枚陳村連片種植300多畝,核心占100畝,“粵農絲苗”經專家對該示范片進行驗收,最高平均產量畝產563.0kg,最低平均畝產475.0kg,比當地主栽品種畝產增產稻谷30~60kg,增產10.5%。2014年早造吳川市高產創建示范片,粵農絲苗作為主推品種,經實割驗收,在示范片中選擇產量高、中、低3塊田進行實割,實割面積共2.75畝,實割濕谷總重1985kg,折濕谷平均畝產為721.8kg,以平均曬干率82%計,折干谷平均畝產為591.8kg。近幾年推廣結果表明,該品種在吳川市推廣種植,一般畝產450kg,高產的達550kg以上,至2018年,粵農絲苗在吳川市累計推廣5萬畝,比吳川市種植的粵香占品種每畝增產10%~15%,每畝增產40~60kg。“粵農絲苗”是一個高產優質性能突出,適應性廣、穩產性好、抗性強的水稻品種。現該品種是吳川市的主推品種。
三、栽培技術要點
(一)適時播種
粵農絲苗屬感溫型優質常規稻品種,在吳川早、晚造均可栽培,早造全生育期123天,比當家品種粵香占長5~7天,因此,早造播種可安排在2月底或3月初,在6月底7月初收獲。晚造全生育期113天,播種可安排在7月中旬,在10月底收獲。該品種適宜人工手插、拋秧及直播栽培。人工手插栽培畝播種量12.5kg,早造秧齡25天左右,晚造秧齡18天左右。
(二)合理密植
粵農絲苗分蘗力較強,穗型中等,因此要確保足夠的有效穗數增產,適當增加基本苗數,每畝一般插植2萬科,每科插3~4苗,確保基本苗6~8萬。拋秧栽培畝可拋45盤(434孔規格),保證基本苗1.8萬左右。直播田畝播種量3.5~4kg(發芽率85%以上)。
(三)肥水管理
粵農絲苗米質達國標優質2級,米質優,稻谷收購價比普通稻谷高出10%左右,為確保該品種種植達到高產優質,因此在肥水管理方面要注意肥料的合理運籌,后期不貪青,青株臘稈黃熟收割。
肥料施用以“早施重施分蘗肥,中期增施穗肥,后期看苗施用粒肥”為原則。按地力產量300kg,目標產量500kg設計,全生育期氮肥的施用總量為純氮10~12kg。基肥氮肥的施用比例為總施氮量的20%,磷肥、有機肥全作底肥;分蘗肥氮肥的施用比例為總氮的60%,鉀肥為總鉀的70%,以促禾苗早分蘗、早封行;中基穗肥氮肥的施用比例為總氮的10%~20%,鉀肥為總鉀的30%,以速大穗,抽穗整齊;后期看苗施穗粒肥,氮肥的施用比例為總氮的5%,以延緩葉片早衰,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
水分管理,淺水插秧或拋秧,存水促分蘗;插秧后25~28天,當分蘗苗數達有效穗數的80%時,可適當排水露曬田,先輕后重,以人站入田中腳不黏泥為度,以促進根系深扎,提高抗倒性;抽穗期可灌回較深水層,抽穗后可保持淺水或濕潤;后期干濕交替,收獲前7天灌跑馬水,不要過早斷水。
(四)病蟲害防治
秧苗期主要蟲害為三化螟、薊馬和稻飛虱,病害主要為爛秧和稻瘟病。插秧前要施好送嫁藥,確保移栽無病蟲秧苗。分蘗期葉色嫩綠,主要是做好稻縱卷葉螟的防治,兼防稻飛虱。孕穗破口期是防治的關鍵時期,蟲害以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和跗線螨為主,病害主要以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和稻曲病為主。齊穗后要注意穗頸瘟和穎枯病的防治工作。
作者簡介:黃漢琦(1976-),男,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