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根江·阿不都
摘 要:打頂是棉花栽培的重要環節,其打頂的質量能夠直接影響棉花的生長質量與品質。在傳統人工打頂過程中由于人工的不確定性,容易傷及到棉花的葉片和幼蕾,導致蕾鈴的脫落,嚴重影響棉花的生長質量。下面本文就目前的化學打頂劑氟節胺對棉花生長發育的整體影響進行分析和探討,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化學打頂劑;氟節胺;棉花生長發育;影響
本文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為例,隨著用工價格的不斷上升和勞動力的不斷轉移,該兵團在棉花生產中隨著上述兩種情況的發生已經嚴重影響了棉花的生產效率和生產積極性,所以需要在短時間內尋找一種能夠代替人工打頂的方式已經成為該兵團進行棉花生產的重要工作內容。在此背景下,第八師149團和134團和浙江禾田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共同開展了棉花化學打頂技術的研究與示范工作,氟節胺也因此首次出現在棉花打頂工作中代替了傳統的人工打頂。通過的不斷試驗和示范,截至2015年新疆棉花已經累計超過15萬hm2種植面積,為該地區棉花生產質量和產量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氟節胺的開發過程
氟節胺是一種能夠接觸和局部內吸型的二硝基苯胺類高效植物生長調節劑,在1977年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研發,在1990年該產品以抑芽敏作為商品名稱在我國正式登記,在國內由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最開始進行研究,在1998年研制成功,在我國煙草生產中被大面積的推廣使用。在2009年結合新疆的氣候特點和棉花的生育特點相互結合,然后利用相關的棉花栽培技術首次將氟節胺應用到棉花栽培中代替人工打頂。
(一)氟節胺的技術原理分析
氟節胺能夠與棉花生長點細胞微管蛋白相互結合,導致動力分子馬達無法運送微管蛋白,使其喪失聚合功能,對細胞的正常分裂產生影響,導致生長點停止生長。并且氟節胺對于棉花頂尖的幼嫩部分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而對于已經展開的棉花葉卻沒有任何危害。
(二)氟節胺的主要功能分析
氟節胺能夠控制棉花頂尖幼嫩部分的細胞分裂,導致棉花的頂尖頂心萎縮并致其纖維化,由于頂部的葉片較小,因此其可以代替人工打頂的具體作用。另外其可以控制棉花的群尖,并且可以抑制中上部果枝的伸長,進而將株型塑造良好,充分改善棉花田的通風和透光條件,是綿株的有效營養能夠向著生殖器官轉移,進而實現保鈴、增重和增產的目標。
二、氟節胺化學打頂劑的使用技術分析
(一)氟節胺的噴灑時間和噴灑用量
一般需要結合棉花的生長情況進行時間和用量的確定,在棉花全生育期可以使用兩次,第一次當機采棉的株高達到50~55cm之間時或者果枝達到4~5個時,可以在6月15日~25日之間進行施藥作業,施藥用量為80~100g/666.7m2,然后加入30~35kg的水。如果長勢較旺盛的棉花田需要加3~5g的縮節胺,利用機械作業噴灑在棉花的頂部。第二次當機采棉株達到65~70cm時或者果枝在7~8個時可以在7月5日~15日之間施藥,用量為120~150g/666.7m2,并加35到40kg的水,長勢較旺盛的棉花田需要加入8~10g的縮節胺,利用機械噴灑在頂部加上吊管噴施。
(二)氟節胺的培養方法
一般先需要在機力噴霧器罐上加入半罐的清水,然后將已經配好的母液倒進罐中,然后再加滿清水攪勻即可用于田間作業。
(三)氟節胺的噴灑要求
在進行田間作業前需要機車做好噴頭的調試工作,并且保證噴桿要高于棉花植株頂部的30cm左右,利用扇形噴頭進行全覆蓋式的噴灑藥物,保證綿株的頂部生長點能夠充分接觸藥物,一般機車的速度需要控制在每小時3km左右即可。
(四)注意事項
第一,在對氟節胺藥物使用前需要明確必須經過兩次噴藥過程,并且第一次噴藥的配方與第二次完全不同,所產生的作用也完全不同。所以在使用時必須嚴格按照瓶口的標示進行藥物噴施。例如標示1、標示2,不能將順序顛倒,避免對棉花的生長產生不良影響。第二,可以與縮節胺進行混合使用。又有氟節胺只對綿株頂部起到抑制作用,并且可以代替人工打頂作業,而縮節胺可以抑制細胞的伸長,可以對株高進行控制,因此二者雖然不能夠互相代替,但是卻可以混合使用。第三,禁止與激素類的農藥或者葉面肥一同使用。為了保證藥物的使用效果,在滴灌棉花田每次施撒藥物之后的3~5天內不能進行灌水和施肥作業,并且嚴謹與具有激素類的葉面肥,例如胺鮮酯、尿素等混合使用,避免對棉花的生長造成不良后果,但是氟節胺可以與一些微量元素進行混合使用,例如錳元素、鋅元素與硼元素等。第四,注意氣候情況。一般如果在施藥六個小時之后小于,一定要減量重新噴灑,避免藥物流失。
三、氟節胺使用效果分析
(一)能夠有效的代替人工打頂
通過兩次噴施氟節胺藥物能夠有效的抑制棉花頂端的優勢,使棉花生長點停止生長,進而實現自行封頂作業,起到代替人工打頂的作用和方式。
(二)增產作用明顯
通過實踐研究,使用過氟節胺的棉花單株成鈴比人工打頂要多出0.35~0.60個,并且每666.7m2增產籽棉達到17.5~28.2kg,增幅率達到5%~8%。
(三)能夠減少中下部為的爛鈴率
通過對氟節胺的使用,在氟節胺處理之后的棉花頂部和中部的葉片面積相對較小,相比于人工打頂而言,其中上部的果枝長度要普遍減少2~6cm,并且棉花植株呈現塔形,株型較為緊湊,有效改善了棉花田地的通風透光性能,并且中下部分的爛鈴率減少了2.6%~5.4%。
(四)能夠有效促進棉花早熟、改善棉花品質
在氟節胺的處理下,較人工打頂處理的初花期要早1~3天,并且吐絮期要提前2~3天,結合9月15日~20日的田間檢查發現,氟節胺的使用要比人工待定的吐絮率提高了10.6%~26.4%,并且鈴重高出0.24~0.35g,纖維品質得到良好的改善。
(五)提升了機采棉花化學脫葉效果
氟節胺對于群尖有著極為明顯的控制作用,利用冠層儀對棉花中部的葉面積系數要明顯小于人工打頂的處理方式,使棉花的株型更加緊湊,化學脫葉效果要比人工作業效果提升了26.0%到35.1%,進而提升了機采棉的采凈率,進而提升機采棉的加工品質。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氟節胺在棉花栽培中的應用技術與應用效果分析,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正確地建議和意見。
參考文獻:
[1]李文霞.氟節胺棉花化學打頂劑試驗[J].農村科技,2017(07):26-27.
[2]蔡曉莉,馬野平,杜晶,趙富強,劉銓義,馮楊,王國平,曾慶濤.氟節胺化學打頂劑對棉花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7(06):108-110.
[3]夏東利.化學打頂劑氟節胺在新疆兵團棉田應用效果[J].中國棉花,2016,43(1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