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坦 徐帆



摘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及成效評估成為各級決策部門與學者關注的重點,但以省域尺度對鄉村振興指數進行動態評價的研究尚不多見?;诖?,以長江經濟帶11個?。ㄊ校檠芯繉ο螅脏l村振興戰略規劃中的指標體系為基礎,結合熵權法與層次分析法,構建鄉村振興指數的評價指標體系,分析2007-2016年長江經濟帶鄉村振興指數的時空變化,比較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個層面的區位差異。研究結果表明,2007-2016年,鄉村振興總指數在長江經濟帶不同空間尺度上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長江經濟帶區域間5個層面的鄉村振興指數分布不均衡,區域間差距大。十年間,11個?。ㄊ校┑泥l村振興指數排名波動較小,總體仍呈階梯狀分布。建議長江經濟帶省域鄉村振興應進一步加強落實鄉村綠色發展的理念,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推動區域間協調,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本研究結果可以為長江經濟帶地區及各?。ㄊ校┲贫ㄠl村振興相關政策提供依據與借鑒,也可以為其他地區開展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長江經濟帶;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P3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440(2020)03-0751-09
Dynamic evaluation of provincial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ex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LI Tan,XU F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With th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strategy have become the hotspot issue. There were few studies on the dynamic evalu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ex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Based on this, 11 provinces(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Using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ex in the research area were analyzed from 2007 to 2016,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were compared in five aspects: industrial prosperity, ecological livability, rural civilization,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affluent liv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ex had different figures on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07 to 2016. The five level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ex in the research area were unevenly distributed, and the regional gap couldn′t be ignored.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ranking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ex fluctuated slightly, nevertheless, the overall ranking was still steppe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should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gree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inter-regional coordin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olic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the conclusions can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ther regions.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indicator system
