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詳細介紹地方媒體在疫情期間報道中的融合發展,并收獲凝聚各界人心、提升新聞傳播的真實性、提高傳播內容的可讀性及激發基層潛能四項疫情報道的成效。自疫情發生以來,各地方媒體通過多種途徑緊張而又有序地報道著,在提高媒體報道水平的同時,又增強了服務群眾的能力。
【關鍵詞】地方媒體;疫情報道;融合發展;發展成效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新聞媒體業帶來了全新的挑戰,為了提高報道速度,更好地服務于群眾,多家地方媒體采用先進的傳播手段,及時幫助群眾了解防疫知識、辨明真相與謠言、有效開展輿論監督,通過多項措施的改進,地方媒體展現出了融合發展的新面貌與新變化。
一、地方媒體在疫情期間報道中的融合發展
(一)反應迅速
疫情傳播伊始,各地方媒體的反應極為迅速,為了提高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與更好地應對突發事件,媒體管理人員建立了完善的融合機制。比如處于疫情包圍中的武漢,該地電視臺的宣傳機制立即啟動,整個電視臺內的3個頻道立刻整合資源項目,并設置統一編輯部、統一背景、統一包裝、統一呼號,甚至是統一主題,從而做到步伐協調一致。而武漢電視臺更是用疫情防控專題取代了新聞綜合頻道,成為當地最受關注的電視節目。該頻道整日播放的重點內容即是相關疫情防控新聞,利用電視臺的制作能力與信息途徑,其每日還推出了3檔錄播節目與5檔直播節目,關于疫情報道的新聞時長可達4小時。此外,當直播節目開始時,武漢當地的多個電視臺也都以并機播出的方式開展疫情防控,從而使新聞媒體的報道更具專業化。
東莞報業傳媒集團在疫情開始后也迅速行動、整合資源,旗下的東莞日報、東莞時報、東莞APP、東莞時間網、各大官方微信號等媒介第一時間推出“黨旗飄揚在疫線”“戰地筆記”“同心抗疫”“抗疫最前線”“抗疫“親”搭檔”“文藝戰疫”“運動戰疫”等專題報道,其中東莞日報更是暫停了副刊版面,將全部版面用來刊發戰“疫”報道,用鏡頭和文字引領輿論宣傳,全方位、多角度報道東莞戰“疫”的生動畫面。
(二)形態多樣化傳播
各地方媒體除反應迅速外,在傳播方式上具有多樣化特點,其建立了較多的傳播矩陣,不但覆蓋面廣,其形態也較多,且不斷進行跨地、跨形態的媒體聯動,進而提高輿論聲勢,穩定民心。比如,湖北廣播電視臺利用媒體聯動在長江云平臺上開展抗“疫”活動。電視臺內部管理人員制定兩項抗“疫”專題,一則為抗擊疫情的最新新聞,而另一則是相關辟謠專題,并在多個云客戶端進行直播與轉發,提高傳播范圍。在辟謠專題中,針對網絡中不實傳聞進行澄清與解釋,其作用有兩點:一是使新聞媒體的報道更具權威性;二是可有效起到穩定民心的作用,降低民眾的恐慌感。在直播節目中,各主持人還會提一些專業性的居家防控建議,使百姓的防控措施更具效果[1]。
另外,各地市級媒體在疫情期間,持續關注基層一線戰“疫”情況,結合各自地方實際做好戰“疫”報道,如東莞時報發揮新媒體抖音的功能,創作的抖音作品《元宵大禮!東莞中堂鎮對未回莞湖北籍員工每人每天補助100元》獲得全國網友紛紛點贊,總閱讀量超3200萬、點贊超29萬。東莞日報將新聞與原創MV有機結合,推出的《東莞防疫Disco》(復工防疫Disco》原創MV被人民日報、學習強國等廣泛收錄轉發,全平臺點播量分別超1000萬和1500萬。
(三)采用多媒體技術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其滲透到多項領域中,新聞媒體不可避免地要與多媒體技術進行融合發展,其主要趨勢為平臺化、智能化、可視化、社交化與移動化,進而增強新聞媒體傳播的高效性。在此次疫情報道過程中,多個地方媒體通過技術手段,使百姓更為客觀與直觀地了解防護知識,掌握疫情動態發展。比如,湖北某地方網絡平臺對疫情進行24小時監控,確保其數據的準確性,也為地方政府部門的抗“疫”提供了有效的數據支持。長江云醫院集結了多個專家與醫生實行線上問診,并開設“一對一服務”,為百姓了解疫情提供了便利。與此同時,該云平臺還利用臨時搭建的公眾號協調相關醫療物資。
(四)服務群眾
基于此次疫情的突發性,各地方政府與媒體及時開展防疫工作,為了身體健康,各地百姓應進行居家隔離。各地方媒體為了豐富群眾的居家生活,設置了諸多優質節目。首先,各地方媒體由專業負貴人在網絡中指導網民正確防疫,并加大防疫宣傳的力度,使其意識到本次疫情的嚴重性,進而穩定恐慌情緒。其次,在居民宅家期間,地方媒體與網絡平臺準備諸多內容向上的綜藝、少兒、電視劇與電影,如《大江大河》《攀登者》(中國機長》與《我和我的祖國》等,更加豐富百姓的假期生活與精神世界。最后,各地方網絡平臺也會隨時播放疫情的最新進展,使百姓對未來的生活準備得更加充分,因此,通過此次疫情,互聯網與地方媒體的融合度進一步加強,并利用多種形式更好地服務于群眾。
二、地方媒體在疫情期間報道中的成效
(一)凝聚各界人心
