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銀行在穩定金融經濟、促進金融經濟發展等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商業銀行的安全與否將直接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穩定。信貸作為銀行最主要的業務,其穩定與否直接關系到銀行的資金安全。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銀行信貸業務面臨的風險不斷增加,風險系數不斷攀升。鑒于此,文章優先對商業銀行信貸法律風險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在明確法律風險源頭的基礎上,提出有效預防和控制商業銀行信貸法律風險的建議,以期能夠對降低商業銀行信貸法律風險有所裨益。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貸;法律風險;成因防范
金融行業的穩定和發展離不開銀行資金持續不斷的供給,一旦銀行資金出現斷裂,金融行業經濟的發展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從目前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來看,盡管很多商業銀行除信貸業務之外,都在積極開拓新的業務范圍,但信貸業務仍然是商業銀行資金收入最主要的來源。基于此,信貸業務對商業銀行具有直接性的影響作用[1]。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一方面,為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另一方面,也為今天商業銀行的信貸危機埋下了隱患。如果不對隱患進行有效控制,就會直接影響我國整個金融行業經濟的穩定性。
1? ?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法律風險的成因分析
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并不是今天才出現的,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其實一直都存在,只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體量越來越大,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才在該時期全面爆發出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既有銀行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環境的影響,囿于文章篇幅限制,不可能將造成商業銀行信貸法律風險全部原因進行總結與分析,因此,本文僅對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進行分析。
1.1? 法律法規不健全,存在立法缺口
商業銀行的發展與立法建設之間實際上一直都存在嚴重的“缺口”,即便是現在,我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但是立法資源仍然無法滿足商業銀行發展的需要,一些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仍然游離在法律之外。以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為例,在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中經常出現逃廢銀行貸款的現象。一些債務人為了逃避銀行貸款,采用各種手段弄虛作假,拖延時間,但是我國刑法對于這種現象沒有任何回應,關于此方面的刑法法律條款也欠缺。法律對這一問題似乎并不關切,這助長了此類現象的長期滋生。
1.2? 社會的信用意識尚未建立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國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發展國民經濟上,對于社會文化的建設尤其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存在嚴重的缺失。盡管誠實守信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改革開放浪潮所帶來的各種誘惑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人已經完全喪失了信用意識,現實生活中出現大量的“老賴”現象,直到今天不但沒有消除,反而還在增加[2],這是造成現在商業銀行信貸法律風險的一個主因。此外,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審視,商業銀行自身的工作人員也沒有形成較強的信用意識,一些銀行工作人員在放貸過程中沒有對客戶的相關資質、信息進行實質性的審核,就把資金借貸走,資金的回籠在未來勢必會面臨巨大的風險。
1.3? 信貸管理體制不健全
從商業銀行處理信貸業務工作的流程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體制存在嚴重的問題。目前,商業銀行在對客戶發放貸款的過程中,往往只是注重對客戶放貸之前的信息調查,資金一旦放出后,除了貸款到期對客戶進行催繳外,幾乎不在放貸后對客戶進行任何的管理工作。不難發現,現在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管理模式存在重大遺漏,放貸之前對客戶的信息審查是必要的工作,但是當資金出借后,通過后臺對客戶及時進行跟進,了解客戶資金的使用渠向、客戶的經營情況、債權債務情況等信息,進而完成該筆信貸資金風險評估工作同樣重要。因為只有通過事后對客戶的調查分析,才能切實掌握信貸資金風險的大小。
從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供給對象來看,很多商業銀行為了方便信貸工作的管理,都傾向將信貸資金提供給與商業銀行本身有長期固定合作關系的大企業。盡管確實降低了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工作的難度,但是也可能會引發另一個問題—信貸資金分布過于集中。一旦大企業出現經營風險,就會對整個商業銀行的資金回收帶來巨大風險,集中性的資金提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銀行信貸風險危機。
1.4? 科學評估體系尚未建立