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對地區間的農業農村發展差異進行動態評價,總結發展進程中的實踐經驗和存在問題,對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意義重大。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豐富了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內涵,給新階段三農問題研究帶來了新的挑戰。現階段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取得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等顯著成效。同時,受城市偏向與工業偏向的發展導向影響,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向城市不對稱流動,農業農村發展中生產要素非農化、人口空心化、環境退化等諸多問題突出。在此背景下,現有研究主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概念與制度分析及鄉村振興戰略指標體系的定量綜合評價等兩方面展開,一方面對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與科學內涵展開研究[1-2],積極探索新時代城鄉融合的本質與途徑[3-5]和農業生態文明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地位[6],以及鄉村振興中鄉村治理的新方式[7];另一方面是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定量分析與綜合評價,主要通過構建不同尺度、不同層面的地區農業農村評價指標體系,完善與優化評價方法與理論體系[8-12]。可以看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相關研究重點關注的是對鄉村振興概念的內涵、外延進行充分的解讀與詮釋,抑或是對全國或具體區域的鄉村振興發展水平進行定量研究,充實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體系,提供了必要的數據支持。但仍存在一定的空白,具體表現為:由于統計數據的限制與統計口徑的不統一,對國家戰略下的重點經濟帶不同時空層面的鄉村振興發展指數的研究仍不充分;應用2018年國務院提出的《鄉村振興規劃2018-2022》中的指標體系進行區域動態評價的研究略顯不足。
從地理空間上看,中國各地區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種植養殖條件差異巨大,對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鄉村振興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存在現實難度。因此,對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經濟帶進行鄉村振興指數的構建與分析顯得尤為重要。長江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在中國的社會經濟地位極其重要。自2014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將長江經濟帶建設納入國家戰略,該戰略已成為中國重點實施的三大戰略之一。長江經濟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更是中國參與全球競爭與經濟建設的重要增長經濟帶。可以看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對提高中國經濟社會環境協同發展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但該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矛盾仍舊存在,嚴重制約了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相關研究主要圍繞這一區域的人口、社會、能源、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等協同發展視角展開[13-16],由于數據限制,鮮有對該區域的鄉村振興水平的動態評價。因此,構建長江經濟帶省域鄉村振興指數,系統梳理研究區域內鄉村振興指數的橫向與縱向差異,對提升長江經濟帶的鄉村振興建設水平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18年正式發布的《鄉村振興規劃2018-2022》正文中提出的專欄1中的指標體系為主要參考依據,構建包含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與生活富裕5個層面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權法和層次分析法,從不同層面剖析2007-2016長江經濟帶11省(市)的鄉村振興指數的時空差異,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區域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1研究區域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區域
長江經濟帶指的是中國長江沿線的經濟帶,該經濟帶橫跨中國東西中3大地區,包括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與貴州11個省(市),總面積約為2.05×106km2。2017年長江經濟帶GDP總量達到3.4×1013元,占全國GDP總量的46.3%。長江經濟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平均年降水量超過1 100 mm;整體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地區多山地,森林資源豐富,東中部地區多為平原地帶;長江經濟帶的氣候與水土十分適宜農業生產,區域內的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小麥、大豆和玉米,主要經濟作物為棉花、油菜、大麻和花生。截至2017年12月,該區域總人口約6.00×108人,其中農村人口2.48×108人,農村人口約占41.3%,其中,農村人口最多的?。ㄊ校樗拇ㄊ?、湖南省與安徽省,農村人口最少的省(市)為浙江省、重慶市與上海市,糧食作物產量最高的?。ㄊ校樗拇ㄊ?、江蘇省和安徽省。
1.2研究方法
