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幾千年文明發展的長河中,沒有一個宗教在中國長期居于統治地位,但人民的精神上并未流離失所。從崇奉巫史文化的上古時期,到講究天意的君主統治時期,再到當代中國,“歷史”在人民精神信仰的發展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就歷史與信仰問題展開討論,探究歷史在中國人的信仰中扮演著何種角色。
關鍵詞:歷史;信仰;巫史文化;天意
中國人大多沒有宗教信仰,卻并沒有在精神上流離失所,民族也相當穩定團結。很多人不信鬼神之說,一方面受儒家思想的一點影響,“子不語怪力亂神”,對未知事物不予評說。另一方面,中國人從古至今都秉承著“實用主義”的思想,抓在手中的實物才是大多百姓所追求的。于己有利,管是天上哪路神仙都會求上一求,最看重的還是實際獲得的東西。如此看來,沒有信仰的約束,人可能就不在意所謂的因果循環,業障報應,從而過于跟從欲望。但大多數人還是能夠自我約束的,其中儒家的道德觀念起到一定作用,還有一些其他宗教觀念無形中的影響,比如因果報應等,在華夏民族這里演變成為“天意”,“老天有眼”等類似宗教的感覺,這種信仰沒有一個特定的載體,大多情況下寄托于“天”。
“天”是人類未知且無解的一切集合,甚至能掌控人的命運,人們可以把引起喜怒哀樂的所有一切歸結于“天”的主宰。“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所以違背天道的都會受到懲罰。此外,還有“教條信仰”和“圖騰信仰”。教條信仰是一個人生存理念的基礎,如孔子信仰仁,但教條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圖騰信仰則是以聚落的方式存在的,目的是加強聚落個體的聯系。如上古時期部落圖騰鳳凰、騰蛇,還有華夏民族的龍圖騰。中國的信仰是多樣的復雜的與西方國家的單一信仰是不同的。
那么“歷史”在中國人從古至今的信仰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史”字,本義為職事之事,史出于巫。在上古時期,人類的頭等大事就是狩獵來獲得生存之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首要之事變為了御敵和祭祀,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巫官一手掌握“祀與戎”,也就是左右著“國之大事”。后來由于政教事務的越來越繁雜,巫官已無法包攬所有事務。因此,巫官的職事發生分化,形成眾多的職官,其中就包括后來的史官。
許多學者在對歷史進行研究的時候,都注意到古代精神世界的形成過程中有一個由巫到史的轉換。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說的,中國精神世界就基于“巫史傳統”。巫與史所關注的事物看似是神學和史學的沖突,但也有相似性和關聯性。從新石器時代到夏商,統治階級一直借用巫術來回答事關未來或未知無解的問題。甲骨文中有大量關于占卜的記錄,這是保留總結占卜經驗的一個憑據。此外,長達數千年的巫術最終也沒有形成宗教,這也顯示著,古人以巫術的靈驗經驗作為天命的證據,而不是盲目相信一種不容質疑的絕對信仰。李澤厚先生稱這種經驗主義的理性態度為“實踐理性”。基于實踐理性的態度,從總結巫術經驗轉向總結人事經驗,從掌握占卜經驗的巫轉向掌握人事經驗的史,也就成為可能了。
中國古代的君主制度非常強大。秦始皇實現大一統,皇帝尊稱天子,天意就是通過皇帝來執行,比如天人合一。皇帝就是天的意志,人事就是天命。如果有半點不實,那就是曲解了天意和天命,就是欺天。因此,歷史在古代中國所起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一種宗教信仰。天的意志通過天象等傳到人類社會,再由君權神授的“天子”來執行。史官不僅是記錄天子行事的人,而且是傳達天意的人——他們如實地記錄和解釋了天意,人們才能從某種孤立的現象或事件中了解天意。對于后人來說,史官的記錄更是他們了解天意的唯一來源。從這個角度來看,史官就類似早期的巫師,或者是宗教中的高級神職人員。
由于害怕不好的記錄會給自己的余生或后代帶來“惡報”,君主對史官的記錄和未來編纂成的歷史保持著敬畏。比起虛無縹緲“天譴”,直接受到后人的咒罵,子孫后代受到報應,更能使他們的行為有所約束。如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時,其黨羽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祥參史書,找出史上所有太后垂簾聽政的美談。由此可見,即便是慈禧在做“虧心事”之前,也要借來歷史來壯膽和正名。這種對于歷史的敬畏就像其它宗教對于其神明的敬畏,因此也說明了歷史于中國人,其實和宗教有著類似的功能。人們有敬畏感,才能保持言行端正,不肆意妄為。
在當代中國,我們絕大多數漢族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有宗教信仰的人遇到難事,基督教徒會尋求上帝保佑,伊斯蘭教徒尋求安拉真主保佑,佛教徒求佛祖保佑。而我們中國人除了 “實用主義”地尋求各路神仙 “哪位靈驗哪位保佑”之外,說的最多的卻是 “老祖宗保佑”。做一件事,先捫心自問是否對得起列祖列宗,而不是先問問自己是否對得起哪路神仙。而“列祖列宗”則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這也是我們中國人更信奉歷史的一個佐證。
除此之外,中國人不信永生,但從來都相信精神永存。歷史教導人們理性看待過去、現在與未來,要珍惜當下,也可以作為對所處的社會現狀的一個久遠的、具精神超越性的評判者,使人們及時思考、繼續前行。雖然中國人心目中的歷史,不像西方神明那樣全知全能、至高無上,但也形成了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
信仰就是對某一種主張、主義、宗教或者某個人的信奉和尊敬,以此作為個人行為的指南或榜樣。對于中國人來說,歷史和文化就是我們的信仰。在崇尚歷史價值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歷史的莊嚴本身就是一種信仰,牢記歷史、信任歷史正是當前社會信仰重建的重要部分。
參考文獻
[1]王東.史官文化的演進[J].歷史研究,1993,(4)
[2]高勇.我國古代史官和史官文化淺論[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3]趙汀陽.歷史、山水及漁樵[J].哲學研究,2018,(1)
[4]葛劍雄.中國古代為什么有重視歷史的傳統[J].探索與爭鳴,2008,(09)
作者簡介:
白泊涵,(1994.12-),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煙臺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