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葉秀 牟小萍
摘? ?要: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特點決定了其必須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校企合作提出以來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弊端。產教融合是企業與學校互利合作,共同建設平臺、開發產品、培養學生的有效形式之一。產教融合能夠長效運行的關鍵是形成工作機制,定期開展磋商可以使得校企之間保持良好的溝通。
關鍵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運行機制;職業院校
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使校企合作的程度更進一步。該意見指出了深化產教融合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明確職業院校要健全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結構調整機制,提出了支持引導企業深度參與職業學校、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政策措施,強調要強化行業協調指導、促進校企緊密聯結[1]。
1? ? 產教融合中學生存在的問題
1.1? 生產節奏較快,勞動強度大
以榆次液壓成都公司(都江堰)為例。該公司經常開動的設備是普車、普銑、磨床、數車、加工中心和珩磨機,批量生產和單件生產都有。他們的生產一直很有規律,一般不會有閑的時候。主要產品零件小,毛坯成本高,技術含量高,易出廢品,所以留給學生單獨操作的機會不多。多數時間是看著師傅做,也有個別師傅把不是特別重要的零件拿給學生做。批量生產時更是采用三班倒,每班1個師傅帶隊指導,需要4名學生操作、1名學生檢驗,共需要數控類學生9~12名。一般前1~2周是觀察,后面的時間就是單獨操作。
1.2? 學生不適應企業的管理模式
企業的管理不是很到位,師傅上班不準時,工作時自由散漫,遲到、早退的情況時有發生。生產沒有計劃,時間安排不科學,走一步算一步,直接導致加工中出現很多廢品。使用的設備精度不高、穩定性不好,加工易出問題。實習過程雖然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甚至超出來預期,但是如果企業安排得當,學生所學到的東西遠不止這些[2]。
1.3? 學生的學習效果得不到保證
在批量生產開始前,學生上班是比較輕松的,有很多空時間來學習。每天吃完晚飯,帶隊老師還會集中在食堂講2個課時的課,主要講數控銑床和加工中心方面,如編程、工藝等,如果時間允許,還會講一些軟件方面的知識。學生最好自帶《數控編程》《機械制圖》《機械制造工藝》《公差》等書,有空的時候翻看,便于把以前的理論知識融合到一起。每天下班后和星期天都是自己的時間,有的師傅對學生非常不錯,能夠毫無保留地把技能傳授給學生。但多數的時間,學生都是自己一個人在看,學習全憑自己。實習快結束的時候,公司專門留出3天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但也只限于理論層面的總結[3]。
2? ? 做好學生的實習管理
2.1? 做好學生的職業規劃
職業院校的學生普遍缺少長遠的規劃,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定位不清。學生到了企業之后,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提出辭職,這也是企業不愿意和學校深入合作的主要原因。以定向班或者訂單班為例,企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幫助學校培養學生,等學生畢業了,在企業只工作半年甚至幾個月,企業的成本都收不回來。因此,做好學生的職業規劃至關重要。一方面,學校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添加職業指導類的課程,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融入職業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學校要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去參加校外實踐活動,感受職場體驗。
校企合作是一次實實在在的專業技能全接觸,必須首先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如學生對所接觸的東西感不感興趣、愿不愿意繼續學習、能不能夠有效學習等。有的學生認為校企合作是在幫企業掙錢,而自己就是最廉價的勞動力。有的學生認為專業實習也就做個樣子,自己不感興趣,以后不在這個方面發展了。有的學生出現了操作上的失誤甚至安全方面的問題,缺乏恒心,堅持性差,遇到困難就退縮,以致于學習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越學不好越沒毅力去學,造成惡性循環,最終對專業失去信心甚至放棄專業。因此,給學生正確的職業引導非常重要。
2.2? 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
職業學校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在家里,父母包辦了吃、穿、住、用、行等所有的事項。在學校,老師也像保姆一樣管理,時不時來幾句諄諄教誨。一旦進入企業,接受嚴格管理制度,學生心理形成的偏差是在所難免的。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學生找不到傾訴的對象,就會產生心理問題。學校和教師應該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問題疏導[4]。
2.3? 做好頂崗實習學生的回訪工作
針對學生穩定率低、離職率高的問題,學校必須拿出切實的行動。開通專門的畢業生信息反饋網,建立畢業生信息反饋制度。針對當前中等職業學校缺乏畢業生信息追蹤與有效反饋機制,建議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構建基于互聯網的畢業生信息跟蹤與反饋體系。通過該網絡平臺的構建,讓學生有一個很好的渠道反映他們在企業實習的現狀和訴求。特別是剛剛進入企業時,學生的思想波動性較大,掌握并及時化解學生的思想問題,對學生的實習穩定和個人發展至關重要。
建議學生在學校學完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之后,填寫頂崗實習意向調查表,就業部門根據學生實習意向召集企業召開校園招聘會。學生進入企業以后,每周或每月在網上填寫頂崗實習調查表,學校收集學生的頂崗實習調查表和企業評價反饋表,并對調查資料匯總分析,及時對實習的學生進行引導,并以此為據調整、改進、優化、完善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而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更好地與企業崗位需求相適應。
[參考文獻]
[1]周媛.供應鏈視角下佛山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J].繼續教育研究,2020(2):81-84.
[2]歐陽泉.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完善:基于管理協同理論視角[J].中國成人教育,2019(23):35-38.
[3]王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對學生就業的影響探析[J].遼寧高職學報,2020(2):73-75,112.
[4]李博,薛姣,王曉侃.“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構建與實踐[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9(12):86-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