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麗敏
潰瘍性結腸炎在臨床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難治性消化道疾病,疾病容易反復,臨床痊愈存在一定難度。潰瘍性結腸炎發病原因主要為飲食不節、外感時邪、脾胃素虛[1]。疾病雖然發生于大腸,但肝、腎、脾、肺等往往也會受累。臨床中對潰瘍性結腸炎進行治療的方法較多,但因疾病容易復發,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受到一定影響[2]。近些年來,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明顯上升,由于患者及家屬對于疾病認知較少,使得患者在治療后無法得到延續性護理,從而使疾病容易復發,導致患者長時間因疾病而受到折磨[3]。延續性護理是傳統護理的有效延續方法,可使患者在出院后繼續得到護理干預,針對疾病得到針對性的預防。中醫護理可使患者得到辨證護理干預,與延續性護理相結合,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選取84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探討延續性中醫護理的應用效果。如下所示。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84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按就診先后分為觀察組(42例)與對照組(42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22~59歲,平均年齡(40.69±2.59)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6年,平均(2.51±0.61)年。對照組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22~58歲,平均年齡(40.71±2.56)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6年,平均(2.50±0.63)年。2組基礎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按照患者臨床表現癥狀、腸鏡檢查診斷患者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包括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惡性腫瘤、腦出血、血液系統疾病等;②精神障礙,無法配合完成治療;③妊娠或哺乳期女性[4]。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包括指導患者出院后配合用藥、按時復查、合理飲食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延續性中醫護理,包括:①詳細講解居家護理的注意事項,在出院當天,根據患者情況做好出院準備,指導患者及家屬學會照顧自己的技能,強調及時復查的重要性。②發放潰瘍性結腸炎健康教育手冊,內容包括個性化用藥指導、飲食、運動指導等,通過文字與圖譜結合的方式進行內容宣教,指導患者及時閱讀、學習。通過面對面方法講解潰瘍性結腸炎發病原因、癥狀表現、自我照護知識、用藥方法、復發識別等。③飲食護理: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不可食用生冷、辛辣、高纖維素等食物。在疾病活動期可食用溫涼流質食物;在恢復期可食用性溫的半流質食物。若患者有不耐受情況時,盡可能不予以牛奶、花生、雞蛋等。氣滯濕阻型患者可食用薏米健脾,不可食用南瓜、花生、山芋等;脾腎陽虛時合理增加一些佐料,例如桂皮、高良姜等;濕熱蘊腸型應按照醫囑多次少食中藥湯劑。④情志調適:根據患者情緒變化使用中醫情志調適。采用情志相勝法,提高患者認知,肝郁脾虛型時,可鼓勵患者說出感受,引導患者疏泄情緒;采用移情法,鼓勵患者與人聊天,或通過個人喜好,如看影片、種花等方式進行情志轉移;采用放松療法,一對一指導患者放松。按照放松口令,指導患者仰臥,通過腹式呼吸降低呼吸節律,放空意識,由頭面部到足部進行肌肉放松,每天自我訓練1~2次,30 min左右。⑤定時電話隨訪,督促患者及其家屬遵醫囑服用藥物,了解患者飲食、運動等情況,并對患者疑問進行解答。若患者護理效果不佳,需及時了解原因,并進行針對性指導。⑥家庭訪視,指導家屬協助患者進行中藥灌腸。對患者及家屬講解中藥灌腸方法,使之了解灌腸器具、灌腸液配制方法,使用劑量及溫度等,演示灌腸流程,且“手把手”指導患者正確灌腸。⑦建立微信朋友圈,定期推送潰瘍性結腸炎相關知識,??漆t生與護士線上答疑解惑,為病友提供交流平臺。微信圈每周定時推送與日常護理相關的內容,包括護理經驗分享、病理分析、心理干預等。每周規定一個時間段,護理人員持續在線,接受患者咨詢。
1.4 觀察指標觀察2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程度,采用潰瘍性結腸炎疾病知識掌握程度調查表進行評估,總分100分。觀察2組生活質量,采用炎癥性腸病患者生活質量問卷(IBDQ)進行評估,包括腸道癥狀(10個條目)、全身癥狀(5個條目)、情感功能(12個條目)、社會功能(5個條目),每個條目1~7分,總分32~224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佳[5]。
1.5 統計學方法數據均通過SPSS 21.0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若P<0.05,說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程度比較觀察組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程度為(92.95±2.15)分,對照組為(86.81±2.26)分,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757,P=0.000)。
