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崇杰


摘 要:麻栗坡縣是典型的農業縣,農作物秸稈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副產品,年產農作物秸稈15萬噸左右,是重要的可再生資源。本文綜合分析了麻栗坡縣2015—2018年農作物秸稈產生量、利用量、綜合利用率以及采取的措施,初步分析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索秸稈科學利用的途徑,提出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的技術措施和保障措施。
關鍵詞:麻栗坡縣農作物秸稈;歷年數據分析;綜合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技術措施
麻栗坡縣位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縣境東部與富寧縣連接,西部與馬關縣毗鄰,北部與西疇縣、廣南縣相連,東南部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全縣面積2334平方千米,轄4鎮7鄉102個村(居)民委會1962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28.1萬人,全縣99.9%的面積為山區,屬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立體氣候明顯。全縣共有耕地及園地面積847109.7畝,其中,旱地473965.6畝(菜地96205畝)、水田137563.1畝;園地面積235581畝。其中果園61211畝、茶園23318畝、其他園地面積151052畝;全縣耕地按坡度劃分:5度以下耕地32809.2畝,占3.87%;5~15度耕地156109.7畝,占18.42%;15度以上耕地658190.8畝,占77.71%。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茶葉、香蕉、甘蔗等。農作物秸稈理論產量20萬噸左右,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農村居民觀念和生活方式影響,大部分農作物秸稈被就地焚燒還田,導致大氣污染,影響大氣環境質量;同時由于秸稈焚燒對土壤侵蝕或土壤質量產生負面影響,破壞了農田土壤動物群落結構,造成土壤中有機物高溫失效,降低了秸稈中氮、磷等營養元素活性,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一、麻栗坡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歷年數據分析
麻栗坡縣是典型的農業縣,近年來糧食作物平均播種面積58.1萬畝,為初步掌握糧食等農作物秸稈產生及利用情況,隨機抽取了120戶具有代表性的農戶開展農戶分散利用量抽樣調查,計算出全縣農作物秸稈理論資源量、可收集資源量、綜合利用量和綜合利用率(詳情見表一),根據測算情況對全縣秸稈產生利用情況進行分析。
經調查發現,麻栗坡縣2015年至2018年糧食等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共2325401畝,年平均581350畝;農作物秸稈理論資源量共610630t,年平均152657.6t;可收集資源量512730.7t,年平均128182.7t;秸稈綜合利用量共409052t,年平均102263t,目前主要用于秸稈還田、飼料化利用和燃料化利用三方面,其中:秸稈還田共255880t,年平均63970t,占綜合利用量的62.6%;飼料化利用共80612t,年平均20153t,占綜合利用量的19.7%;燃料化利用共72560t,年平均18140t,占綜合利用量的17.7%。秸稈綜合利用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詳情見圖一)。
麻栗坡縣2015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是76.3%,2016年是79.5%,2017年是81.63%,2018年是82%,2018年比2015年上升7%。
二、麻栗坡縣歷年采取的措施
指導開展秸稈還田,充分利用綠肥還田,耕地地力提升直接還田等方式,充分發揮秸稈可循環利用資源優勢,將秸稈轉化為優質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促進作物根系發育,推動秸稈肥料化利用。
麻栗坡縣牲畜飼養量大,鼓勵養殖戶利用秸稈作為飼料,推廣應用秸稈飼料化技術,改變傳統的飼養管理方式,將秸稈通過青貯、過腹還田等方式將秸稈轉化成優質飼料,提高科學飼養水平。
積極探索和實踐秸稈綜合利用新途徑,促進秸稈能源化利用向系列化、產業化轉變。引導廣大農戶在收獲農作物后將秸稈收集回家用作生活燃料和戶用沼氣原料,減少對柴草的砍伐。
三、麻栗坡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群眾長期形成的焚燒習慣,短時間內很徹底改變。由于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農田管理工作日趨不受重視,為了省事、省時、省力,大部分農戶將作物秸稈在大田直接焚燒。作物殘體焚燒雖然能夠排除冬小麥連續種植中為減少作物殘渣、控制雜草及降低土壤病蟲害所需的大量耕作工作,但秸稈焚燒后大大降低了土壤的理化性質和污染有機質活性。
產業化帶動不強,缺乏企業帶動,目前縣級暫無規模化秸稈加工利用企業,秸稈用途僅限于秸稈還田、飼料化利用和燃料化利用,加之農作物種植種類多、品種雜,秸稈收獲時間不集中,收集區域分散,導致秸稈收集成本高、難度大。
麻栗坡縣地處山區,秸稈粉碎、旋耕等大型農業播種機械難于推廣,不利于工作開展。
投入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農村污染治理的設施較少,缺乏相關的扶持政策措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治理難度大。
四、對策和建議
大力推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加強監管并輔以政策配套,爭取把土地多集中在種田能手、經營大戶、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手中,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土地規模效益,又有利于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開展。同時,要緊密結合生態環境整治、現代農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因地制宜,加快調整、優化、提升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努力提高農民的收入,減輕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壓力。
要加快農機農藝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要大力發展培育新型農機合作組織,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和農作物種植特點,推動新型收割農機、秸稈綜合利用設備的技術更新和設備升級。對新型農機農藝結合技術加大宣傳培訓力度,發揮典型示范效應,為秸稈粉碎還田提供技術支持,推動農業技術的轉型升級。
要大力引進發展各類秸稈轉化利用產業。要引進和培育一批秸稈能源化、燃料化、飼料化等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充分發揮秸稈轉化企業的示范帶動效應,鼓勵秸稈綜合利用企業開發新技術,添置新設備,實現秸稈資源的轉化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