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萍
摘要:本文分別就黃瓜細菌性流膠病的發病癥狀、發病及難以防控的原因、防治措施進行了具體的介紹,希望能夠為該病的及時識別以及防治提供參考,使我國黃瓜種植產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黃瓜;細菌性流膠病;發生;防治
黃瓜細菌性流膠病又被稱為細菌性軟腐病,其病原為丁香假單胞菌,是越冬茬黃瓜在栽培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病害,該病不僅危害較為嚴重,同時傳染性極強,一旦發生會使黃瓜的產量和品質受到嚴重的影響。如果種植戶對黃瓜細菌性流膠病缺乏足夠的重視,常常因錯過最佳防治時期而造成嚴重的損失。因而對黃瓜細菌性流膠病的發生及防治措施進行深入研究意義重大。
1 發病癥狀
黃瓜細菌性流膠病主要發生于黃瓜的果實、莖稈及葉片。
1.1 果實
在發病初期,黃瓜果實表面正常,但是隨著病情的逐漸發展,其果實表面會流出顏色為白色至淺黃褐色的膿狀物,將果實切開以后可以發現其內部組織腐爛,顏色為褐色,或者呈現出開裂狀態。
1.2 莖稈
在發病初期,黃瓜莖稈部位呈現出水漬狀,出現流膠現象,如果濕度較大,甚至可以看到患病部位溢出大量顏色為白色至淺黃色的菌膿。
1.3 葉片
如果是葉片發病,其發病部位首先為葉片邊緣或者中部,在發病初期出現水漬狀不規則的病斑,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葉脈部位出現膠狀液體滲出,接著侵入葉柄,最終導致整個葉片發生腐爛;一些病斑從葉片內部開始發展,出現周圍有黃暈的黃色小點,接著逐漸向周圍擴展。
2 發病及難以防控的原因
2.1 種子帶菌
種子是黃瓜細菌性流膠病重要的初浸染源。種子內外的丁香假單胞菌在越冬以后會侵入到宿主細胞內,接著進入到胚乳或者胚根的外表皮,導致種子出現內部帶菌的情況。從病瓜中收集的種子或者采收病瓜時接觸污染的種子,常常導致種子表面帶菌。此外,病原菌還可以通過種子調運實現遠距離的傳播。
2.2 由內到外侵染
相關研究表明,丁香假單胞菌主要從莖稈的中部、果實內部及葉片開始浸染,一旦出現癥狀,其內部已經出現了腐爛,此時再進行防治為時已晚。
2.3 棚室環境適宜病原菌侵染
在連續陰雨天氣及光照不足的外界環境條件下,棚室為了達到保溫的目的,常常不進行放風或者放風時間較短,導致棚室濕度高,黃瓜葉片和莖部濕度也相對較高,且棚室內溫度相對穩定,始終處于22-30℃的相對穩定的溫度條件下,非常適宜于細菌的侵染,進而導致黃瓜流膠病的快速發展[1]。
2.4 侵染傳播條件
丁香假單胞菌常常從傷口侵入,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定植、打葉、剪須以及其他各種農事操作都容易導致黃瓜植株出現傷口,進而給病原菌提供一個良好侵染傳播途徑,導致病害整體發展速度加快。
3 黃瓜細菌性流膠病的防治措施
3.1 種子處理
種子是黃瓜細菌性流膠病發生的初侵染源,因而在育苗之前做好種子的消毒處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黃瓜細菌性流膠病在苗期發生的概率。通常采用溫湯浸種法來對種子進行消毒,在育苗之前,采用溫度為55℃的溫水對黃瓜種子浸泡10-15min,在浸種過程中一方面要保證溫度的恒定,另一方面需要不斷進行攪拌;此外,也可以采用濃度為0.5%的次氯酸鈉溶液對種子進行浸泡,其浸泡時間一般為20min,將種子用清水沖洗干凈以后再進行播種,這樣可以有效的殺死種子表面所攜帶的各種病原菌。
3.2 藥劑防治
3.2.1 藥物預防
在定植的過程中,采用濃度為72%的硫酸銅鈣可濕性粉劑600倍液以及濃度為70%的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進行灌根,通常情況下每一植株需要灌入100g藥液,每7天灌入1次,連續灌入2次。
