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鈞
一、湛河區情況簡介
湛河區地處平頂山市郊區南半部,下轄一鄉九個辦事處63個自然村。轄區總面積125.5平方千米,農業勞動力人口7.3867萬,轄區現有耕地6.3756萬畝(禁燒補貼面積),實有耕地面積8萬余畝(自然資源局數字)。
(一)農業耕作模式
湛河區長年采用傳統農業耕作模式小麥-玉米,其中曹鎮鄉1.3萬畝耕地采用小麥-水稻;轄區內其他耕作模式近年來面積有所提升,大棚草莓、林果園地面積等;
(二)群眾思想
由于受傳統種植模式的制約,農民種田積極性有所下降。形式種地,靠天吃飯的思想,一年兩季,六月收麥后,種植玉米,除草劑一打,旱不澆,澇不排,機收機播,實行“懶農業”操作模式。同時湛河區地處近郊,中青年勞力就業機會多,現在剩余農村勞力基本是“993861”、以老年人、婦女居多,年輕人出外打工,對農業生產不再過多關注。
(三)施肥模式
按照80年代以來的傳統施肥模式,不看作物和地力狀況,一般采用標配N:P:K=15:15:15一畝一季一袋(50kg)。
(四)病蟲害防治
采取“見病治病、見蟲治蟲”,不達危害不防治的原則。用藥上能買到啥就用啥,沒有達到“預防為主、針對治療和統一防治”目的,更別提農業“雙減一提”-農藥、化肥減量、提升農產品質量。
(五)土地流轉情況
土地流轉工作也已經做了很多年,個別的企業和個人承包村民土地進行合作社或者家庭農場式作業,登記在冊數量不少。但是由于在種植過程中選項不對、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不到位,成為樣板企業或農場數量不多。造成企業和個人不能得到良好的收益,一些園區甚至是賠本經營直至停業停產狀態。
二、造成湛河區農業發展低迷的原因
(一)目標不明
群眾對國家農業發展方向不甚明了。國家重視基礎產業發展,“三農”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首先確定“三農”發展方向,確立目標,指明方向,制定相應的獎勵扶持政策。但其無一不是帶動高效綠色可持續農業的發展,一方面促使綠色高效,一方面要求持續環保。其中不乏個別人注重補貼(輸血)扶持,而沒有重視“造血”發展,帶動群眾致富。
(二)選項不準
針對其中的小劑量補貼政策,有針對性地去設置怎么去拿到補貼,沒有篩選出適宜湛河區、我地的高效種植項目。直接后果造成個別園區建設成功即宣告失敗,處于停產終止狀態。產前種植品種不對路,產中疏于管理,產后產品銷售不暢。達不到個人、園區效益遞增,帶動周邊群眾致富的目的。
(三)操作不當
傳統農業的禁錮造成群眾直至農場負責人對農業產業的誤解,對現代農業的理解不深或者不理解。多年來家庭承包小農經濟和土地規模形成地少疏管的心理,沒有做好大面積農業產業規模化種植的有效準備。機械化操作水平、病蟲害防御技術等方面沒有得到大幅度提高。造成農業人工、物資投入過大,增加農業成本,減少農業效益。
(四)渠道不通
沒有拓寬流通渠道。農產品流通直接涉及農業的效益(經濟、社會、生態),其產前、產中、產后的相互協調、流通渠道的建立和維護等等相關問題沒有得到各方面的重視。一方面產出品(甚至很大),一方面流通不出去、一方面加工不出來。這之中環節的缺失和不完善直接阻礙農業產業的高速發展。至于“蟠桃節”“美食節”“小龍蝦節”的短期帶動,根本不能徹底解決湛河區“三農”產業發展問題。
(五)“標桿”未樹立
湛河區的涉農企業和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截至目前沒有一個主導產業能夠帶動周邊直至全區農戶共同發展。水稻產業是湛河區的一個重點發展項目,水稻產品是農業部地標產品。但是連年來特別是近幾年環境條件的改變導致水稻栽培方式已經由育秧插播改變成統一旱播,其生育期減少一個月,造成水稻產品品質下降。區植護站在市局爭取平頂山市水稻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項目,在該示范區實施綠色栽培,其中達到水稻品質的改變和質量的提高。但是長期下去涉及水稻生育期不足,光照時間不足、積溫不夠,勢必對水稻產業長遠的發展造成影響。曹東冠成水稻種植合作社也帶動部分村民參與水稻有機肥、菌肥添加對土壤修復改良,但也未能對水稻產業起到一個大的“標桿性”帶動作用。
三、解決湛河區農業種植瓶頸的辦法
(一)樹立“標桿”,帶動產業發展
梳理湛河區涉農企業和農業專業種植合作社,擇優有選擇性地去引導發展項目,樹立標桿企業,依靠標桿示范帶動產業發展,直至帶動周邊農戶以土地入股等辦法去參與農產品的提質增效產業中去。比如:正安農業種植有限公司,可引導種植高效作物,產生直接效應,去帶動產業發展;冠成米業、豐裕公司等水稻種植區,可進行水稻綠色栽培模式擴大化,采用“公司+農戶”形式迅速進行水稻提質增效模式。
(二)依靠區位優勢,選準發展項目
湛河區地處市區南郊,區域內水利灌溉條件良好。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可設立高效農業項目,如馬鈴薯新品種引進及高效栽培,扁桃引進及高效栽培,水稻新品種引進及綠色栽培模式等等。既然是禁養區,畜牧產業得不到大范圍的擴大,只有從種植業方面區提升。特別是馬鈴薯產業,我們區域有獨特的發展優勢,首先土地,湛河區土地基本在沙河流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透氣性好,適宜馬鈴薯生長;縱觀全國馬鈴薯產地資源,南面云南、四川等地適宜馬鈴薯生長地域土地資源有限、北方內蒙等地馬鈴薯收獲季節偏晚,不足以長年供應市場,湛河區地處中原,土地資源豐富,氣候適宜,有利于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實施。
(三)注重產中產后,加強產品流通
產前進行詳細規劃,產中加強技術培訓和栽培技術管理,產后進行大平臺對接服務,做到產品及時有效的流通,保障群眾的收益。土豆產業中,土豆已經列入第四大主糧作物,其糧蔬兼用,耐儲存、加工范圍廣泛,產品附加值高。可主導發展。
(四)依托后續產業,增加產品價值
農業部要求產業發展一村一品,而湛河區耕地面積不多,何不發展為“一區一品”?按照原來規劃“旅游線路”、“花木基地”“韭菜小鎮”,只要能夠迅速帶動農業發展,就可大規模操作。但是注重一點就是產品流通,生產出來、必要出去或者就地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
(五)獎勵扶持政策,敦促產業發展
可考慮制定相關產業扶持獎勵政策,一次促使產業快速步入正軌發展軌道。如聯合農機等部門把所需農業機械納入補貼名錄,及時兌現群眾急需的農業機械獎補。同時按照國家扶持政策,把合適產業發展納入土壤修復改良(有機肥添加、菌肥)項目,適當降低產業項目業投資,提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
(六)技術引領,帶動高效栽培
可適當大膽引進一些外地成熟項目,進農業科技技術人才,派出本地技術人員到外地學習培訓,引進優質品種,經過帶動發展,成為優勢主導產業。
農業發展,只有加強“三農”服務,做好群眾的農業振興的前期思想動員工作,中期技術服務,后期產品的銷售流通,使群眾有一個良好的收益,對農業生產環境有一個較大的改善,才能促進產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