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這一天,來訪的女士臉上寫滿焦慮:“我想請您幫幫我的老母親?!?/p>
我遞過水杯:“請慢慢說,老母親遇到了什么難題?”
女士接過水杯,把一個心痛的故事緩緩道來:“我老母親快九十歲的人了,一直跟我們生活,有件事讓老母親非常痛苦。是這樣的,母親生了我們兄妹二人,現在我們都已是六十多歲的人了??墒菐资陙?,哥哥跟我們母女基本上沒有來往。他住在另一個城市,記憶中見過幾次面,可在我心里,好像根本沒有這樣一個哥哥。不難想象,幾十年來,哥哥沒有對母親盡過應有的贍養之責,更不用說盡孝道了。
“母親年歲越來越大了。也許是老來念子的天性,也許是老人也盼望兒子在身邊,也許是老人自覺將不久于人世,希望兒子來料理后事,反正母親最近特別思念兒子。然而,哥哥卻不見人影,甚至沒有音訊。于是,母親對哥哥常常更加嚴重地抱怨,抱怨哥哥許多的不是,抱怨哥哥忘了爹娘,甚至痛罵,罵哥哥是個不孝子,罵哥哥混蛋?!?/p>
我問道:“哥哥為什么這樣呢?”
原來,哥哥一歲多的時候,母親因為家庭貧苦把他送回老家,由遠方的親戚撫養。再后來,好像正是“文革”的時候,又讓十幾歲的他投親靠友去了另一個城市,在那里長大成家??墒歉绺鐓s說,是父母不要他了,是這個家不要他了。因此他對父母非常怨恨,對這個家非常怨恨。我曾親耳聽哥哥說過,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受虐待的孩子。
女士總結說:“哥哥光知道自己了,不知道老人現在心里有多痛。所以,我想請您和我母親談談,讓老人心里的痛減輕一些。您看可以嗎?”
心理咨詢案例一再證實,親情缺失常常會釀成兩代人的心痛。只是這個案例中,母親已經到了晚年,兒子也到了老年,親情缺失釀成的心痛持續時間太長了,成了一個埋在兩代老人靈魂深處的心痛。這痛心的故事,也深深觸動了我的心。然而,作為心理咨詢師,我能為這對母子和這個家庭提供怎樣的幫助呢?
沉吟良久我直言:“老人的心痛令人同情。然而我要說的是,你哥哥的心痛更令人同情。你哥哥說他是最不幸的,最受虐待的,句句實情。一個孩子,從小被迫離開媽媽的懷抱,離開父母,離開自己的家,心靈承受了怎樣痛心的煎熬??!”
女士頗為詫異:“是這樣的啊!”
我繼續直言:“是的。母愛親情,是孩子心靈不可缺少的陽光,是孩子心靈深處安全感最重要的基石。這,在童年,特別是在孩子生命的早期,更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所以,孩子兩歲前與父母特別是母親長期分離,將釀成莫大的甚至難以完全彌補的心靈重創。
“他不僅一歲多就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而且十幾歲的時候更徹底地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如此的兩度重創,沒有很好的機緣促成,要他平復心靈所遭受的創傷談何容易?要他放下心中的怨恨談何容易?
“如此兩代人的心痛哪里來?應該說是母親親手造成的??v有或時代的或家境的種種理由,親手把孩子送給了別人,讓孩子不到兩歲就離開了自己的懷抱,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對此,你母親內心是深感愧疚的。這種愧疚感,是一種難言的苦痛,甚至是難以承受的苦痛。而且,越是到了晚年,老人這種苦痛會越重?!?p>
女士心生疑惑:“那為什么母親卻還要責罵哥哥呢?”
我笑了:“怎樣讓自己內心的苦痛減輕一些呢?歸咎于他人,常常是個不錯的辦法。因此,當我們做了愧疚之事后,常常會不知不覺間歸咎于他人。老人抱怨責罵兒子也是這樣的心理:兒子不對,兒子不好,兒子不是東西,如此歸咎于兒子了,自己內心愧疚的苦痛多少會有所緩解,有所減輕。用心理學的話說,老人這是潛意識里運用了自我心理防衛機制:一個叫合理化,也就是為自己當年感到自愧的作為尋找理由;一個叫投射,也就是把自己內心的愧疚轉到指責兒子的過錯上。這樣的自我心理防衛機制,雖然不免自欺欺人,卻可以暫時讓自己的心痛減輕一些。一句話,老人這樣做,是潛意識里在自我心理鎮痛,在自我心理安慰?!?h3>心理對策:體諒,傾聽,促進親情回歸
女士深感領悟:“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原來事情是這樣的??!這樣說來,您現在跟老人溝通并不能解決問題,是嗎?”
我肯定地說:“領會得非常好。在沒有做好你哥哥工作的情況下,作為心理咨詢師跟老人溝通,怎么談?如果隔靴搔癢肯定不妥;如果把前面的意思如實說給老人,那么,老人連借自欺欺人來自我心理鎮痛的機會都沒有了,心靈只能赤裸裸地備受自責和愧疚的苦痛煎熬,這對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老人,豈不又是太殘忍了!”
“您的意思是說,讓母親抱怨責罵哥哥可以減輕心痛?”
“可以這樣理解。要化解這樣的兩代人的心痛,首先是做好你哥哥的工作。如果你哥哥能夠不計過往,主動跟老人和解,這樣的情況下再與老人溝通,母子關系才可望緩解甚至冰釋前嫌。但現實情況不是這樣。鑒于這樣的情況,讓老人抱怨責罵兒子,確實可以讓老人心安一些。這雖是下策,也還算比較人性化的對策吧?!?p>
“也是,不用說老人,就是我,心里也有對哥哥的抱怨……”
我順勢說道:“這也許正是關鍵點所在。從積極的角度說,作為妹妹能夠心理換位,多從哥哥的角度來體諒理解哥哥,也許是化解兩代人心痛的更好對策。”
女士回應比較積極:“說心里話,您說的道理我能理解,但是到現在我還不能從感情上接納哥哥。不過,我愿意嘗試。問題是我能做些什么呢?”
我對女士的態度表示肯定,并提出兩點建議:
首先,積極主動體諒哥哥。以一顆悲憫情懷來體諒哥哥的不幸,就會感受到哥哥內心的苦痛,就會讓自己心中升起柔軟的同情,就會讓自己心中升起溫暖的親情。人的心靈是可以相互感應的。妹妹這樣的心念,真的會讓哥哥感應到的。這是因為,自己的心從冰冷僵硬變得溫暖柔軟了,必會在有意無意的種種信息溝通中傳遞出來,傳遞給有關的人,傳遞給媽媽,傳遞給哥哥。由此,就必然產生良性的心靈互動。
其次,創造機會傾聽哥哥。一旦有了良性的信息互動,就可能促成了兄妹相逢的機會。況且,作為妹妹創造機會主動去看望哥哥,也是人之常情。兄妹相逢,妹妹如果能靜靜傾聽,傾聽哥哥盡情的訴說,這本身就是化解哥哥心痛的良藥。而且,傾聽的結果,妹妹也會對哥哥有了全新的理解,進而,兄妹之情也就會在彼此心中回暖。有了兄妹之情的回暖,不難想象,必將促進母子之情的回暖,促進整個大家庭親情的回暖,由此也許會促進母子早日重逢。
溝通至此,女士臉上有了溫暖的笑容:“您說得對,我會努力的。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