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寶山
摘 要: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全面保護天然林,對于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20年來,我國天然林保護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天保工程的實施,為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的保護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促進了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本文論述了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理念,提出了相關保護策略。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天然林資源;保護策略
環境是發展的重要前提,天然林資源是經濟社會的重要財富,當代社會,人們越來越注重對自然資源的保護,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對于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是不利的,對自然保護區的天然林資源進行嚴格地保護是十分重要的。自然保護區的天然林資源是保護區生態系統的主體,起著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等多種作用。近年來天保工程的實施,為保護區自然資源的保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一、自然保護區天然林資源的保護理念
(一)天然林資源關系著社會整體的生存和發展
森林資源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天然林是森林的主體。天然林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發揮了穩定性的重要的生態價值,森林林冠通過截留作用將部分降水進行截留,減少了雨水對大地的直接沖擊,枯枝落葉層阻擋了降水對地表的直接沖擊和破壞,防止了降水對地表的濺蝕作用,森林系統吸收、減緩和過濾地表徑流,防止土壤強烈凍結、減少蒸發,并且通過植物自身處生理活動,通過植物的本體、根部等作用于地下,起到改善和鞏固土壤的作用。森林中還有大量的野生動植物和微生物,森林在保持物種多樣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森林在幫助人類社會減輕自然災害的同時,還能夠為生態環境增加碳匯量,平衡空氣二氧化碳和氧氣含量,調節環境溫度和濕度,過濾環境有毒有害物質。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森林的生物量是相對穩定且持久的,若遭到人為的破壞,其功能力就會相應降低,那么將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自然災難,因此天然林資源關系著社會整體的生存和發展。
(二)天然林資源是生態經濟的重要保障
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人類社會越來越重視保護地球上的自然生態資源,其中天然林資源就是非常珍貴的一項。隨著當代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態環境的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人類開始發展生態經濟,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一些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其本質與核心在于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通過人為的調節,使二者之間達到均衡的狀態,并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復合型系統。生態經濟系統是具有一定自我調節能力的體系,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進化作用,所以說天然林資源是生態經濟的重要保障。
二、自然保護區天然林資源的保護策略
(一)汲取先進經驗,發揮自身優勢
就目前我國的天然林資源保護現狀來看,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急需解決,從背景上說,對自然保護區的天然林資源采取保護措施,需要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來進行保護措施的制定。由于開展保護工作必然需要經費與資金的支持,且我國人才流向偏向于城市化,而自然保護區的地理位置受交通條件的限制,很難對人才資源形成有力吸引。以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為例,其地處青藏、蒙古高原的交界處,該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緩慢,人才資源的不足為天然林的保護工作帶來一定難度。那么就需要有關部門積極汲取其他地區先進的工作經驗,并結合自然保護區的實際情況加以改善。同時發揮本地區人口密度較小的特點,變劣勢為優勢,通過建設天然保護屏障的方法,給予天然林資源最大限度的防護。
(二)推動天然林經濟化,建立互助合作機制
在經濟社會的發展影響下,將自然資源的保護工作與社會效益相結合,能夠使天然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性更強,社會對天然林資源的保護意識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其中,建立運行機制的方法尤為重要,政府可通過與其他社會組織或企業通力合作,使天然林資源的保護更具有社會效益,并獲取相應的價值,政府出臺政策,其他非政府組織可提供技術及專業人才等優質資源,積極探索天然林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將林業產業的規模最大化發展。同時也能吸引社會其他專業人才的流入,組建規模更為龐大的保護團隊,有效帶動保護區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吸引大量的企業進行資金投入,并在這些地區建立其他產業,實現當地產業鏈式的經濟帶動。
(三)政策保障效益,落實保護工作
圍繞合作機制的建立,對合作過程中的各方行為形成規范,確保天然林的保護工作能夠落實到位。在開展生態經濟化的同時,也要注重以保護生態為基礎,發揮其顯著的生態效益,天然林資源的價值并不僅限于直接的經濟效益,其價值是十分深遠且帶有長久性意義的。合作機制能在資金及人才方面給予支持,但也不能過度經濟化開發天然林資源,有關部門可以通過相關政策,給予合作組織一定的優惠,如稅收方面、信貸方面等。對附近的一些農業生產區貧困地區,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提供資源環境崗位等保聯群眾的利益,讓基層群眾認識到保護自然資源是十分重要的,從而實現保護天然林資源的目標。
三、結束語
在時代背景的影響下,推進天然林資源生態經濟化發展,是時代進步的表現,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政府需要社會其他組織的參與,結合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采取合理地運作機制,制定適合自然保護區天然林資源的保護方案,才能達到理想的保護效果。
參考文獻:
[1]沈月琴,劉俊昌,李蘭英,鄭振華.生態資源經濟化:中國天然林保護策略的選擇[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4(03):71-76.
[2]李靜.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管理的策略探討[J].中國林業經濟,2017(06):50-51.
[3]周彬,蔣有緒,臧潤國.西南地區天然林資源近60年動態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09):1536-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