從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實踐情況來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尚未真正建立起科學的評估體系。例如,商業銀行在審查客戶是否具備放貸資質時,審查標準實際上過于片面化和主觀化。一些商業銀行在決定是否放貸的問題上,往往根據銀行和企業之間的關系來決定是否放貸,客戶放貸資質、還款能力等客觀因素不是決定是否放貸的關鍵因素。很多商業銀行會因為跟企業之間有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不對客戶的相關資質進行審核而徑自就將資金放貸給客戶。對于跟商業銀行沒有長期合作關系的新客戶,銀行往往很少考慮將資金放貸給這些企業。通過房貸模式不難發現,信貸業務沒有形成客觀的、可供量化的科學評估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
2? ? 商業銀行信貸法律風險的規制路徑
2.1? 完善法律法規建設
造成商業銀行信貸法律風險頻發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國立法對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關切程度不夠,存在大量的立法空白。要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根據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修改現存的或已有的法律規范。以銀行信貸業務來說,現在《商業銀行法》的一些規定已經遠遠滯后于信貸業務的發展,有必要對該法律進行重新修訂。另一方面,要結合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需要,對一些新興的業務從法律上進行規范,將新興業務納入到法治監管的軌道上來。具體到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要加緊出臺關于信用、并購和資產評估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為信貸業務發展提供法律上的原則指導。
2.2? 構建社會信用體系
商業銀行信貸法律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信用體系的缺失,因此,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對于解決商業銀行的信貸危機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政府要加強信用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各種形式、各種社會組織來弘揚守信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比較好的社會信用氛圍,充分發揮社會輿論作用,引導每一個社會個體自覺地形成信用意識;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社會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規,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供法律保障。無論政府層面還是社會機構方面,要加強對失信人的失信懲戒機制,建立“信用清單”,通過強制性的手段,促使社會群眾自覺培養信用意識。
2.3? 完善信貸管理機制
現在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機制存在嚴重的問題,加劇了銀行信貸風險的發生。為有效降低信貸風險,必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模式進行優化。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優化:首先,要充分發揮商業銀行風控機構的作用,讓風控機構能夠參與到信貸決策工作中[3];其次,要加強商業銀行各個部門之間的聯系,增強各個部門工作之間的聯動性;最后,要加強銀行信貸部門與外界的聯系,對于擬放貸的對象,銀行可從外界獲取相關信息,最終決定是否放貸。
2.4? 構建科學評估體系
當前,商業銀行在處理信貸業務的過程過于粗糙,在決定是否放貸的問題上缺乏科學評估。基于此,為降低商業銀行信貸的法律風險,必須建構科學的評估體系。在具體建構時,要充分考慮以下幾個因素:首先,評估主體要多元化,要擴大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評估主體,除了銀行作為評估主體外,要更多地吸納外界相關機構作為評估主體;其次,明確評估指標。信貸風險評估指標在是整個評估工作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其與信貸法律風險息息相關,鑒于現在商業銀行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評估指標,因此,建立科學的評估指標應該不困難,在具體確定新的評估指標時,要考慮指標之間的差異性。最后,科學評估體系的建立離不開先進的分析手段和評估方法。據此,要充分利用當下最新的數據分析和數據統計技術,提高評估效率。
3? ? 結語
商業銀行的穩定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保持經濟的穩定,面對當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的信貸法律風險問題,商業銀行要通過完善信貸管理體制、健全風險評估體系等方面降低信貸法律風險,對于政府部門來說,要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氛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為商業銀行解決信貸法律風險問題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惠良.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法律風險防控的研究[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4):23-25.
[2]周立宏.探究最高額抵押擔保常見法律風險及應對[J].法制博覽,2018(28):134.
[3]韓非.論新形勢下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范[J].科技創新導報,2011(23):187-188.
[4]張磊.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法律風險的控制[D].合肥:安徽大學,2012.
[5]李瑛.健全和完善我國小額擔保貸款法律制度探討[J].商業經濟,2014(1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