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享楠
摘 要: 本文首先從教學理念、教學風氣、師生關系和職業技能角度分析了“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面臨的沖擊與挑戰,然后簡單分析了這些沖突與挑戰的原因,最后針對這些“互聯網+”給高校教師帶來的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
關鍵詞: “互聯網+”;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進入21世紀,特別是“互聯網+”時代開啟之后,互聯網技術影響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高等教育作為知識傳播的重要陣地,其先導性和前沿性地位突出,受“互聯網+”的沖擊和影響最快也最直接。高校教師作為教育陣地的一線工作者,身負教書育人的重任。高校教師在職業道德修養和職業技能方面受互聯網影響深刻,“互聯網+”這個新態勢給高校教師帶來了新的沖擊和挑戰,對高校教師自身職業道德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關系到高等教育的興衰,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和命運。因此,提升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是當下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面臨的沖擊和挑戰
(一)“互聯網+”給高校教師教學理念帶來沖擊
互聯網匯聚了全球不同地區、不同種族文化、宗教等信息,而這些信息客觀上包含了有益于提高人素養的信息,也有阻礙甚至傷害人身心的信息,這些都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人們的交流方式,高校教師也不例外。部分年齡較大的教師無法適應“互聯網+”的教學模式,故步自封,無法吸引學生;部分青年教師又過于依賴網絡,對課堂教學和課下答疑等傳統手段重視不夠;部分教師只注重教學評價結果,忽視與學生的交流,不掌握教學效果的實際情況,導致學生失去對課程的信心。
(二)“互聯網+”影響高校教師的教學風氣
相對于基礎教育來說,高等教育現有體制下,除了課堂上的交流和課下的輔導,學生與老師的交流原本就很少。進入“互聯網+”時代,學生通過網絡與老師交流的方式,使師生關系更加疏離,從而導致方方面面的問題,比如,對學生思想的關注不夠,容易產生思政上的缺失;與學生交流時間少,了解學生不夠,無法因材施教;缺乏對學生的指導,導致學生在選擇網絡信息資源時容易接觸到低價值,甚至糟粕的信息。這些問題都反映了一些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繼承高校教師的教學傳統,過于重視網絡,對于傳統課堂的重視程度不夠。
(三)“互聯網+”挑戰傳統的師生關系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智慧課堂、翻轉課堂等新的教育形式的引入在“互聯網+”時代已經漸漸走入高等學校。這些新的教育形式雖然帶來了新的教育理念,給學生更多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但凡事都有兩面性,“互聯網+”時代下的很多技術手段往往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傳統的師生價值觀。一些教師不能接受學生對老師的質疑和對等對話的態度;一些老師無法接受掌握最新的技術手段和信息落后于學生,出現老師向學生學習的情況;一些學生認為老師在課堂上無法回答學生的問題,不配為人師……這些情況都是反映部分教師和學生對新事物、新手段、新理念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的客觀現實。
(四)“互聯網+”給高校教師職業技能帶來挑戰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急劇加快,學科交叉融合逐漸深入整個科技領域。作為知識傳播者,高校教師在職業技能上面臨巨大的沖擊。比如說,如何能夠及時更新學科領域的最新知識,并把這些知識帶到課堂上以吸引學生;如何在慕課、SPOC等網絡教育資源的沖擊下把學生的注意力留在課堂;如何把最新網絡信息技術、教育技術融入自己的課程中……這些都對高校教師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實情況是,一些教師面對五花八門的新技術、新手段,往往選擇充耳不聞、故步自封,還是原始的課堂講授模式的教學,知識更新速度很慢,久而久之,課堂就失去了對學生的吸引力。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問題原因分析
(一)受整個社會價值觀影響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國民經濟各領域高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問題,如社會價值的功利化取向,全民向“錢”看等。一些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缺失,缺乏團體意識和奉獻精神,凡事只看利益,喪失了教師的行業操守。
(二)高校對教師的培養管理機制不健全
一是高校教師入職高校后,除了入職培訓外,在職培訓非常少,高校教師自身缺少能夠全面提升自我的平臺。二是高校的管理機制也存在問題,行政管理缺乏專業性和民主性,導致高校教師缺乏足夠的職業道德成長路徑。三是高校對科研要求高,一切指標都以科研為主,客觀上將高校教師的精力導向到科研上,對教學和課堂的關注自然下降。
(三)高校教師自我學習不夠
由于信息更新快、學科交叉多,加上當前的在校生都是信息時代的原住民,信息素養很高。很多教師能力更新跟不上,就存在懈怠、找借口的現象。高校教師由于科研壓力很大,只關注自身科研領域的發展情況,不注重與所教課程的結合,客觀上導致自我提升的缺失。
三、“互聯網+”背景下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建設的建議
(一)健全高校教師的培養體系
各級主管部門、高校應當順應時代要求,從各個層面上為高校教師搭建在職學習的平臺。在入職培訓中加入“互聯網+教育”的內容,在職培訓要加入固定的互聯網教育模塊,定期聘請“互聯網+”教育領域的專家進行專項培訓,全方位幫助高校更新教育領域、專業領域的新知識,努力提升高校教師的職業水平。
(二)健全高校教師的評價管理機制
各級主管部門、高校應當努力研究新時期高校人事制度,加強高校教師整個生涯周期的管理。為了鼓勵高校教師對“互聯網+”背景下教育技術學習的熱情,可以建立管理評價體系,對于積極主動把新技術引入課堂教學,取得一定成果的老師,可以給予適當獎勵;對于產生良好課堂效果,并將成果應用到其他領域的老師,可以考慮與職稱評審掛鉤;對于規定期限內不使用新技術到課堂的老師,考慮取消年底評優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