現有的建立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的方法主要有熵權法、層次分析法、灰色關聯度評價法、變異系數法、功效系數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線性標度法等,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優越性與局限性。為避免主觀因素干擾,同時克服遺漏變量對結果的影響,選擇層次分析法與熵權法結合進行綜合評價,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請數位專家將評價對象進行兩兩對比并打分,從而構建評價矩陣,確定指標權重。熵權法是一種客觀賦權的方法,能夠有效地避免由主觀因素帶來的偏差。因此,本研究使用熵權法和層次分析法綜合確定權重與得分,對長江經濟帶總體、區域及各?。ㄊ校┑泥l村振興指數進行動態評價。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式中,xij為指標原始數據,minxj表示第j個指標的最小值,maxxj表示第j個指標的最大值,x′ij表示指標無綱量化數據。對原數據矩陣進行標準化處理后,得到標準化矩陣B,確定評價指標的熵Cj,其中fij=bij∑mj=1bij表示在計算第j個指標時第i個省所占的比重,在(i=1,2,…,n;j=1,2,…,m)中,n為?。ㄊ校﹤€數,m為指標個數:
根據Cj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W:
根據層次分析法的原理,選擇對鄉村振興深入了解和研究的10位資深專家進行相互獨立打分賦權,將10位專家的權重矩陣進行算術平均后,形成層次分析權重w,最終計算得到的鄉村振興總指數是指標權重w+W2與三級指標標準化后的值乘積的和(∑wj+Wj2x′ij),每個層面的指數得分為該層面上所有三級指標的權重與指標值標準化后的值乘積之和(∑(w+W2)tjx′ij),其中(w+W2)tj是某一年第t個層面第j個指標的權重,x′ij為當年第t個層面第j個指標的標準化值。
1.3指標選取
本研究在《鄉村振興規劃2018-2022》專欄1中的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長江經濟帶鄉村評價指標體系,共有34個3級指標組成(表1)。
產業興旺。長江經濟帶[17]作為中國的糧食主產區之一,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對于國家經濟帶安全更顯得尤為重要,考慮到耕地稟賦、要素投入和相關農業支持等方面,本研究選擇耕地保有率、農作物耕種收割機械化率、互聯網普及率作為體現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指標,由于缺失2015年之前耕地保有量紅線數據,本研究通過計算求得耕地保有量指標,計算公式為:耕地面積/農村人口比重,農作物耕種收割機械化率指標的計算公式為:(0.4×機耕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0.3×機播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0.3×機收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10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指標的計算公式為:農業總產值增長率-物質費用產出彈性×物質費用增長率-勞動費用產出彈性×勞動費用增長率-耕地產出彈性×耕地費用增長率,其中物質費用產出彈性為0.55,勞動費用產出彈性為0.20,耕地產出彈性為0.25[18]。農業勞動生產率是衡量農業勞動者生產效率的指標,長江經濟帶沿江農林牧漁業較為發達,因此,本研究選擇農林牧漁生產率來表征農業勞動生產率。此外,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在本研究中直接沿用為三級指標。由于數據限制,本研究使用農村人均第三產業增加值作為三級指標刻畫農村休閑農業與旅游業的發展程度,計算公式為:區域第三產業增加值×農村人口/區域總人口。
生態宜居。考慮到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是凸顯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與農村水源地保護能力的重要指標,本研究選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村比率、化肥使用強度、農藥使用強度去描述畜禽糞污的綜合利用情況,其中,對于化肥農藥的使用強度是反向體現綜合利用率的逆指標。同時,本研究選擇鄉村綠化覆蓋率與鄉村人均公園面積2個三級指標來表示村莊綠化覆蓋率。據了解,長江經濟帶東部沿海地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已達85%左右,而西部部分地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只有37%,因此本研究選擇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村占比2個三級指標對二級指標進行補充與支撐。此外,本研究沿用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來衡量農村衛生廁所建設情況。
鄉風文明。鄉鎮社區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能夠刻畫基層文化服務中心的覆蓋程度,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用房占農村公共建筑用房比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因此本研究選擇鄉鎮社區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與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用房占農村公共建筑用房比重來刻畫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村鎮犯罪事件的數量和養老機構的比率能夠側面反映鄉鎮的文明狀況,因此本研究選擇村每萬人被刑事起訴案件數與村均養老機構數2個三級指標來表征縣級以上文明村占比。在鄉村教育方面,本研究選擇農村小學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與農村初中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2個指標表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最后,本研究使用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比指標衡量農村居民的教育文化水平。