在疫情發生后,無論是身在其中的武漢媒體,還是各地方媒體,都通過迅速的反應使群眾對疫情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武漢成立應急機制后,湖北的周邊省份也對疫情進行了應急的報道。比如,江西省互聯網媒體在獲知消息后,立即開展疫情宣傳工作,在聽取了多項意見后進行針對性的采編報道。部分編輯記者停止休假,負責人帶頭上崗,都有效加強了防控疫情的宣傳工作。湖南報社為此也專門設置了特別防疫小組,在調整新聞版面后,有關領導帶班在崗,并成立撞門的疫情研討會,進而加強疫情的宣傳工作。通過多個地方媒體的報道與宣傳,其收獲了較好的成效。一方面,利用此次疫情,多個媒體部門對自身業務或版面進行整改與調整,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與此同時應急小組的成立更是反映出媒體自身的運作與協調能力,通過多個部門間的發展與融合,提高了地方媒體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新聞傳播的特點即是時效性強,隨著各地方媒體的反應迅速,其有效起到了凝聚民心的作用。由于部分百姓獲取疫情中心的信息較少,媒體的反應使百姓對當前疫情情況與權威聲音更加了解,并在第一時間聽到了政府與黨的指示與聲音[2]。
(二)提高新聞傳播的真實性
各地方媒體通過多種形態的新聞傳播,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與真實性,電視媒體的傳播效果較為顯著,其中既含有電視本身的優勢,即傳播度廣、即時性強,還包括了人民群眾對此次疫情的重視,通過“自救”增強了新聞媒體的影響力。首先,在過去部分百姓更為關注央視新聞媒體,基于其資源掌握多、話語權重,如央視的抗疫宣傳節目《主播說新聞》《新聞1+1》等,但隨著地方媒體專題節目的增加,人們的思想觀念有了些許轉變。
其次,部分地方媒體在電視宣傳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抗“疫”節目,加深了當地群眾的認識,甚至部分新聞中的人就在自己身邊,無疑提升了群眾對新聞報道的信任感,也有效增加其真實性。
最后,各地方媒體在疫情發生后迅速地反應與組織,如在大年初一,東方衛視臨時添加了(愛是橋梁》抗“疫”朗誦節目;各省級電視臺也都增加了關于疫情的專題節目,通過相關醫學專家,或較好的醫療資源,使百姓獲得更多防疫知識;疫情核心地武漢也增添了諸多與抗“疫”有關的宣傳片,無疑使百姓對新聞媒體與政府的依賴度加深。
(三)提升傳播內容的可讀性
各地方媒體將其與互聯網技術相融合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一方面,部分新聞內容由于更加貼合百姓,增強了傳播內容的可讀性,比如,長江云網絡在線上推出一幅海報,即“一碗面”。該海報將多個地方帶有特色的美食羅列起來,如天津打鹵面、山東炸醬面、山西刀削面、河南燴面與蘭州拉面等,并以面的形式向熱干面加油,運用擬人的手法代表其為武漢加油的含義。另一方面,多個網絡平臺如網易新聞、新浪新聞、企鵝媒體號、大魚號、快手及抖音等,也都利用自身影響力宣傳溫暖感人的文章或視頻,比如,“一女子為了在自己行李箱內裝載口罩而扔掉箱內衣物”的新聞經過媒體有力宣傳,而引起網民的廣泛關注。各地方媒體的專屬平臺也都相繼推出與抗“疫”相關的故事,如“我們在一起”等,在與周遭百姓產生連結后,為新聞增添一絲溫度。
(四)激發基層潛能
各地方媒體通過服務群眾,有效激發基層潛能,在多家網絡平臺的報道下,多級村鎮進行了積極呼應,在抗“疫”宣傳過程中,各村級干部在多個方面起到較大的宣傳作用,如引導輿論、發布權威信息、快速轉述政令及傳播防疫知識等,增強了抗“疫”工作的執行力。由于信息發布極為迅速,使百姓更加冷靜地看待疫情,對待其也更為客觀與理性,相關防疫工作的預防也較為科學[3]。
結語
綜上所述,疫情的發生與發展打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節奏,地方媒體在服務群眾的基礎上,更是利用自身影響力傳播積極、正能量的信息,從而使新聞內容的可看性更強,通過此次疫情,地方媒體抓住了機會,不但有效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實現發展融合,更是在報道中因獲得人們肯定而取得較高成效。
參考文獻:
[1]楊銳冰.地市級媒體如何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好記者講好故事”的實踐探索[J].中國地市報人,2020(04):43-45.
[2]潘旺雄,胡志剛.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報業經營痛點與對策[J].中國地市報人,2020(04):13-16.
[3]朱廣盛.第一時間第一信源第一速度——以揚州為例看地方媒體如何報道疫情[J].中國記者,2020(03):50-52.
【作者簡介】廖杏子,東莞日報文體新聞部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