2.2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2組患者護理前腸道癥狀、全身癥狀、情感能力、社會能力評分及總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通過護理,2組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上升,且觀察組評估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復發情況比較患者出院3個月后,觀察組復發1例,復發率為2.38%;對照組復發6例,復發率為14.29%。觀察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96,P=0.048)。
潰瘍性結腸炎在臨床中較為常見,臨床癥狀表現主要為黏液膿血便,合并發生腹痛腹瀉,患者往往多次排泄,而且較為稀薄。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結合合理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疾病治療,對于臨床康復具有重要作用。中醫是我國傳統醫學,在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延續性中醫護理可使患者更為快速地恢復,使疾病得到根治,有效預防復發[6]。
中醫學認為,結腸炎屬于“泄瀉、滯下、臟毒”等范疇,因疾病病程長,極易反復,所以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需要辨證施治。疾病主要發生因素為外邪入侵、飲食不節、勞累內傷等,中醫學認為對于疾病應“三分治療,七分調理”。延續性中醫護理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同病異護、異病同護,與中醫四診相結合,可使患者得到針對性護理干預。中醫學認為,人體本身為有機整體,各個臟器功能能夠互相協調、協作及相互影響[7]。中醫護理需因人、因時、因地進行針對性干預。延續性護理可使患者在出院后得到持續醫療保健,對于疾病轉歸具有明顯促進作用。延續性護理與中醫護理相結合,可辨證施護,使患者得到連續護理,操作簡單、見效快,對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明顯促進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出院3個月后,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由此可知,與常規護理比較,觀察組延續性中醫護理更具有優勢,可明顯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生活質量,可預防疾病復發。延續性中醫護理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建立微信朋友圈,可使患者有“無限時”學習平臺,而且通過定期推送疾病知識、中醫養生保健措施等,可使患者能夠自由選擇時間進行學習了解,自主性高,目的性強,對于健康教育連續性具有明顯促進作用,可使患者得到系統知識學習。為患者發放健康宣傳手冊,內容通過文字與解釋性圖譜進行講解,可通過思維導圖使患者進行自我辨證,明顯提高患者認知,并使之對于自身情況更為了解,使得患者能夠加強自我護理。在進行中醫護理時,更多地采用非藥物性方法,伴隨人們對健康養生的認知,中醫保健技術應用越來越多,而且中醫操作更為簡單易學,可通過“手把手”方式教會患者灌腸,使之正確操作,對于疾病康復具有明顯促進作用,而且能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因潰瘍性結腸炎遷延難愈,往往出現較多并發癥,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受到不良影響。通過延續性中醫護理,可使患者腸道癥狀、全身癥狀、社會功能、情感功能評分得到明顯改善。疾病臨床癥狀對于患者生活質量產生明顯影響,加強中醫護理,通過中醫整體觀對患者實施中醫辨證施護,加強溝通交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合理護理方案,提高患者對于治療及護理干預的認知,可使患者依從性明顯提高,更積極地配合治療,可有效緩解疾病癥狀,消除其不適。飲食健康對于患者機體健康具有重要影響,應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易于消化吸收、清淡之物可使患者營養攝取更為良好,發病緊急時期應注意食用無渣食物,一般為半流食,不可食用辛辣、生食、偏冷、偏硬等食物,預防腸道受到刺激。情感刺激是潰瘍性結腸炎的一種重要發病原因,患者脾、胃、腎均呈現虛弱狀,造成肝氣郁結、脾臟失調,與患者發病原因相結合,在實施飲食護理的同時,護理人員應加強情志護理。情感變化對于疾病治療具有重要影響,在治療疾病前,需要充分了解患者情緒變化,使得患者能夠對疾病進行正確認知,了解良好心態對于疾病康復的重要作用。若患者出現不良情緒,應進行及時情志調節,使患者不良情緒得到釋放,保持平穩心態配合治療。加強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可提高患者對治療的重視程度,使之能夠按照醫生要求進行自我管理,減少醫療費用,通過疾病知識做出正確決策,對于機體康復具有明顯促進作用,可提高生活質量。
總之,延續性中醫護理應用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具有明顯效果,可使患者對疾病知識充分了解,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干預,有效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使之保持平穩心態進行配合,消除負面情緒對于疾病的不良影響,可促進機體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效預防疾病復發,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