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冬
摘? ?要:在藝術創(chuàng)作時,創(chuàng)作者會思考用什么樣的藝術形式表達作品內涵,甚至會思考用什么樣的紙、什么樣的筆。對于黑白木刻版畫來說,會考慮用什么樣的刀法、什么樣的圖形或形式來表達作品內涵等問題。而格式塔心理學的一些心理學家認為,事情中的問題解決是和人的知覺有關系的,當人們在注視某一事物時,作為知覺者的任務是將視覺范圍里看得見的所有事物就算是分離的也會排列為一個連續(xù)的整體;作為問題解決者,要通過心理上對問題中的各個成分一次又一次的重新結合,獲得一個穩(wěn)定的圖形或一個結果。格式塔研究的重點內容恰恰是研究問題解決的思維活動和視知覺中形式的處理等給出的重要觀點和意義。
關鍵詞:黑白木刻版畫;格式塔;心物場;刀法
1? ? 完形樣式的“表現力”和黑白木刻版畫的關系
在心理學這個學科領域中,格式塔心理學主要還是對知覺的研究。格式塔“心物場”中提到了一種“力”,這種“力”一方面,是完形樣式的一種“力”。將這種“力”運用到美學研究中來,發(fā)現格式塔心理學中提到的這種“力”應該是表現力的完形樣式,因為知覺中“力”的樣式是大腦處理過的知覺,也就是格式塔心理學所說的“力場說”。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有兩種力:一種是外在世界的物理的力;一種是內在世界的心理的力。如果外在世界物理的力和內在世界心理的力在結構樣式上相同的話,可以說是同形同構或者相異則是異質同構。用這種說法可以解釋,雖然是材料不同的事物,但其所體現的表現力結構樣式是相同的話,也會產生共鳴。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將專業(yè)儀器放在人的大腦上,給人看一些事物或圖片,觀察腦中所激起的電脈沖有何變化。試驗的結果顯示事物和圖片要是形狀相同或相似,在腦中所激起的電脈沖是相同或是在一定區(qū)域里的,與人心理活動中情感活動所具有的“力”的樣式也是相同或相近。
表面看上去不相同的材料,因為人感受的這種“表現力的形狀樣式”相同或相近,使不同材料的事物在表現力形狀樣式方面變成“相同”的話,就能解釋在藝術家眼里,對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兩者結構上相同的事物在表達上就有了相同的情感表現。雖然人的行為、思想和無意識的事物在以前人們的理解中是截然不同的事情,但在藝術家的眼里看來,兩種事物在表現力上有相似或相近結構的話在表現形式上就有相同之處。藝術家可以把有意識的人與無意識的事物合并為一類。如在木板上雕刻圖案再印到紙張上,本來木板和作品創(chuàng)作沒什么聯(lián)系,但通過藝術家的“手法”把兩種異質同構起來,表達藝術家的情感。所以主觀意識和客觀事物在形式上協(xié)調起來,無意識的事物和人的自我意識達到共鳴,外在對象與內在情感要是能達到一種“相同”情景,都會在表現力里的完形樣式中“同形同構”或“異質同構”。這種完形樣式表現力讓黑白木刻版畫和油畫、國畫在藝術賞美上有“同形同構”或“異質同構”的結果,還能產生心理體驗和審美快感,這是因為兩者之間都存在完形樣式“相同”的表現力。比如柯勒惠支的《自刻像》和梵高的《自畫像》一樣都存在完形中的表現力。這種“力”可以說是造型上的“完形”,也是心理上的一種“完形”。兩幅作品最終呈現出的這種“同形同構”或“異質同構”的不同完形表現力,讓黑白木刻版畫可以和油畫相媲美;讓黑白木刻版畫可以在上千年的時光中屹立不倒,形成自己的風格。
2? ? 平衡的“表現力”和黑白木刻版畫的關系
“心物場”中的“力”也追求著一種平衡,是一種主觀和客觀相調和的“力”。科學家發(fā)現人這種高級動物,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都是要找到一種平衡的狀態(tài),這是一種自發(fā)的心理需要。人之所以能活著是因為人的身體狀態(tài)要處在一種相對平衡的對稱中,否則就會生病。世界也是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同理,宇宙萬物都是在輪回運動中保持平衡狀態(tài)。
作為人類本身需要平衡,在追求事物上或是行為處事上,人的心理也自發(fā)地追求平衡。在追求美的事物中,要體現一種知覺的平衡,一種在視覺狀態(tài)的平衡,一種表現力的平衡,甚至是生活需要狀態(tài)里的平衡。簡化的實質是以盡量少的結構特征,把復雜的材料組織成最有秩序的整體,而整體的簡化是由表現力的需要決定的。這正是黑白木刻版畫藝術表達的精髓之一,簡化到突出形象最突出的特征,保留的特征是表現“力的樣式”。例如柯勒惠支的作品,人們始終能在其作品里找到母親—“愛的力量”,用并不美好的現實,表達對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如《無產者之三·孩子們死了》從制作技術方面來說,她用的手段最為簡單和“直白”,簡單明了的幾刀陰刻線條把那個時代社會底層人們的痛苦、凄涼、悲哀等心理活動表達得淋漓盡致。從格式塔“心物場”平衡力另一個角度看,人的大腦思考是和人的知覺經驗有所關聯(lián)的,人的思維是從經驗中找尋解決問題答案,在思維中需要“心物場”的平衡力,現在的藝術存在于只要適合人類生產需要、生活需要就可以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
藝術作品從寫實風格發(fā)展到抽象風格,現在的藝術形式也有向最簡單結構發(fā)展的趨勢,可以理解為,觀看的對象變得簡單,只要能給人一種視知覺沖擊力就能和人們的思想達到共鳴,視知覺傾向于把任何刺激樣式以盡可能簡單的結構組織起來,當刺激樣式確實呈簡化狀態(tài)時,觀賞的感覺是愉快的。在色彩運用上只用黑白兩種色彩,通過黑白對比關系來達到最大限度的簡化形式。在作品表達上,凡是用簡單的色彩、簡單的線條或是簡單的形狀上,都會找到符合視覺組織活動的平衡力。黑白木刻版畫的藝術樣式符合人類的視知覺,也符合人的審美意識,這也就是黑白木刻版畫能保留下來的原因。
辯證得出:世間萬物在黑白木刻版畫中的體現是可以歸結為,用一定的表現力手段來表現藝術作品的審美意識的。
[參考文獻]
[1]劉新.外國黑白木刻精品庫—德國黑白木刻[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
[2]王芳.心理學名著導讀[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