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先龍 劉赤圓 周興龍
布魯氏桿菌病是由(以下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是一種人畜共患病,不僅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動物的繁殖和造成流產現象。以生殖系統發炎,睪丸炎、乳腺炎、子宮炎、流產、不孕,人類表現為波浪熱、流產、多汗、關節痛、神經痛和肝脾腫大等癥狀。由于該病對人畜的健康產生嚴重危害,所以,OIE將其列為必須通報的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并列入《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優先防治的病種。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生活水平標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人們對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對其對食品安全也倍加關注。筆者根據近年來從事布病相關工作經驗,對布病的流行病學、診斷、防控等作一簡單分析,以期為科學防范該病提供理論依據。
一、病原及流行病學
(一)病原
病原為布魯菌,需氧菌,革蘭氏陰性小球桿菌,散在分布,無芽孢及鞭毛,條件不利時具有形成莢膜的能力,該菌不易著色,吉姆薩染色呈紫色。菌屬有6個種,即馬耳他布魯菌、流產布魯菌、豬布魯菌、沙林鼠布魯菌、綿羊布魯菌和犬布魯菌。布魯菌不產生外毒素,但具有較強的內毒素,其中羊布魯菌毒力最強,牛布魯菌較弱。
(二)流行病學
布病易感動物范圍較廣,但主要為羊、牛、豬。傳染源為患病動物及帶菌者,懷孕的母畜如果感染布病十分危險,在流產或分娩時將大量布魯菌隨著胎兒、胎水和胎衣排出。主要傳播途徑為消化道,通過污染的飼料與飲水而感染。
二、診斷及監測
(一)診斷
明顯的臨床診斷為流產。實驗室診斷主要為血清學凝集試驗及補體試驗,可采集新鮮流產胎兒、胎衣、陰道分泌物等培養分離病原菌或奶牛布病診斷技術確診。
(二)監測情況
擬定布病監測方案,成立監測組,監測組組長由具有副高級職稱的獸醫技術人員擔任,全面負責布病監測工作,若干中級獸醫師協同監測。每年春秋各開展1次,采用平板凝集實驗和試管凝集試驗對全縣5000余頭奶牛、1000余頭山羊進行監測,結果顯示全為陰性。
三、防控建議
(一)加強宣傳力度
充分利用各種媒介,采用多種形式,加強培訓,大力宣傳布病相關知識,提高人們對布病的防疫觀念、消毒意識以及自身安全防護意識,減少奶牛布病的感染。
(二)完善防疫設施設備
完善防疫設施設備,滿足生產和防疫的需要。對重要的相關設備建檔登記,并定期對相關設備進行保養和維護,確保設施設備的正常使用,保存相關記錄設置明顯的防疫標識,進入養殖場的車輛、人員和物品必須經嚴格消毒和登記,入場車輛必須到指定地點沖洗消毒并經檢查合格后才能進入;養殖場生產區門口設置消毒設施,采取換鞋超聲波霧化消毒后方可進入生活區,需要進入生產區人員必須隔離48小時以上并洗澡更衣后方能進入,確保進入生產區人員的消毒效果。
(三)加強飼養管理
實行分區飼養和小單元全進全出生產模式,確保種牛區、保育區與生長區合理分開。合理調整養殖密度,根據來源、體重、體況、性別和采食等要素開展分群飼養。引入奶牛實行嚴格地檢測,按規定隔離以后,確保臨床健康、凈化病種感染陰性、應免疫病免疫檢測合格后,徹底消毒再轉入生產線。
(四)加強消毒
布氏桿菌對消毒藥物敏感,一般消毒藥數分鐘內即可殺滅。奶牛場要建立衛生消毒制度,做好人員、車輛、物資進入場區、通道和生產區的消毒。養殖場的消毒設施每3天更換一次消毒液以保證有效成分濃度。生產區內環境,包括生產區道路及兩側、牛舍間空地定期消毒。常用消毒藥有10%石灰乳、2%燒堿、10%漂白粉等,糞肥進行發酵處理。
(五)加強免疫
布魯菌是兼性細胞內寄生菌,對患病動物一般不予治療,而是采取撲殺措施。疫苗接種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一是制定有效的免疫計劃。國際上多采用活疫苗,如牛流產布魯菌19號苗,在我國,主要使用豬布魯菌2號弱毒活疫苗和馬耳他布魯菌5號弱毒活疫苗。二是建立長效機制。建強基疫病防治防疫隊伍,建立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制度,按照免疫每頭牛的補助標準向布病防疫人員發放布病免疫技術服務費。
參考文獻:
[1于清磊.2010~2016年甘肅省奶牛布魯氏菌病監測結果分析及防控建議[J].中國奶牛,2017(11):33-35.
[2]李彥偉,高明春,張文龍,王倩,王君偉,K.Nielsen.牛布魯菌病奶液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初步應用[J].中國獸醫雜志,2011,47(04):25-27.
[3]譚文蓮,王有娟.布魯氏桿菌病的防控凈化措施[J].甘肅畜牧獸醫,2016,46(09):52-53.
[4]趙慶,李俊玲,李彥霖.奶牛布魯氏桿菌病的綜合防控凈化措施[J].新疆畜牧業,2017(06):50-52.
[5]王俊江,張嵐.當前奶牛布氏桿菌病防控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畜牧獸醫,2007(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