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姣

2020 年是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 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2019 年中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16021元,比上年增加 6.2%,提前一年實現了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農民收入翻番目標。然而,突發新冠肺炎疫情給農民增收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帶來了“因疫致貧”“因疫返貧”問題。如何應對突發疫情對農民增收帶來的不利影響,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賴明勇提出,應該從提升經營性收入、增加務工性收入、盤活財產性收入等三方面著手,提升農民收入水平,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通過深入調研,賴明勇發現,當前農民增收存在三大制約,即經營性收入生產率低,務工性收入遭遇疫情風險和財產性收入占比過低。“戶均農業經營規模小,勞動生產率、 土地產出率、資源配置效率都不高,農業生產成本高效益低,農民務農積極性不高。基礎性農業技術應用距發達國家尚有明顯差距。如水稻、 小麥、玉米、大豆單產只有世界先進水平的63%、65%、54%和52%。部分農產品產銷失衡現象客觀存在,特色農產品滯銷情況時有發生。”賴明勇說。
務工性收入方面,賴明勇認為,受今年疫情影響,短期來看,農民務工大部分集中在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尤其是疫情對農民工集中務工的餐飲、旅游等行業沖擊巨大,農民工資性收入將受到較大的影響。更值得關注的是,由于疫情在全球蔓延,外貿需求減少,很多農民工返崗到崗并不等于正常復產,實際處于失業半失業狀態。長期來看,疫情推動了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加速了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使用,從事簡單重復勞動的失業風險將進一步加大。
財產性收入方面,大部分農民家庭儲蓄不多、信息渠道不暢,難以走上通過金融投資實現良性增收的循環。而當前農村耕地、林地、宅基地等生產生活資本的抵押、流轉,由于標的分散、評估困難、風險保障機制缺失等問題,金融機構積極性不高,涉農企業融資困難,進而導致了農民增收困難。
為此,賴明勇提出三條針對性建議:
首先要夯實基礎提升經營性收入。全面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還要全力開展春耕備耕,督促涉農領域生產經營企業的稅費減免及疫情損失補貼政策落實到位,做好農資物品供應,確保農業穩定。同時,要持續加大農業、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投入,支持“互聯網+”三農,大力發展鄉村地區電商、冷鏈物流等,為農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礎。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以需求為導向建立農業協同創新機制,同時注重提升基層農技人員待遇,提升農業生產科技水平。
在鼓勵錯位發展優質農產品的同時,建立相應的農產品應急調控和調運機制,滿足市場供給,規避市場波動。利用城市“宅經濟”興起、網絡平臺助力銷售農產品等契機,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進一步提升城市對農產品的直供需求。及時把握疫情過后中藥市場增加、糧食豬肉補庫存的機會,提升農民種養業收入水平。
其次,精準幫扶增加務工性收入。在貫徹落實國家復工復產各項政策,幫扶受疫情影響企業的同時,探索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優化配置企業招工的崗位需求與農民工的就業需求,引導快速就業、穩定就業。注重發揮中小微企業的作用,及時承接因疫情影響而停工停產企業的勞動力,特別是對停產企業的熟練勞動工人,要及時提供轉崗培訓,幫助他們順利就業。加大創新創業政策扶持力度,有條件的地區積極增加公益性崗位設置,拓寬貧困農民靈活就業渠道。
再次,應深化改革盤活財產性收入。鼓勵工商資本下鄉經營,探索改革農村耕地、林地、宅基地等生產生活資本的抵押、流轉途徑,降低流轉的交易成本和融資成本,形成城鎮與農村資本的“雙向流動”,真正實現土地流轉規模化、多樣化,提升土地產值,為貧困戶分紅、務工提供更多便利。對農民的金融信貸支持方面予以更多的精細幫扶,提升低收入群體的信貸資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