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峰
摘 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發展,人們開始對環境問題投入更多關注,植物同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改善環境具有重要作用。21世紀植物保護學科發展為建立有利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控制環境污染的植物保護技術提供理論,通過對農業生態系統調控,提高農作物生態災害控制系統性科學性。相關人員應采取有效措施對植物病蟲害進行綜合治理。就植物保護技術與病蟲害綜合治理進行分析,為農林業與生態環境持續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植物保護;病蟲害防治;綜合治理技術
農業生物災害嚴重影響農產品產量,對糧食安全、食品安全造成了威脅。隨著氣候變化,農作物重大病蟲草鼠害發生嚴重。開展植物保護技術推廣的研究,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現代植物保護學科向宏微觀方向發展,宏觀指導下進行微觀研究,不斷發展病蟲害治理新技術理論。應用生態學原理方法建立農業生態系統病蟲害監控決策體系。隨著人們思想水平的提高,對植物的重要作用認識更加深入。對植物保護成為潮流趨勢,植物保護技術相關工作人員必須不斷完善相關內容,使植物保護技術與病蟲害質量更多的造福人類。
一、植物保護技術的重要性
植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生物資源,對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發展發揮關鍵作用。對植物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運用正確地植物保護策略能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植物保護是嚴謹的科學,經過長時間發展大道相當完備的程度,對植物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具有深遠的影響。植物保護學科是農學門類與植物業相關的一級學科,與農學門類中園藝學等有密切的關系。
植物保護學科與生物領域中大多二級學科,如動物學及工學中華星工程等學科有密切關系。植物保護學與其他學科相互依存發展,其發展積極利用生命科學研究成果,不斷豐富發展生命科學內容。有害生物與植物作用研究成為植物保護學科的新興領域,形成以信號傳遞為主的理論體系,農藥學二級學科為有害生物控制提供工具,在新產品研制方面更重視吸收有害生物相互作用研究成果。發展高效低毒新產品,對綠色農業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植物保護學科對農作物重要生物災變規律,預測預警理論及有害生物控制冷量等進行系統研究。
基于植物保護科學特點涵蓋諸多方面的內容,園林等知識同植物保護有密切的關聯,相關工作人員只有涉及各領域知識,才能使植物保護工作實效性充分發揮。工作中要結合其他科目知識,如對生物科學有一定了解,化工學科某些方面與植物保護有天然的聯系,可有效促進各學科融合互通。
二、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
病蟲害防治分類包括糧食作物病蟲害,經濟作物病蟲害等,糧食作物可分為小麥、水稻,玉米、甘薯等。蔬菜作物細分為白菜、青椒、黃瓜等。經濟作物包括花生、芝麻、棉花等。果樹病蟲害有紅棗、核桃、蘋果、香梨等,不同植物病蟲害防治方法不同,應選擇可行的防治方法。生理性病害與病原微生物無關,主要由環境因素造成,不同生長環境如光照強弱,土壤養分等直接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造成植株抗病力下降,誘發侵害性病害發生。
對各種糧食進行病蟲害防治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糧食安全問題同人們的生活聯系密切。溫飽基本問題得到解決才能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經濟建設工作。相關人員進行農藥選擇時應選用毒性低的農藥,避免殘留于作物農藥對人體健康帶來影響。轉基因作物中進行多次試驗檢測,確保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相關人員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應遵守預防為主的原則,通過采取各種合理手段使糧食作物病蟲害概率下降。蔬菜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的重要食物來源,食用適量蔬菜能夠補充人體所需微量元素,相關人員要想種植具有抗蟲基因新品種,關鍵是對其進行監測,避免將抗蟲基因添加到蔬菜中。
經濟作物是棉花、果樹等產品,種植經濟作物需要了解抗蟲基因性狀。大多數經濟作物進行病蟲害防治要了解植物抗蟲基因,但棉花是例外情況。我國很早研發出抗蟲棉,種植抗蟲棉可節省不必要的人力物力開支成本,提高作物的產量,增加農民的經濟收益。果樹等作物進行病蟲害防治中,通常采取噴灑農藥措施,可以保障農產品的產品率,大大提高病蟲害防治工作效率。在噴灑農藥時應盡量選擇生物性產品,降低農藥殘留,使病蟲害防治工作符合綠色健康的原則。
三、植物自然病癥的綜合治理
隨著城市綠化蓬勃發展,植物病蟲害逐步加重,出現許多新的問題,必須加強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綜合治理。要重視園林植保,改變園林綠化與植保分離現狀,建立良性體制,通過承包等不同途徑落實園林植物維護責任,使工程建設與養護管理有機結合。政府牽頭加強科研,掌握成災種類發生規律,不斷改進防止技術。
基于植物生理病害特點,進行植物生理病害防治需要復雜的手段。生理病害發生原因非微生物,由于其所處生長環境造成。如蔬菜長期在陰暗潮濕環境下成長導致易發多發病害。對蔬菜產品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對植物的形狀產生一定影響。
進行植物生理性病害防治應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植物生長特點掌握其形成規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環境因素對植物成長帶來的影響。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進行生理病害防治,減少冷熱光鹽堿等不良因素影響,確保植物順利健康成長,靈活使用各種防治手段提高作物產品性。病蟲害防治通常采用殺菌劑等化學物質進行化學防治,采用光等物理能進行物理防治,改變作物品種減少為害耕作防治。進行綜合防治應以互不沖突形式使用各種手段,在經濟允許范圍內維持病原控制體系。多點實測才能有效對生理病害控制,提升植物的品質。
四、結束語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公園景點等各種綠化蓬勃發展,人均綠地面積增長,建設生態家園成為城市共同追求。隨著綠化規模擴大,新的綠化物種引進,原本種類繁多的園林植物病蟲害更加嚴重,呈現新的發展態勢,病蟲害新問題不斷出現。園林保護相對薄弱,園林植物病蟲害系統調研處于空白,對病蟲害種類不能掌握,病蟲害治理策略不合理,存在綠化與植保分離現象,很多綠化工程單位疏于病蟲害防治質量,造成部分病蟲害傳播蔓延,植物遭受嚴重危害影響綠化工作成效。應采取有效措施了解植物病蟲害現狀,完善相關人員的知識儲備,從源頭上對病蟲害進行控制。
參考文獻:
[1]顧麗慧.植物保護技術與病蟲害的綜合治理解析[J].新農業,2020(04):48-49.
[2]宋偉寧.淺談植物保護技術與病蟲害的綜合治理[J].農家參謀,2019(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