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

這天清晨,丁阿姨覺得喉嚨有點不舒服,一直干咳,阿姨將自己的癥狀與最近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聯系到一起,擔心自己患肺炎了。突然出現緊張害怕,逐漸感覺渾身難受,心慌,胸悶,大汗,似乎全身每一塊肌肉都收縮起來,心臟快要跳出來,感覺自己快要不行了……后來家人及時發現,在120的協助下,丁阿姨到某三甲醫院急診就診,通過心內科、神經內科、呼吸內科等相關科室的全面檢查,均無異常。其實,丁阿姨既往多次出現類似情況,并就診綜合醫院相關科室,都無大礙,但近來以上情況發生的頻率增加,癥狀表現也加重了。
丁阿姨究竟是怎么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劇烈的緊張、軀體不適,甚至瀕死感,但醫院就診卻查不出什么問題呢?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種精神科常見疾病—驚恐障礙。
驚恐障礙是一種慢性的,發作性的,常突如其來的急性焦慮障礙,表現為突然的、不可預測的、反復出現的、強烈的驚恐體驗,發作時常伴瀕死感和恐懼感,感到瀕臨災難性結局,并且因此感到害怕和恐懼,同時會出現嚴重的心悸、出汗、震顫等自主神經功能異常的表現。癥狀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緩解,發作期間意識清晰,但是會出現對于下一次發作的恐懼,以及對某些特定情境的回避。有些人的表現酷似急性心絞痛發作、肺栓塞、急性腦缺血發作、急性哮喘發作、甲亢等內科疾病,極易誤診為心、腦血管,神經系統或呼吸系統疾病等。
驚恐障礙的終身患病率為2.2%,年患病率為1.5%。美國和英國的年患病率為1.8%和1.7%。由于患者的病情表現,在臨床上極易造成誤診誤治,這不僅浪費了大量的醫療資源,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還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精神痛苦以及社會功能的影響。
驚恐障礙的發病機制目前有很多假說,包括神經生物學、神經解剖學、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方面的假說。涉及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是一個綜合因素的產物。
驚恐障礙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有可能轉入慢性波動病程,與真正的軀體疾病相互疊加,影響預后,增加疾病負擔,甚至造成永久性喪失勞動能力。然而如果得到早期診斷和治療,遠期療效讓人滿意,急性期治療50%-70%患者可以得到癥狀緩解。有關驚恐障礙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日益成為神經精神領域關注的焦點。驚恐障礙的患病情況不容忽視,加強對驚恐障礙的診治和預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治療原則
需要遵循綜合治療、長期治療、個體化治療的基本原則,以降低驚恐發作的發生頻率和發作嚴重程度,即以“零驚恐發作”為目標,緩解預期性焦慮,恐懼性回避,最大限度地降低共病率,減少病殘率和自殺率,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提高生存質量。
藥物治療
首先考慮驚恐障礙的發生頻率,如發作頻繁,嚴重影響了一般生活和工作,可考慮給與一線藥物治療,例如選擇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和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等。常用的有舍曲林、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蘭、氟西汀、帕羅西汀、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臨時改善緊張、焦慮等驚恐癥狀可考慮選用苯二氮卓類藥物,如勞拉西泮,奧沙西泮等,另外可以選用丁螺環酮、枸櫞酸坦度洛酮等藥物治療,改善焦慮情緒。
非藥物治療
1健康教育:首先對患者進行疾病的健康教育,從疾病的特征以及治療方式、療程等方面進行教育指導,為患者樹立正確的疾病觀,健康觀。
2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動力學治療等。認知行為治療,即CBT治療,已經被很多研究證實是十分有效的。主要目標是糾正災難性的解釋,梳理患者認知的錯誤,改善患者的焦慮情況,以及提供焦慮的應對策略,學習如何改善認知,改善情緒,進而改變行為。精神動力學治療的靶點是深層次的,把潛意識的沖突矛盾意識化,挖掘患者深層次的原因,目的在于解決心理動力學的核心沖突。
3運動:緩慢、循序漸進的有氧運動具有緩解焦慮、抑郁、驚恐的作用,作為輔助治療是非常有效的。
根據多項研究顯示目前國內綜合醫院多無精神科會診,非專科醫師對于首診驚恐障礙的識別率低,誤診率高達100%。因此加強對于驚恐障礙的早期識別、早期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那么在家庭中如果出現驚恐障礙的類似表現,患者和家人都需要做什么進行急救呢?
1首先一定要到醫院排除存在相關系統疾病的可能性。
2排除有器質性疾病后,要到精神專科醫院就診。
3發作頻繁要規律用藥,偶爾發作時可以準備臨時緩解癥狀的藥物,以備不時之需。
4可進行放松訓練(肌肉放松、呼吸放松等)緩解癥狀,例如讓患者把注意力都放在身體肌肉的活動以及保持心境平衡上,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依次收縮和放松頭面部、脖頸部、上肢、胸腹部、下肢各組肌肉。呼吸方面可采用腹式呼吸放松訓練,以達到緩解急性焦慮的目的。
5同時,家人要給予及時的關注,積極傾聽,耐心疏導,鼓勵患者表達內心體驗以及身體感受,幫助患者改變對于疾病錯誤的判斷,改變認知,進而擺脫心理困擾。
最后,我們再來關注一下那位丁阿姨。在急診科醫生的建議下,丁阿姨被轉介到精神心理科,經過焦慮癥門診醫生嚴謹的精神檢查以及配合輔助檢查后,明確診斷為驚恐障礙。在經過2周的精神科專業治療后,丁阿姨的病情穩定多了,沒有再發作的情況。丁阿姨在離開門診的時候微笑著輕松地轉身,感覺現在的自己充滿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