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瀟
書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啟迪智慧的鑰匙。如何讓學生真正的喜歡上課外閱讀?如何讓學生在童年里汲取更多的精神營養?這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這需要我們不斷變換手段來誘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不斷的探索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方法。
一、全力創設條件,促進學生閱讀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么這個階梯的第一個平臺,首先應該由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來搭建。因此,我們要盡可能創設各種條件,來促進學生閱讀。
(一)營造讀書氛圍,渲染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對學生的教育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作用,能使學生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的受到感染,因此,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都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環境的建設,賦予班級環境一定文化色彩和教育意義,借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努力使教室的墻壁也會說話。我在我們班教室墻壁上張貼名人名言來引導學生體會讀書的方法和重要性;在教室墻壁上展示學生評選出來的優秀讀后感、公益廣告、和優秀主題報,來激發學生的參與讀書活動的興趣,使學生收獲成功的喜悅;同樣在墻壁上展覽學生四人一小組完成的古詩配畫、名言集錦內容,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學生每天在這樣的環境耳濡目染,那么就使班級文化如一位沉默而有風范的老師一樣起著無聲的教育作用。
(二)組織圖書廣角、實現資源共享
班級圖書角在學生的課外閱讀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基于以上認識,開家長會時我對家長們作了動員,把閱讀課外書的好處跟家長們闡述出來,家長聽了都體會到班級圖書角,地方小,作用大,都同意建立圖書角。因此,每個學生為班級圖書角捐獻三本新書的建議得到了認同,并很快得以實施,而且學期中間要對圖書角的書進行更新,學生拿回自己捐獻的圖書,并購買三本新書再次充實班級圖書角。這些措施已經實施了好幾年了,每到開學的第一天,無需再動員,學生也能很自覺的到圖書管理員那里登記捐書。
為了加強圖書角管理工作,還要建立健全各種制度,如《班級讀書計劃》《班級圖書借閱制度》、《圖書借閱須知》等。另外還要定時的進行閱讀匯總,表揚借閱頻繁的同學,對借閱圖書少的同學提出要求。班級圖書角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展了學生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
(三)建立溝通紐帶,提倡親子閱讀
“文貴自得,書忌耳傳。”只有利用一定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才有助于閱讀能力的培養和閱讀習慣的養成。從四年級開始,我就要求我們班的孩子每天讀書半小時,并且取得家長的支持,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讀。
二、實效閱讀指導,高效課外閱讀。
閱讀指導很重要,既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不但有益于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將會使他們終身受益。
(一)拓展延伸教材,廣讀博覽群書
這一點就需要我們教師正確把握教材,過去把“教材”叫課本,“上課之本”,現在稱之為“教材”;“教學之素材。葉圣陶老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教材中的選文非常有限,只是起到了例子的作用。要想使學生對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學生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和語言材料,就必須堅持不懈地讓學生擴大閱讀量,廣泛地進行閱讀。
閱讀的延伸和擴展不能是放任式,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在平時的教學中,在每個主題單元及課文的學習中,我都要給學生補充大量的文章來閱讀,并且把這些課外延伸的文章進行深入的講讀。例如:我們一單元的主題是興趣,我給學生補充了《閱讀的樂趣》在學習了老舍的《養花》后,我給學生補充了他的《濟南的冬天》,學完范成大的兩首《四時田園雜興》,我又給孩子們補充了七首其他的《四時田園雜興》,還有在《山中雜記》中感受了冰心那顆博愛的心之后,補充了她的《愛》。每個單元的教學中都穿插著補充了不少于四篇的閱讀材料。
(二)授予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學生自發的課外閱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閱讀,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方法,更好的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我在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上,力爭做到三個結合:
1.精讀與略讀相結合。
精讀就是深入細致地研讀。略讀就是指快速閱讀文章以了解其內容大意。從應用的角度看,略讀是最常用的課外閱讀方法。因此,在閱讀中要指導學生讀書先讀前言,目錄,讀報先看標題,欄目,在瀏覽中形成粗略印象,把書本讀薄,然后有重點地選擇一些與學習密切相關或自己最感興趣的章節進行精讀,讀的時候邊讀邊想,在感觸最深處圈點勾畫,加深感悟,把書本豐厚起來。
當然讀書的方法還有許多,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先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自己的知識需要,選擇閱讀內容,然后確定相應的閱讀方法。
2.摘錄與隨感相結合。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 ? ?新課標注重學生個性化閱讀,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將閱讀過程中的隨感、感觸隨時寫下來,把從課外閱讀中得到的知識遷移到小練筆中來,使讀在寫中不斷遷移升華。寫下隨感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寫讀書筆記,引導學生完成多樣式的讀書筆記。如:感想式、心得式、質疑式……新課標中也要求學生讀整本的書,因此鼓勵學生寫整本的讀后感,這是我們班賈慶飛同學閱讀了《一千零一夜》后寫下的讀后感受,足足一整本,可以說每一篇感悟都很深刻,用詞也很豐富,這樣可以促進讀用結合,深化閱讀效果。
3.思考與討論相結合。
“讀書而不思考,等于吃飯而不消化。”在閱讀中,讀與思共,思與讀隨,沒有思考的閱讀稱不上真正的閱讀。在平時的閱讀指導過程中,鼓勵學生加強閱讀思考,讀用結合,讀完一篇好的文章后,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學生和家長之間可以交流心得,討論解決疑難問題,也要注重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三、開展多彩活動,豐富閱讀體驗
只種不收,無疑是徒勞。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是推動學生廣泛深入開展課外閱讀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可以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增強自己閱讀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還可以促進學生自學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閱讀寫作能力的提高與發展。
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讀書的樂趣,變“要我讀”為“我要讀”,“我樂讀”,逐漸地,讀書已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書會成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學生們會在書的海洋中隨意的泛舟,他們會在知識的滋潤下快樂的成長,使他們真正的暢游書海、享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