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麗紅
沿河茶的前世今生
地處烏江下游的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戰國時屬黔中郡,是現今貴州境內最早被稱為“黔”的地方。到了唐代,沿河成為思州治所。茶圣陸羽在《茶經·卷下·八之出》中,特別提到茶樹“黔中生思州……”。這是關于沿河茶最有名的歷史記載。
在陸羽之前,成書于東晉的《華陽國志》,將沿河茶有據可考的種植年代,上推到了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巴國時期?!度A陽國志·巴志》記載:“武王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南極黔涪(含今烏江流域下游的重慶涪陵,貴州沿河等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鬼、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進貢之。其果實之珍者……園有芳蒻、香茗?!边@段話說明,周代初年,茶是巴國敬獻朝廷的貢品,而且人工種植的茶葉品質較野生茶葉為優。由此可以推斷,曾屬于巴國的沿河,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品質良好的人工培植茶園。
又查成書于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記》,也有“有夷州、播州、思州,以茶為土貢”的明確記載,與《華陽國志》《茶經》一起,一脈相承地佐證了沿河茶生產種植年代的久遠與品質的優良。
而最能形象說明沿河茶悠久歷史的,當屬北宋學者黃庭堅。他晚年時曾貶謫黔州(治所在今彭水縣城,與彭水一衣帶水的沿河同為其轄地),在《答從圣使君》一文中說:“此邦茶乃可飲。但去城或數日,土人不善制度,焙多帶煙耳,不然亦殊佳。今往黔州,都濡月兔兩餅,施州入香六餅,試將焙碾嘗。都濡在劉氏時貢炮也,味殊厚?!庇钟杏浭霎數夭杷椎脑~作《阮郎歸》:“黔中桃李可尋芳,摘茶人自忙。月團犀胯斗園方,研膏入焙香。青箬裹,絳紗囊。品高聞外江,酒闌傳碗舞紅裳,都濡春味長?!秉S庭堅以文學的形式,為沿河茶的古風時韻,再添了一段色香味俱全的佳話。
與上述歷史文獻遙相印證的是——2006年,貴州省茶科所專家在沿河塘壩鎮發現了人工連片栽培的古茶樹群,其中最長樹齡已逾千年。換句話說,在黃庭堅歌詠黔州摘茶人之前,這片茶園就已經存在若干年了。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歷史際遇!
之后,沿河啟動了古茶樹資源摸底調查。查證全縣共有5萬余株樹齡百年以上的古茶樹,其中樹齡千年以上的有1200余株。這些人工栽培比例高達90%以上的古茶樹遍布沿河全境,又以塘壩、后坪等鄉鎮最為集中,僅塘壩一鎮,就先后發現了9處古茶園。這樣早的種植年代,這樣大規模的人工古茶園,不單在貴州,在全國都十分罕見。
為此,縣有關部門專門發放了八千多本《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古茶樹保護條例》,廣泛深入地有效保護了古茶樹資源。而為了進一步提高古茶樹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沿河不僅認真開展地方古茶樹標準制定工作,還在古茶樹適制性研究開發方面下了大量功夫,研制出了“古樹綠茶”“古樹紅茶”“古樹黃茶”“古樹烏龍茶”“古樹白茶”等系列產品,讓藏在深山千百年的古茶樹煥發了第二春。也為貴州古茶樹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發揮了積極的支撐助推作用。
千年前,古茶樹澤被一方;千年后,古茶樹再放異彩。而今,古茶樹被命名為沿河的“縣樹”。沿河也被有關單位授予了“貴州十大古茶樹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古茶樹之鄉”等特色稱號。
千年古茶與老茶媽
2019年4月,由沿河千年古茶有限公司選送的馬家莊綠茶和紅茶,喜獲第四屆亞太名茶大賽金獎與銀獎。
這已經不是來自沿河的千年古茶,第一次榮獲世界級聲譽了。早在2014年9月,由沿河千年古茶有限公司選送的“塘壩千年古茶”就榮獲過第十屆國際名茶評比金獎;2018年8月,該公司選送的“塘壩千年古茶”再次榮獲第十二屆國際名茶評比金獎。而沿河千年古茶在國內、省內所榮獲的獎項與榮譽,更是不勝枚舉。沿河千年古茶,已然成為了貴州乃至全國茶界的一張閃亮名片。
沿河千年古茶,沉寂千年之后重放異彩,與一位傳奇女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位在茶海里迎風搏浪的女士,就是人稱“老茶媽”的沿河千年古茶有限公司董事長肖仕梅。
2007年,是沿河千年古茶從“養在深閨人不識”到“一舉成名天下知”的重要分水嶺。在此之前,房前屋后比比皆是的古茶樹,并未讓當地人意識到,他們所擁有的,竟然是飽有歷史含金量的稀世嘉茗。為了騰出地來種糧食,好多古茶樹連根兜底地進了灶膛。在大家眼里,這些木質堅硬,燃燒持久的“燒火棍”,最大的好處,就是觸手可得,砍了還生。
鄉民們對這世所罕見的古茶樹資源聽之任之的漠然態度,讓了解古茶樹價值的肖仕梅扼腕嘆息,備感痛心。她決定在塘壩鎮楠木村創建沿河千年古茶有限公司,保護性地利用好古茶樹資源,引領農戶在家門口創業生財,脫貧致富。
