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覺珵 趙瑜莎
隨著香港國安法于6月30日生效實施,特區政府首次被明確要求在香港開展國家安全教育,其中香港教育局將承擔相當一部分職責。對于未來如何在校園中開展國安教育,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2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視頻專訪時表示,國家安全教育的根本是國家認同,學生只有了解“一國兩制”中“一國”的意義,才能夠認識到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所在。
本月3日,教育局已向全港學校包括中小學、幼兒園和特殊學校發出通告,介紹了香港國安法的重點內容。楊潤雄透露,教育局目前正從學校管理和教學內容兩方面著手,聽取相關部門、課程專家和學校的意見;在教學內容上,正考慮如何將與國家安全有關的知識整合到學校課程的各個科目中,同憲法、香港《基本法》、國歌法等構成完整的“一國”概念教給學生,這些都是“國民教育的重要部分”。不過,由于特區政府2012年擱置了將國民教育單獨成科的計劃,香港學校中的國情、國民教育一直分散在多個學科中。但楊潤雄強調,國民教育依然在推進之中。他告訴《環球時報》,通過中國歷史、社會等科目以及香港和內地學校之間的交流,香港的國民教育是比較完整的。“香港約有1000所中小學,而同內地的姐妹學校關系已有1900多對,平均每所香港學校在內地約有兩所姐妹學校,這讓我們的學生和內地的學生有比較緊密的溝通交流”,楊潤雄提到,通過教學和交流,可以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了解國家,了解內地居民的生活。
此外,楊潤雄還專門針對中國歷史科的現狀補充稱,教育局已經利用過去兩年時間重新訂立了中國歷史課程,將把更多關注點放在新中國成立后的近代歷史上,這一新課程將在今年9月新學年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啟用。
在香港教育當下遇到的問題和挑戰中,通識教育是受到最多質疑與批評的。“修例風波”期間,不少香港教育界人士都認為通識科過度政治化,對學生存在誤導甚至煽動。楊潤雄在采訪中告訴《環球時報》,設立通識科的初衷是為融合不同科目,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多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但這么多年下來,通識科的推行可能跟我們當初想象的有些不同”。針對其是否會進行改革問題,他表示教育局目前還沒有既定方案,但已經有專家組在對通識科的未來發展進行研究,預計9月之后會提交相關報告。
通識科或許只是香港教育受政治影響的一個縮影。在本月11日舉辦的香港教育高峰論壇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致辭中表示,香港年輕一代出現的問題可能主要不是香港教育的問題,而是教育被“政治化”的問題。楊潤雄也在采訪中提到,香港社會在過去一年非常政治化,政治活動也被帶到校園中,推動學生參與“人鏈”“罷課”,唱一些不合適的政治歌曲。而從學校管理者的角度看,他們也缺少處理外來政治影響和政治活動的經驗。
去年6月到今年5月29日,涉及“修例風波”而被捕的中學生超過1600人,另有8人是小學生。“我們看到一些政治人物利用學生,而年輕人又往往容易受到影響,做出一些過激行為,但我認為這是可以改變的”,楊潤雄說,教育局已要求學校為每一個被拘捕學生制訂專門輔導計劃,希望在未來一兩年中可以改變這些學生的錯誤觀念,“他們過去兩三年受到的影響,或許我們要花幾倍時間令他們轉變過來,但我對此并不悲觀,只要社會各界能夠共同努力”。
楊潤雄認為,應對教育政治化問題,一方面要處理好社會的政治化問題,香港國安法給了香港一個平靜下來的機會以處理現有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教育局正要求學校建立處理學校內政治活動的機制。過去幾個月,教育局向學校發布了多項指引,明確哪些活動不可以在學校內發生,也要求校方和學生、教師、家長做好溝通。▲
環球時報20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