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摘 要:閱讀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具有不容小覷的作用,教材中三分之二的知識點都需要閱讀,無數優秀的文學作品也同樣需要閱讀才能領悟到其中的魅力,閱讀是打開學生世界觀的一把“鑰匙”,當初中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開始喜歡和愛上閱讀以后,那么他們的知識水平也會有一定的提高,為今后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接著提出幾個閱讀教學對文學作品鑒賞的實施策略,以期為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幫助。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文學作品;品鑒
教育部明確規定,我國初中生的課外閱讀量應當在四百萬字以上,在新課程改革的政策背景要求下,初中生應當進行豐富的課外文學作品閱讀。初中語文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閱讀水平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計劃,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掌握優秀的閱讀能力,從而可以進一步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和品鑒。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明確的目標
初中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會將重點放在教材內容的解讀上,盡管滿足了課程教學要求的相關內容,卻沒有重視學生的閱讀興趣,也無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從而導致學生缺乏自主閱讀文學作品的欲望。同時,在教學的時候,如果一味增加教學內容,學生的閱讀面雖然得到了擴展,但是有可能無法按時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占用了太多課堂上的時間,直接影響到了學生的參與力度,也降低了他們的積極性。
(二)教學的深度不夠
初中生閱讀教學的深度不夠,例如在部編版語文教材《黃河頌》的教學中,教師只是利用幻燈片展示了黃河的場景,然后為學生播放相應的歌曲。這種方式雖然可以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掌握文章中的寫作方法,可有些教師相對缺乏時間觀念,導致在課堂上會占用過多的時間去播放視頻,就會縮短學生了解文章的時間,不利于他們去深度的分析和理解課文內容。
二、初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主要途徑
(一)培養初中生閱讀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漢語作為一門基礎性的語言,當一個人開始說話的時候就已經接觸了這門語言,于是人們往往會忽視掉閱讀的重要性,對于語文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不想讀書,也不愿意閱讀。部分初中學生認為語文這門學科再怎么去學,成績也不會提高,而有的教師雖然重視教學,但是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往往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并沒有機會從中學到知識。如若是為了考試而去閱讀,那么這樣會降低語文這門學科原本的優勢性,而且過于呆板的教學,也無法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所以,教師要深刻的意識到,只有讓學生自主性的去進行大量的閱讀,這樣才能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在閱讀一段話或者是一篇文章的時候,要習慣性的去利用工具書查找詞匯的含義,一邊閱讀、一邊查找,有助于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當學生在閱讀時遇到不懂的字詞,下意識的查找字典,不會認為這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反而會成為一種需要,甚至會因為了解到一個成語的具體意思,產生一種滿足感。相反,如若不借助字典,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一些不懂得成語、字詞,就讀不通這句話的意思,而且在下次遇到的時候,還是陌生的,這樣就會阻礙學生的積極性,也會降低閱讀量。所以,借助工具書去進行釋義,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在遇到生字新詞的時候,也能隨時拿出工具書,對于閱讀習慣的養成具有一個積極的作用。
(二)培養初中生誦讀的習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學會如何閱讀實際上也是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而粗略的、簡要的閱讀,學生了解到的只是這篇文章的大概含義,沒有對語句進行細致的感悟,這樣的閱讀效果是不佳的。語文的閱讀大概可以分為兩種-課內、課外,課內的閱讀一般比較細致,教師會一一向學生講解這句話表述的具體含義,然后從整體的角度出發,進行局部的鑒賞,讓學生有時間,有精力去分析和探究每一個話背后的含義,熟記于心。但是語文的閱讀教學,不應當被局限在課內的閱讀,教師還應該注重一些課外的閱讀,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去精讀。而且在誦讀的過程中,也應該有感情的去進行朗讀,做到眼到、心到,這樣才能將文章烙在記憶深處,充分展現出語文課程的魅力,真正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價值,盡早的找出屬于自己的閱讀類型,養成一個終身閱讀的習慣。
(三)培養初中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讓學生盡早養成一個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從實踐中表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想象,可以快速解決課文中的許多問題,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去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從中發現問題。在閱讀一段話的時候,不應該只是為了簡單的完成任務,不要單純的為了讀而讀,沒有任何的思考,而是應該去分析文章的層次、段落和內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述的中心思想。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借助筆進行標記和批注,將一些疑點和難點圈出來,接著寫下一些簡要的心得體會。閱讀前也要知道應該思考哪些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再去讀一遍,了解文章的大概含義,對閱讀的內容也要進行思考和分析,這對于他們的智力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以人教部編版八年級語文教材中《背影》為例,在閱讀前教師應當先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閱讀,例如“文章中幾次提到父親的背影?請細細體會作者每次寫背影時的思想感情;作者為什么多次寫到他的悔恨和自責?”等等。接下來留給學生閱讀和思考的時間,引導學生將自己認為的答案用筆勾畫出來,在規定的時間結束后,教師點名同學來回答問題,最后由教師給出答案。這種邊閱讀邊思考的形式可以避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沒有目標而空泛閱讀,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還可以培養他們的閱讀思維。
三、結束語
結合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新課程改革政策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不能只是簡單的教授他們教材知識,還應當盡量從中篩選出一些有用的信息,提高他們分析和認識文章的能力,同時提升其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提升審美情趣。作為初中語文教師,也應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養成一個自主學習的習慣,采用泛讀與精讀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也要進行思考和探索。只有從這些細節點出發,才能真正詮釋出語文課程的價值所在,為初中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褚兆之.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文學作品鑒賞[J].新課程(教師版),2012,(012):159-159.
[2]劉清華.初中語文文學作品多元解讀的實踐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