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蘭
摘 要:改善生態環境以應對草原面積減少問題,重視退耕還草途徑的合理選擇,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提升經濟效益。投資大、涉及廣作為現階段退耕還草工程的難點,因未合理規劃退耕地而無法實現適地適樹、保障造林成活率,因此,應當深入分析草原面積減少原因為退耕還草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關鍵詞:草原面積減少;退耕還草途徑
在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草原時保護生態的重要資源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從草原總體惡化趨勢與局部改善方式的綜合考量,深入分析草原面積減少原因,在開展退耕還草工程時應當以國家政策為切入點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合理利用草原緩解生態環境破壞問題,進而構建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平衡局面。
一、草原面積減少的原因
(一)違法占用與開墾面積過大
因缺乏對草原保護與建設工作的正確認知,使得人們僅以淡薄的草原生態意識開展各項工作時以自身利益為先導,過度開墾草原,犧牲草原生態環境,而相關單位及部門未能履行自身職責非法占用草原,嚴重破壞草原資源。而逐年減少的草原面積,加劇草原生態環境的惡化速度,還使得草原生態功能及其經濟價值快速下降。
(二)缺乏合理的草原規劃
過度超載過牧是嚴重破壞草地生態環境的主要原因,不斷發展的畜牧業與日益增加的草食家畜飼養量,使得草原生態開發過度,而我國現階段所應用的草原保護措施時間較短,還無法控制草原退化情況,從而未能展現休牧與輪牧的效果。
(三)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導與充足資金投入
我國對與草原建設而言,其政策燒魚種糧補貼政策及退耕還林政策,從而無法以有效措施解決現階段草原退化的問題。“重利用,輕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加劇草畜矛盾,急速銳減的牧草不僅使草原喪失自我修復能力,還降低草原承載能力,逐漸增加的裸露面積,使得優質牧草產出大幅度下降。草場農民因退耕還草與退耕還林政策之間的福利差異無法調動其積極性與自主性,而開荒回草種糧的情況已經嚴重威脅草原生態安全,對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也造成較大影響。
二、草原退耕還草的有效途徑
(一)制定合理的草原生態建設規劃
遵循生態優先原則以構建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局面,首要工作即是加大草原保護與建設力度,制定合理地規劃方案以推動草原生態建設的合理性。依據現階段實際情況在規劃土地利用過程中提高其全面性與利用率,遵循經濟規則滿足自然規律,退耕還草的途徑應當秉承“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基本原則,為加強退耕還草效果針對農業用地的開墾狀態與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處理,還草、還牧工作的計劃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原有草原面積。除此之外,重視農田種草工作,以符合現代畜牧業發展為前提提升草原生產體系的適應性與實用性。
(二)強化法制體系,提升草原封育效果
“封育補播”作為現階段退耕還草的主要方式,其能夠有效應對草原沙化情況,天然草原的成長離不開草原圍欄的設置,因此,相關部門可以利用刺線維護草原,依據草群特點及草場的類型選擇合理地草原植被,優先選擇生命力強的草種。禁牧、輪牧與休牧方法作為處理草原嚴重退化地區的主要方式,能夠強化生態脆弱區域,合理利用草原資源,加大執法力度以有效監督保證草原退耕還草效果。針對非法占用、違法征用的情況予以合法手段嚴厲打擊違法行為保護草原生態環境,避免因濫采亂挖等問題破壞草原環境,不僅要發揮法律的監管作用還應當利用新聞媒體與廣大群眾進行監督曝光違反生態環境及破壞草原等事件,為保護草原應當發揮國家現行法規效力。各項制度的完善及優化可以統計調查等方式,充分發揮退耕還草效力恢復草原植被,國家應當出臺配套設施補償草原征、占用地等情況。除此之外,定期開展普法教育,使得廣大群眾能夠正確認知退耕還草的社會價值,以法律支撐提升群眾素質,以良好的保護意識優化生態環境。
(三)構建專業團隊,優化基礎設施
草原保護的基礎性工作以重視生產、生活、生態三方面為重要內容,其目的以加大草原地區基礎建設為前提做好整體工作。我國針對退耕還草工程的投入力度也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全面滲入不斷加大,依據重大項目帶動草原地區實現長遠發展,重視生態工程建設,以退耕還草為主完善各項內容,在建設草原圍欄時,應當以全面落實草原承包為前提,為后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利用禁牧、休牧、輪牧等措施的應用建設草原基地,加快草原生態治愈速度為主,保障草原畜牧業的穩定發展,由原來傳統的畜牧方式轉變為規模化形式,大幅度應用集約化、機械化手段提升退耕還草工程效。重視基礎建設以實現草原保護體系隊伍的建設,提升整體運轉速度保障整體工作的有序開展,在建立草原監督管理體系時應當重視預警體系,采用有效監測工作強化草原服務,通過推廣相關技術增強服務實用性。
(四)依照政策落實草原承包責任制
在退耕還草工作中濫砍亂挖等現象極為嚴重,而退耕還草的目的在于保障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各級部門應當以統籌協調的方式共同工作,進而提升整體效率。草地生態環境作為造福后代的重要工程,只有依據草原實際情況計劃與實施退耕還草方案才能保障整體工作的高效性與實效性。相關部門統一計劃與安排能夠在退耕還草工程中加大投資力度,以應對草原面積過大的成本支出。以生態建設基礎要求為主,調查現有土壤環境,通過草種的不同結合多類型草種種植,以實現長期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態經濟體系,利用合理地布局與資源調配為草原生態建設的協調發展提供有利條件,為使退耕還草計劃的順利開展應當重視科學技術的應用,以專業化經營的方式提升科學效果,使群眾能夠以集約化手段保證草原生產力水平維持動態平衡,在獲取良好的經營效益后擴大草原生產規模,總結經驗教訓改變傳統觀念,以提升經濟效益為基礎目標,重視社會價值輸出,加大現有資金資源投入同步運行相關工作,從而保證退耕還草計劃的有序開展。經濟手段的選擇在實踐中以草原承包責任制的應用進一步落實草原生態環境建設,在法律法規允許范圍內確定經營自主權,充分調動農牧民的積極性,重視草原改良建設,使農民能夠在承包期間內實現權責統一,加大日常管理力度,以良好的經營機制提升退耕還草的實質性作用。
三、結束語
退耕還草途徑的合理選擇能夠以有效的封禁措施提升草原植被覆蓋率,而逐步優化的土地利用結構能夠明顯改善農田環境。草地作為重要的轉化類型,在退耕還草工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全面分析草原面積減少原因,多種方式保護草地資源,并將退耕還草作為實踐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朱金兆,周心澄,胡建忠.試論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36-39.
[2]孫福忱.黑龍江省退耕還草的理論與實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3(0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