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小燕 吳芳英
摘 要:培育鄉村人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因素,“云和師傅”已成為麗水農民培訓師的典型培養模式。該文介紹了“云和師傅”的發展背景、培養路徑,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保障“云和師傅”鄉村人才培育有效性的對策建議,主要包括:加強“云和師傅”鄉村人才培育的長期規劃,構建多元化培育機制,加大激勵扶持力度,創新鄉村人才引進機制等。
關鍵詞:“云和師傅”;農民培訓師;培養模式;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3-0170-02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人才,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必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打造一支“懂經營、會管理、有文化”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完善鄉村人才培養體制,創新創業機制,充分發揮鄉村現有人才和資源,把更多城市人才和資源引向鄉村創新創業,從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云和師傅”已成為麗水政府、企業與高校共同參與的農民培訓師典型培養模式。浙江農林大學中國農民發展研究中心、浙江萬企動力教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云和縣人民政府三方合力打造的農民網創平臺——云和農民網絡學院正式開通之后,“云和師傅”群體率先開始在線接受培訓,授課內容包括農業產業、電子商務、旅游農家樂等已經本土化的200多門課程,受到全國各地農戶的好評。本文以“云和師傅”為例開展實證研究,為全國農民培訓師培養提供借鑒。
1 發展背景
農業現代化水平有限、農民老齡化、缺少農業產業帶頭人等現實問題,已成為制約云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讓更多的人愛上農業,具有一技之長,在農業行業開辟發展天地,是云和農業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云和師傅”應運而生,1999年,“食用菌”開辟先河,成為了“云和師傅”的起頭產業;2005年,“云和師傅”發展初顯成效,分布在種植業、養殖業、休閑農業、農村電商、農家樂(民宿)、輕加工業等;2008年,“云和師傅”經商標局批準,成為浙江省首個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人才培養品牌,也是浙江省第一個以人稱命名的商標。從2015年開始,“云和師傅”由勞務品牌向扶貧品牌轉變,對河南、陜西等50多個地區農業農村主導產業進行結對幫扶,通過理論傳授、基地示范、技術指導等方式,帶動100余萬中西部農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2017年,“云和師傅”鄉村人才培育入選國務院扶貧辦十大扶貧帶頭人培育典型案例,成為全國扶貧的成功樣板。目前,云和縣已擁有700余名正式云和師傅,后備云和師傅達到1000多名。
2 培養路徑
2.1 “三位一體”聯合培養 由縣政府牽頭,高校參與,企業負責經營并提供職業培訓。“云和師傅”結合農村農業發展需求,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與高等校院、職業校院合作開展不定期分層分類的培訓,培養其職業技能、提高其就業、創業創新能力,為農村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大背景下,現階段“云和師傅”培育面臨著轉型升級或再就業的局面。
2.2 學徒制培養 學徒制指師傅在講授、實踐操作、現場示范等方式下傳授職業素養和技能,學徒參與實際項目活動,操作訓練,逐步掌握師傅的技能。“云和師傅”培養模式中,師傅不僅掌握了一流的專業技術,而且已培養了至少5個學徒,具備一定規模的產業保障。“云和師傅”培養模式是傳統學徒制與現代學徒制相結合,一方面,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為鄉村振興提供保障。
2.3 頂層設計 發揮政府在鄉村人才培養工作中的統籌規劃作用,始終立足云和特色,整合各方資源,加強頂層設計,規劃“云和師傅”隊伍的發展路程和前景,不斷豐富創新資源、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持續“以競賽激發創新”“以文化傳承振興”“以制度保障創新”,提升“云和師傅”的創新、創造能力,構建目標多層次、功能多元化的教育培訓體系。
3 存在的問題
3.1 統籌規劃、協調機制不完善 “云和師傅”培養模式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對長期規劃、統籌協調存在不完善情況:一是各類型各層次人員不均衡、資源分配不合理,導致生產能手類云和師傅偏多,經營能人類、能工巧匠類云和師傅顯著偏少,隨著“兩山理論”不斷踐行和現代農業的發展,很多傳統的生產能手類云和師傅,正面臨著轉型升級或再就業,人員流失的問題。二是資金投入有限,“云和師傅”鄉村人才的培育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撥款,而其他渠道的資金來源特別有限,導致人員增長、更新緩慢,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稀缺。三是宣傳渠道不廣,云和師傅品牌知曉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3.2 激勵機制不顯效 “云和師傅”鄉村人才培育模式雖已經有了一套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但在實施過程中,激勵和約束機制離預期的效果仍存在一定的距離。在資金激勵方面,云和縣政府給予“云和師傅”鄉村人才的培育資金特別有限,不能較好地調動“云和師傅”鄉村人才的培育積極性。在技術激勵方面,“云和師傅”鄉村人才對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的創新,往往不能得到相應的獎勵,導致缺乏創新的原動力;在信息激勵方面,“云和師傅”一代新人換舊人,彼此間聯絡溝通、切磋較少,缺乏信息交流與專業技術共享。在人才激勵方面,由于“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層次上培育人才的獎勵機制不完善或沒有,從而影響了師傅帶徒弟的積極性、有效性。
