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購”已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獲取的一部分,也催化著快遞行業的蓬勃發展。但是隨之而來的快遞包裝過度,材料不環保,快遞廢棄包裝隨機亂扔等問題,衍生出了很多環境污染和生態威脅等境況,造成諸多的“快遞垃圾圍城”現象。環保問題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的健康,所以物流包裝的綠色發展是必然的,也是非常迫切的。文章針對當前物流包裝綠色化發展存在的問題,通過借鑒國外的物流回收經驗和法律,制定出全面的制度體系,從而不斷的促進物流包裝的綠色健康發展。【關鍵詞】物流包裝? 綠色化? 法律制度
引言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這對于全面推進物流包裝綠色化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網購”全面興起的這一時代,既給物流公司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尤其是在面對龐大的包裝數字上,沒有建立與子相對應的物流廢棄物回收管理制度,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的考驗。物流企業想要獲得長遠的發展,符合市場發展要求,就需要從制度上進行優化和改進,依托相關法律法規,促進自身產業結構的合理優化,提升包裝的綠色和環保性。
一、物流包裝綠色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物流包裝回收率不高
電商行業興起的速度非常之快,與之相輔相成的物流行業也是迅速興起,還處于急速發展的階段,但是配套的設施和管理體系并不完善,存在著斷層的現象。也就是物流行業過于注重發展和競爭,忽視了對于包裝這方面的回收和處理,很多包裝垃圾都被隨手仍到街邊的垃圾桶,回收率不到20%,很多造成污染的類似膠帶,泡沫這些附屬物的回收率更為低下。無論是垃圾焚燒還是掩埋,這些垃圾都會造成很大的生態污染,影響人們生活的環境。
(二)物流包裝綠色化存在法律問題
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物流包裝方面的法律法規,在《快遞暫行條例》中也只是用“鼓勵”這樣的字樣去倡導物流企業進行包裝的回收,并不具有法律的強制和監督效應,對物流公司沒有什么約束性。此外負責管理快遞行業包裝綠色化的部門涉及環保部門、商務部門、發展改革部門、海關檢疫部門、市場監督部門及郵政管理部門等,具體誰負責,誰監管缺乏責任主體,導致實際監督和管理存在著很大的難度,加上物流包裝的回收不僅涉及到物流公司,還涉及產品的生產商,電商平臺及消費者等,都需要進行科學處置,明確責任。但是現行的法律中,并沒有對這些主體進行責任劃分,大家無論從意識還是行為上都難以付諸實踐,只能成為一句“口號”。
二、國外對于包裝回收物流相關法律經驗借鑒
(一)德國《包裝廢棄物管理法》
德國的物流發展較早,并且已形成了完備的法律制度體系,尤其是在環保這塊尤為的注重,并且率先將生產者責任延申(ERP)的制度理念運用在《包裝廢棄物管理法》中。建立以《循環經濟法》為核心的,《包裝廢棄物管理法》為準則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物流環節中,生產者,經營者,物流公司及消費者各自之間的責任。按照對包裝廢棄物進行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最終處置的順序進行科學的處理,確保包裝廢棄物對于生態環境的勿擾。同時建立二元回收體系。各地方政府實時對當地的公共生活環境進行監督,構建垃圾回收系統,負責處理各地集中回收的包裝廢棄物,形成有序的回收再生的回路。
(二)日本《容器包裝回收法》
日本很早就致力于進行物流包裝的綠色回收和廢棄物循環再利用工作,早在20世紀末,日本就出臺了《容器包裝回收法》,并以此為基礎,先后推出了《容易包裝回收利用法》、《包裝再生利用法》等等法律規定,形成了完善的法律回收制度。加上日本民眾自身的環保意識和回收意識也非常的強,政府,企業,民眾各個層面的責任劃分明確,法律的踐行度很高。并且日本還細致的將物流包裝廢棄物的材料劃分為17類,進行嚴格的分類回收,而我國除了上海試點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其它城市大都市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三、我國物流包裝綠色化的法制制度構建
(一)明確各環節主體責任
建立物流包裝的綠色化制度,就必須明確各方的責任和細節,首先從政府層面出發,明確監管的主體部門,落實監管的內容和條例,監督和引導包裝回收工作有序開展。其次是明確快速包裝生產者的責任,確保產品本身的質量和無毒無害性,是能夠回收或者降解的材料,從根源上推動快速包裝的綠色無污染性。第三是夯實物流企業的責任,快遞企業身為包裝材料的應用商,應該從本質上選擇和使用可循環,可降解的包裝材料,切不可為蠅頭小利損害大利。同時在各個快遞點建立相應的回收點,切實增強回收效率。另外電商商家和平臺,同樣具備很大的責任和義務,應從平臺開始加強包裝綠色化管理,主動采用簡約的,環保的包裝材料。最后作為消費者同樣需要增強自身的環保責任和意識,加強回收的意識,進行垃圾分類回收。
(二)建立全面的法律體系
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的法律體系可知,法律制度是推進和優化物流包裝綠色化發展的根本動力,筆者認為物流包裝法律體系可以細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從而建立有效的預防制度,包裝監督制度及包裝污染懲罰制度。通過對三個階段的各個責任主體進行責任劃分,行為監督,從而確保物流包裝從材料的生產,使用到回收都處于監督管理之下。優化各個環節的資源和結構,堅持將包裝材料的回收作為法律的核心,輔以科學的獎懲制度,對表現好的責任主體進行利益或者是名譽的鼓勵,反之,對污染生態環境的企業或者平臺進行懲罰,從而全面促進物流包裝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總結:21世紀人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而“網購”的大浪潮下,物流企業的包裝綠色化發展已然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但是當下很多物流企業在包裝回收上的意識并不強,在責任主體的劃分,法律法規的制定上還存在著不明確的問題,制約著物流包裝綠色化的發展,也影響到了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文章正是基于當前物流包裝綠色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外先進的法律法規和經營,從而構建出科學的制度體系,幫助促進物流包裝的綠色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文良.推進我國快遞包裝立法的思考[J].中州學刊,2018(03).
[2]竇海陽.環境損害事件的應對:侵權損害論的局限與環境損害論的建構[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9,25(10).
[3]季林云,韓梅.環境損害懲罰性賠償制度探析[J].環境保護,2017(20):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