初踏茶界,肖仕梅憑的是土家女子的聰慧堅韌與一腔熱情。那時的她,已過不惑之年,且對茶葉的生產銷售知之甚少,一切都得從零開始。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認準了道路,她一咬牙,就出發了。
這一路走來,深一腳,淺一腳,個中滋味,唯有肖仕梅自知。踏破鐵鞋,她廣拜國內名茶專家為師,趕赴多地茶園茶廠考察;費盡口舌,她在古茶樹農戶的質疑與期盼中,千方百計穩定軍心;八方求助,她為古茶樹生產基地建設所遇到的困擾奔走呼喊;獨步孤標,她為挽古茶樹于瀕危用古茶樹于當代而上下求索。她曾兩次參加中國品牌演講賽,為沿河千年古茶重出江湖宣傳造勢;《中國日報》也先后兩次以中英文向全世界報道了沿河發現千年古茶,以及她帶領茶農勤勞致富的創業故事。
有志者,事竟成!肖仕梅“破釜沉舟”,終于贏來了“百二秦關”。十三年的堅守,她建立了基地,開拓了市場,創新了品牌。她一手創建的沿河千年古茶有限公司“公司+專業合作社+茶農+市場”的運行模式,不僅使當地的古茶樹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開發利用,也使古樹茶農戶脫貧致富奔小康得到了持續可靠的保障。而肖仕梅對從植保到采摘、加工、包裝、商標、儲運等方面的精細化科學管理,與銷售平臺從實體店到網絡的產品流通渠道的橫寬縱遠,更使得沿河千年古茶在行業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享譽海內外的茶葉名品。
受古茶樹生長特性的制約,古樹茶不能完全實現機器量產。為了讓古茶樹的經濟價值最大限度得到利用,肖仕梅受沿河土家人手搓麻繩的生活習慣的啟發,歷時三年,采摘古樹茶葉片,以不同的方法進行手工揉搓發酵,每個環節都一絲不茍,經過無數次的反復試制,終于成功自創了一款手工古樹紅茶。而今,公司將這款茶命名為“古茶媽”,并申請注冊了商標。
2020年4月3日,沿河千年古茶開始了新一季的開采,“古茶媽”手工古樹紅茶也迎來了新一季的制作。肖仕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過“古茶媽”,深入了解沿河千年古茶,并和她一樣真心喜愛包括沿河茶在內的所有貴州茶。
思州新綠
2020年3月27日,飽含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的“白茶一號”扶貧茶,在沿河中寨鎮首次開采。
時間前推兩年。2018年的4月份,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20名農民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種植白茶致富的情況,提出捐贈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出重要指示。同年10月,360萬株“白茶一號”扶貧茶苗運抵沿河中寨鎮。在黃杜村派來的技術專家們的悉心指導下,中寨鎮茶農精心呵護的360萬株“感恩茶”在沿河的土地上扎下深根,蓬勃生長,并于今年實現了首次開采。沿河抓搶發展機遇,正奮力將中寨鎮規劃打造成先富帶后富樣本展示基地、東西部扶貧協作樣板基地、脫貧攻堅示范基地、感恩奮進教育基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引領基地。
中寨鎮“白茶一號”基地的初見成效,是近年來沿河以千年古茶為龍頭,帶動全縣生態茶產業穩步向前發展的一個縮影。2019年,沿河全縣共有茶園總面積達18萬畝,其中投產茶園面積達15萬畝,涉及全縣181個貧困村,全年茶葉產值突破億元,帶動季節性用工10萬余人,帶動貧困戶12454戶、貧困人口42562人實現脫貧,并取得了貧困人口增加經濟收入2654元的好成績。
同時,縣內大宗茶葉的生產加工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茶葉品種也日漸繁富,“紅黃白綠青黑”,應有盡有,“千年古茶”“畫廊雀舌”“懿興雀舌”“蓋懿白茶”“富硒茶”等品牌茶,先后在全國各類品茶、斗茶會上過關斬將,喜獲大獎。由沿河農技師何軍先生研制的“蘭香大翠”,作為沿河綠茶中的新秀,以撲鼻的蘭香,甘醇的口感與優美的形態,贏得了省內外消費者的青睞。
除了注重植保與品質,沿河還積極加強茶葉品牌宣傳和市場拓展工作。沿河茶是新時期最早進京開疆拓土的黔茶之一。自2013年起,沿河茶就在京城大顯身手,在馬連道建設品牌展銷店,并連續參加了六屆玉淵潭櫻花節文化活動和四屆香山紅葉節文化活動。
在繼續鞏固沿河茶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貴陽等茶葉市場份額的基礎上,沿河還積極強化新市場的拓展,并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與對口幫扶城市江蘇省張家港市深挖沿河茶的生態優勢與文化優勢,共同創立了“洲州茶”品牌,并以“扶貧茶”的方式,將這深藏在沿河大山中的珍寶,源源不斷地銷往外地。
以生態茶產業為依托,以烏江風景與土家風情為滋養,沿河正按照“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茶旅、農旅一體化發展思路,合理開發利用古茶園,積極興建新茶園,走上了以茶促旅、以旅興茶和集群發展茶葉產業的城鄉統籌發展格局的康莊大道。生態茶產業已經成為了沿河助推脫貧攻堅的骨干產業,這個古老的茶葉產地,正在茶農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快車道上煥發新顏。
驀然回首,就是千年。而今,千年而立的沿河茶,將砥礪奮進,再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