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運磊

2018年9月21日,NASA公布了一張衛星照片,這個衛星可以收集太空中漂浮的垃圾碎片,并將其燒毀在地球大氣層里
自2019年5月首批60顆“星鏈”衛星發射入軌以來,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星鏈計劃”已進入穩步實施階段。
今年6月24日,該公司原計劃將第10批“星鏈”衛星送入地球軌道,與前9批衛星一道,組成近600顆衛星構成的“太空互聯網”,但發射工作因故兩度推遲。
2015年1月,SpaceX公司首席執行官馬斯克提出“星鏈計劃”,擬于2019-2024年發射約1.2萬顆衛星至近地軌道,構建一個巨型三層衛星網絡。
這3層分別位于距地面340千米、550千米和1150千米的軌道上,最終使所有衛星聯成一個巨大的“星座”,提供覆蓋全球的全天候、高速率、低成本衛星互聯網服務。
“星鏈計劃”的實施,有助于美國進一步搶占有限的低軌衛星空間頻譜資源。
如此龐大而富有野心的計劃,不由得讓人想起冷戰時期的“星球大戰計劃”。
1983年3月,羅納德·里根在白宮宣布,將啟動一項旨在“消除戰略核導彈威脅”的計劃。該計劃旨在壓制當時的冷戰對手蘇聯,被時任聯邦參議員愛德華·肯尼迪稱為“不計后果的‘星球大戰計劃”。這就是現實超級忽悠版“星球大戰”的由來。
現如今,美國總是擔心太空特權被奪取,或許真的很需要“星鏈計劃”這樣的“新星球大戰計劃”來助威。
民企SpaceX雖對該計劃的軍事目的三緘其口,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么高大上的計劃一出來,難免不被美國軍方打主意。
聯合作戰已成為美式戰法的標配。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等一系列海外軍事行動中,美軍正因靠著多種衛星形成的信息不對稱優勢,才牢牢把握了戰場主動權。現在“星鏈計劃”這么優秀,美軍會無動于衷、熟視無睹嗎?
事實上,“星鏈計劃”自一出生,就被植入了美國軍方基因—部分發射場建在美國范登堡空軍基地內;技術驗證試驗被列入衛星和空軍戰機的保密互聯項目;美國軍方提供巨資,支持將應用場景拓展到軍用領域。

NASA發布的高地球軌道的太空垃圾(大于10厘米)模擬圖,黑點非按比例繪制
這么說,還是有些“猶抱琵琶半遮面”。而中國軍事專家尹卓挑明了說,如果用星鏈衛星對導彈進行實時控制,就可以精確打擊目標。
2019年11月,美國國防部先進技術研究局宣布,將打造“莊家”系統,利用低軌道衛星對全球范圍進行監控。此時,首批60顆“星鏈”衛星發射入軌剛好半年。也就是說,“星鏈計劃”的低軌衛星,有可能成為“莊家”系統的重要搭載平臺。
1.2萬顆,巨型三層衛星網絡,分布于距地面的340~1150千米的軌道上,光想一下就令人熱血沸騰。
按照國際電信聯盟的規定,衛星軌道和頻譜資源主要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分配。“星鏈計劃”的實施,有助于美國進一步搶占有限的低軌衛星空間頻譜資源。
有關文件顯示,SpaceX公司還計劃增加3萬顆衛星,使“星鏈”衛星總量達到約4.2萬顆。
這么多衛星,總有報廢的吧?如何回收?回收成本大不大?如果不回收,地球人腦袋上天天漂浮著這么多報廢的金屬疙瘩,總不是個事兒吧!另外,由于“星鏈”在軌衛星眾多,已對太空科學觀測造成了一定影響。
按SpaceX披露的信息,一顆星鏈衛星的壽命約5年。實際上,已經發射的星鏈衛星中,已有6顆在入軌后失常了;此外還有3顆衛星正“勇敢而積極”地脫軌,“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就算美國人技術先進,可以確保自家的衛星長期在線、能量滿格,但能確保對手不搞反制的小動作嗎?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如果“星鏈計劃”是盾,就一定會有克制它的矛被造出來。
具體怎么辦?比如一些國家近年來大力發展動能反衛星武器,以贏得相對的戰略平衡。但如果以硬殺傷方式擊毀衛星,勢必產生大量碎片。這些幽靈在太空游蕩中,或將撞上更多衛星,從而引發不可逆的連鎖反應,形成覆蓋整個地球的碎片云,對人類其他航天飛行器進入太空構成威脅,最終造成太空生態失衡。
塑料已現身于馬里亞納海溝,珠峰、南北極已無數次被檢測甚至被肉眼發現了人類垃圾。現如今,太空也不能獨善其身了。
當然,反制手段再次出現。據共同社6月12日報道,日本衛星通信巨頭SKY Perfect JSAT公司稱,將研發使用激光清除漂浮在太空中的垃圾。這項研究,著眼于防止太空垃圾與運行中的衛星發生碰撞事故,力爭2026年開始提供服務。
但目前,太空垃圾逐年增加,已超過1億個—航天大國美國“功”莫大焉。
美國、中國等國家,近來大力開發群組衛星技術,試圖建立新的互聯網系統。

由運載火箭搭載的60顆“星鏈”衛星(視頻截圖)
從技術角度講,說大數據是人工智能的基礎并不夠,還要加上另一個要素:云計算。人工智能(AI)、大數據(Big Data)、云計算(Cloud),三者共同構成了一個“ABC時代”。它們既三足鼎立又三合一,代表新的產業趨勢和技術革命。可以說,“ABC時代”是繼PC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后的又一產業盛世。
“ABC時代”是繼PC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后的又一產業盛世。
中國的衛星互聯網建設,也方興未艾—除了已實施的虹云工程、鴻雁星座計劃,今年5月的“兩會”上,雷軍也提案建議加快發展衛星互聯網,降低民企進入的門檻;更早時候,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范疇,獲得國家層面的支持。
除了中美,英國、日本等航天大國也在加速發射衛星。2020年被稱為“衛星互聯網元年”實不為過。
衛星互聯網之所以異軍突起,很大原因在于,它是目前5G通信的“最佳參照物”。
理論上,5G的峰值下載速度達20Gbps,實際使用時下載速度為數百M級,網絡延遲低于10毫秒。2015年馬斯克宣布,星鏈目標是向全球任何地區的用戶提供至少1Gbps帶寬的互聯網服務。據國內權威人士測算,目前星鏈低軌衛星平均頻譜效率約為2.5bit/s/Hz(頻譜效率是指有用信息速率),也就是3G水平;而目前5G的平均頻譜效率在10bit/s/Hz以上,是星鏈的4倍。若星鏈要替代5G,實現與5G相當的通信容量,至少要提供相當于5G基站數量的衛星。
而按照中國的規劃,國內5G基站數量未來或將超過1000萬座。因此,聽上去讓人震撼的4.2萬顆衛星,其實無法匹敵5G的通信能力。
還有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星鏈開工后,大約每5年就要重新發射一批衛星去搞“新陳代謝”;而光纖的壽命上來就是20年左右,是頭上對手的4倍。
此外,誰來接收星鏈的“快遞”呢?基站。星鏈基站要接收來自太空的信號,在城市中可能要配備大功率天線。這樣一來,建設成本又上去了。
馬斯克設想,星鏈不搶5G的飯碗,而為那些5G基站覆蓋不到的偏遠地區提供通信服務,包括野外、海上等人口稀疏區。
這個定位,倒是蠻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