治理有效。在鄉村規劃管理方面,本研究選擇有建設規劃的行政村比例與村委會占自治組織比例2個三級指標來表示村莊規劃管理覆蓋率,有建設規劃的行政村比例體現鄉村基層治理的能力與管理體制的完善,村委會占自治組織比例體現基層政權整合鄉村資源的能力。農村社區服務中心覆蓋率能較好地反映農村綜合服務體系的建設,所以本研究選擇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占社區服務中心的比例來表示建有綜合性服務站的村占比。同時,選擇 “主任書記一肩挑”占村委會比例與村委會委員中中共黨員比例2個三級指標來表示村黨組織書記兼任村委會主任的村占比。在村規民約建設方面,選擇當年完成選舉的村選民參與投票比例來體現村規民約的村占比。最后,本研究選擇村莊年末生產性建筑面積比去刻畫集體經濟強村水平。
生活富裕。沿用《鄉村振興規劃2018-2022》指標體系中的二級指標,采用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來衡量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由于農村居民自來水普及率這一指標數據有限,這里使用區域自來水普及率與集中供水的行政村比例作為三級指標來綜合衡量農村居民自來水普及率。此外,沿用《鄉村振興規劃2018-2022》指標體系中的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來表征城鄉收入差距。一般來說,農村公路建設治理水平直接反映在鄉村道路的建設上,而村通硬化道路按要求需配備路燈,因此本研究使用鄉人均路燈數作為三級指標。
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0.026 9)鄉人均路燈數(個/人)0.026 9正一級、二級指標后的括號內數值代表該指標的權重系數。
1.4數據來源
本研究使用的指標數據主要來自于2007-2016年各類統計年鑒與國家統計局,少量數據來自各省(市)的統計局網站。研究選擇2007-2016年為時間尺度,主要原因為:這一時期中國的城市化速率和經濟增速都非??欤瑢@一時期進行鄉村振興指數的趨勢演化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啟示與借鑒意義。
2結果與分析
2.1長江經濟帶鄉村振興指數
總體來看,2007-2016年10年間長江經濟帶整體鄉村振興總指數穩步上升,這一時期中國實施了一系列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與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政策,加大了推進貧困地區脫貧與農村現代化建設力度,在各方面都成效顯著。對比發現,受金融危機影響,與2007年相比,2008年的鄉村振興指數下降0.30%,受旱澇自然災害影響,2014年比2013年下降0.24%;從評價的十年來看,2013年增幅最大,增幅為3.7%,其余年份總指數都保持較為穩定的上升趨勢(圖1)。
從《鄉村振興規劃2018-2022》中指標體系的五個層面來看,十年間長江經濟帶五大層面的鄉村振興指數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產業興旺、鄉風文明與生活富裕提升最為顯著(圖2a)。具體來看,在產業興旺層面,2007-2016產業興旺水平總體保持平穩上升,除2014年受自然災害影響,指數下降幅度較大以外,其他年份產業興旺水平增長都較為穩定,十年間總增長率為13.38%。在生態宜居層面,2007-2016年,生態宜居水平經歷了先減后增的變化趨勢,2007-2009年,生態宜居水平遞減趨勢明顯,主要原因可能是早期忽視了鄉村綠化與環境的治理與保護,生態宜居水平下降8.34%;2010-2016年,生態宜居水平顯著提高,表明近年來,一系列的鄉村生態治理措施取得顯著成效,至2016年,生態宜居水平為五大層面中指數得分最高。在鄉風文明層面,2007-2016年期間,鄉風文明水平持續提高,并且增幅穩定,與2007年相比,2016年鄉風文明增長13.7%,表明鄉村建設中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改善,農民文化素養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治理有效層面,2007-2016年治理有效水平波動上升,期間增長6.74%,較其他層面來說,增幅最小。在生活富裕層面,2007-2016年生活富裕水平增幅最大,為17.7%,表明近十年間,鄉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一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圖2b)。
a:2007年與2016年長江經濟帶鄉村振興5個層面指數對比;b:2007-2016年長江經濟帶鄉村振興5個層面指數變化。
2.2長江經濟帶中、東、西部鄉村振興水平綜合評價
由于長江經濟帶中、東、西部地區差異較大,有必要進一步分析長江經濟帶中、東、西部的鄉村振興地區總指數,在本研究中,運用通用的劃分方式,將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歸為東部地區,將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歸為中部地區,將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歸為西部地區。從圖3可以看出,10年間長江經濟帶東部地區的鄉村振興指數始終高于中、西部地區,而西部地區的鄉村振興總指數一直總體水平最低,這與目前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水平較為一致。不可忽視的是,雖然東部地區鄉村振興總指數一直較高,但2011年后出現遞減的趨勢,而中、西部地區在2012年后出現了緩慢遞增的勢頭。
從研究的時間維度來看(圖4),2007年和2016年作為研究時間的首末期,這兩個時期的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仍存在顯著差異,生態宜居與治理有效層面的差異顯著縮小,鄉風文明與生活富裕水平差異擴大。具體從5個層面上看,2007和2016年,西部與中、東部地區在產業興旺層面上差距顯著,西部地區明顯低于中、東部地區,長江東部與中、西部在生態宜居、鄉風文明與生活富裕上差異都較顯著,東部地區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在治理有效方面排名較高。其次,2016年,除治理有效指數外,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與生活富裕指數較高的是東部地區,除生態宜居外,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與生活富裕指數得分最低的都是長江西部地區,期間中部地區在治理有效指數上首次超過了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在生態宜居指數上超過中部地區。