3.3 培育機制不完善 由于培育對象的文化程度、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培育內容針對性不強,在培育路徑中,后備“云和師傅”鄉村人才的培育主要以集中授課培訓為主,人員多、培訓方式單一、不夠靈活,培育效果欠佳。授課內容不能很好地結合“云和師傅”鄉村人才的實際需求,授課老師不能和培育對象進行雙向的互動,有效的溝通,而是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培育授課內容更新不及時,真正吸收的不多。授課老師對“云和師傅”培訓內容的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課后也很少跟學員進行頻繁而深層次的交流,導致云和師傅的培育,缺乏長遠性和規劃性,尚未形成有效的系統性的培育機制。
3.4 團隊結構不平衡 “云和師傅”隊伍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低,初中文化占比高;從事于傳統的養殖業和種植業偏多,經營類、能工巧匠類的明顯偏少;老齡化現象逐步突現,50歲占比達到70%,30歲以下不足5%。掌握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的現代職業農民團隊還有待完善。
4 對策建議
4.1 加強長期規劃 發揮政府在鄉村人才培養工作中的統籌規劃作用,始終立足云和特色,整合各方資源,規劃“云和師傅”隊伍的發展路程和前景。一是加強云和縣特色產業人才的發展,加快對新型產業如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特色經營等產業人才的開發和培養。二是引入智慧農業技術,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化農業過渡,培育新時代會技術、管理和經營的復合型人才。三是積極利用“互聯網+”新業態、新平臺,加快延長產業鏈,形成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品牌化發展,使“云和師傅”鄉村人才培育突破現有瓶頸。四是發揮云和師傅示范引領的價值,大力培養一批愛農、懂農、務農年輕“云和師傅”接班人,以“傳幫帶”模式,對專業理論知識、技術操作進行傳授,引領新一代“云和師傅”更好更快地成長成才,構建“云和師傅”鄉村人才培育呈現“金字塔”結構。
4.2 構建多元化培育機制 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要求,力求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一是在繼續做好依托科研院所、中高職院校等人力資源優勢的同時,派專業骨干教師定點對接和幫扶云和師傅的生產技術、管理和銷售及創業創新,積極推廣農業產業化新技術、新方法,形成產學研培育合作。二是對于電話回訪、現場技術指導、座談交流、集中培訓、參觀學習等后續跟蹤培育,列支專項培育經費,使云和師傅保持從事農業生產的熱情和提升終身學習的能力。三是通過脫產進修、在職培訓等方式參加學歷教育,提升隊伍中的非專業和低學歷人員的學歷。四是強化云和師傅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訓,因材施教,通過集中辦班、異地培訓、網絡培訓等多元化培訓方式,建立分級分類培訓機制。五是依托農業農村局在農民創業培訓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項目中,進一步增加電子商務方面的內容,培訓一批電商經營人才。
4.3 加大激勵扶持力度 因勢利導,科學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創新型、實用型的鄉村人才在住房、稅費、貨款、金融、醫療、產業用地等方面給予一定程度的優惠政策,并將專業技能、理論知識、產業規模等要素納入“云和師傅”鄉村人才評價體系之中,不斷完善獎勵機制,提高收入水平。
4.4 創新鄉村人才引進機制 依據云和產業發展需求,明確人才引進政策,重點在文化宣傳、農業經營管理、環境治理等方面加大對專業人才的投資吸引力。鼓勵鄉村發展的大學生、進城務工人員、退伍軍人等人才回鄉就業、創業、培育新一代“云和師傅”。暢通人才流動機制,鼓勵優秀企業家、科技達人、專家學者等到鄉村投資興業、授課講學;暢通鄉村基層人才向上流動渠道,對于那些鄉村振興事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要給予重用或提拔,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云和師傅”隊伍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周玲卉.江蘇省沛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6:23-25.
[2]周艷.“云和師傅”扶貧經[J].中國扶貧,2017(35):30-32.
[3]徐仙娥,朱奇彪.云和縣構建“三位一體幫培式”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J].浙江農業科學,2015(12):2083.
[4]云和縣農辦.云和縣“四下功夫”抓好云和師傅品牌提升工作[EB/OL].[2017-05-23].http://www.yunhe.gov.cn/dwdt/yhxw/bmxx/201705/t20170522_2127080.html
[5]唐任伍.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及策略[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3):26-3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