2.3長江經濟帶省域鄉村振興指數綜合評價
2007-2016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鄉村振興總指數普遍提升,鄉風文明層面顯著增加的?。ㄊ校┹^多,治理有效層面顯著增加的?。ㄊ校┹^少。江西省鄉村振興指數下降較為明顯(表2)。
長江經濟帶鄉村發展水平在各?。ㄊ校┑呐琶兓^小,總體上仍呈“階梯狀”分布特征,大部分?。ㄊ校┼l村發展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圖5)。從2016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鄉村發展得分的地域分布來看,發展水平排名最高的3個?。ㄊ校┒紴殚L江東部區域,中部地區除安徽外,其余?。ㄊ校┒嫉陀陂L江經濟帶鄉村發展的平均水平,呈現出階梯狀的分布特征。2016年,長江經濟帶?。ㄊ校╅g鄉風文明與生活富裕水平得分最大差異分別為0.061與0.105,與期間最大差距相比,分別降低了9.64%與17.02%。此外,從2015-2016年各?。ㄊ校┼l村振興指數得分的變化幅度來看,2015-2016年浙江與上海鄉村發展水平有所下降,其他?。ㄊ校┏髋c湖南省外,鄉村發展水平仍保持較大增幅,這表明,與2007-2015年相比,2016年長江東部?。ㄊ校┼l村發展水平減緩,中、西部?。ㄊ校┼l村發展水平仍保持較大增幅(圖5)。
3結論
本研究基于國家對于鄉村振興的重點規劃,構建長江經濟帶鄉村振興指數綜合評價體系,運用熵權與層次分析法,對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的鄉村振興指數進行時空變化特征分析,結果表明:2007-2016年,長江經濟帶鄉村振興水平在經濟帶總體、區域和省(市)3個層面都顯著提升,其中生活富裕與鄉風文明水平提升較大,生態宜居水平提升較小;長江經濟帶鄉村發展不均衡,區域差距大。長江西部鄉風文明指標,長江中部產業興旺指標與生態宜居指標增長明顯,長江東部治理有效指標下降明顯;在區域差距上,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差距仍較大,地區間生態宜居、治理有效水平的差距縮小顯著,鄉風文明、生活富裕水平差距有擴大的趨勢;長江經濟帶各省(市)鄉村發展中,鄉風文明顯著增加的?。ㄊ校┹^多,治理有效方面顯著增加的?。ㄊ校┹^少;鄉村發展水平的?。ㄊ校╅g排名變動較小,總體仍呈階梯狀分布;?。ㄊ校╅g鄉村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但期間差距在不斷縮小。
參考文獻:
[1]廖彩榮,陳美球. 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6):795-802.
[2]張軍. 鄉村價值定位與鄉村振興[J].中國農村經濟,2018(1):2-10.
[3]劉彥隨. 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73(4):637-650.
[4]吳一凡,劉彥隨,李裕瑞. 中國人口與土地城鎮化時空耦合特征及驅動機制[J].地理學報,2018,73(10):1865-1879.
[5]閆周府,吳方衛. 從二元分割走向融合發展——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經濟學家,2019(6):90-103.
[6]溫鐵軍. 生態文明與比較視野下的鄉村振興戰略[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1):1-10.
[7]郭曉鳴,張克俊,虞 洪,等.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系統認識與道路選擇[J].農村經濟,2018(1):11-20.
[8]張挺,李閩榕,徐艷梅. 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8,34(8):99-105.
[9]李小朋,王景. 城郊農村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構建及評價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1):129-134.
[10]張曉麗. 中央農村環境整治資金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S1):117-120.
[11]韓欣宇,閆鳳英.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發展綜合評價及類型識別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9):156-165.
[12]韓磊,王術坤,劉長權. 中國農村發展進程及地區比較——基于2011-2017年中國農村發展指數的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19(7):2-20.
[13]陸大道. 建設經濟帶是經濟發展布局的最佳選擇——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J].地理科學,2014,34(7):769-772.
[14]周成,馮學鋼,唐睿. 區域經濟-生態環境-旅游產業耦合協調發展分析與預測——以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6,36(3):186-193.
[15]陳修穎. 長江經濟帶空間結構演化及重組[J].地理學報,2007,62(12):1265-1276.
[16]劉偉. 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差異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2):131-135.
[17]向麗.長江經濟帶土地生態安全綜合評價及比較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7):282-286.
[18]朱希剛. 我國“九五”時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J].農業經濟問題,2002(5):12-13.
(責任編輯:陳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