在定植后的7-10天,可以采用濃度為50%的氯溴異氰脲酸可濕性粉劑800倍液以及濃度為33.5%的喹啉銅懸浮劑750倍液進行噴霧,通常每10天噴施一次,連續噴施2-4次即可獲得良好的預防效果。
此外,在陰雪乍晴后,也可以通過在黃瓜澆水前后及時噴施葉枯唑、喹啉酮、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及菌毒清等各種藥劑進行預防。
3.2.2 藥物治療
在對黃瓜流膠病進行藥物治療過程中,一般不建議在陰天進行噴霧,通常采用藥劑涂抹、灌根以及噴粉的方式進行治療。
配方1:在黃瓜植株莖稈出現流膠現象之前,可以將20ml的杜邦萬興(噁酮·氟硅唑)以及30ml的四霉素(梧寧霉素、雙工嘧啶)兌入15kg水后進行全株噴霧,一般需要連用2-3次。
配方2:將25mL噁霉靈(綠亨一號、土菌消)、15g溴硝醇以及15g甲基硫菌靈兌入15kg水后進行全株噴霧,通常每3-5天噴施一次,連續2-3次即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配方3:將15g氯溴異氰脲酸、25g葉枯唑及10ml乙蒜素兌入15kg水后,同時進行全株噴霧以及藥液灌根。每3天施藥1次,連續施入2-3次。
配方4:將20g喹啉酮、20g濃度為3%的中生菌素及20ml濃度為2%的丙烷瞇水劑兌入15kg水后,選擇晴天進行全株噴霧,通常每3-5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3-4次即可對病害進行有效的抑制。
配方5:將10g嘧菌酯、25ml菌毒雙克、25ml嘧啶核苷類抗菌素及25ml辛菌胺醋酸鹽兌入15kg水后,進行全株噴霧,通常每3-5天噴施一次,連續噴施2-3次。
3.3 加強栽培管理
首先,降低棚內濕度是防治黃瓜流膠病的關鍵措施。在早晨將簾打開以后,如果棚內濕度較大,需要及時對其通風10-20min從而達到排濕的目的,接著將風口關閉并提溫,待棚內溫度達到35℃時進行放風排濕,溫度降低至30℃左右時關風,通過間斷放風的方式可以達到提溫及排濕的目的。與此同時,在連陰天、陰雪天不得進行澆水,建議采用微噴灌澆水方式,以防增加棚內濕度而導致棚內出現過大的晝夜溫差。
其次,在陰天或者霧霾天,如果不存在下雨或者下雪的情況,必須將簾子打開使黃瓜接受散射光;與此同時,在保證棚內達到黃瓜最低生長溫度的情況下做好其通風、排濕及換氣工作;此外,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棚室內安裝植物補光等,在白天做好補光工作,增加光照強度。
此外,要及早對黃瓜吊秧,要保證地膜具備適宜的留口大小,以防其通風透光受到影響。如果掐絲過早極容易導致黃瓜植株感染病害,因而應當盡量避免在露水較多、葉片濕度較大的清晨或者連陰寡照天氣整枝打杈。應當在露水干后再開展果實采摘等各種農事操作,從而促進傷口愈合,降低細菌性流膠病發生的概率[2]。如果大棚內已經發生了細菌性流膠病病害,應當暫停打底葉及掐絲,在控制住病情以后選擇晴天開展掐絲及打底葉工作,與此同時要做好傷口的打藥及藥劑涂抹工作,從而有效預防黃瓜細菌性流膠病。
另外,還需對健康的黃瓜植株做好其管理工作,做好棚內降濕提溫工作,及時收聽天氣預報,在寒流來臨前或者連陰天做好打藥預防工作;在整理植株的過程中,首先要對健康植株進行整理,接著將病株和病葉清除后帶出棚外進行深埋,以防健康植株接觸傳播病害,在整理植株傷口的過程中必須及時進行消毒抹藥,同時也需及時做好使用工具的消毒工作。
最后,黃瓜細菌性流膠病傳播速度極快,因而在實際種植過程中應當對黃瓜植株進行仔細觀察,盡可能做到早發現早預防,從而使病害在萌芽狀態得以消滅;另外,在對該病進行防治過程中不得僅僅依靠灌根處理,這是由于過于頻繁的灌根常常會導致棚內濕度的增加,使病害的傳播速度加快,一旦發現病株,必須及時進行打藥或者涂抹藥劑處理,在見效以后還需要繼續用藥從而達到鞏固療效的目的。
4 結語
綜上所述,黃瓜細菌性流膠病是一種傳染性及危害性較強的病害,一旦發生極容易給黃瓜的健康生長造成嚴重的威脅。因而,在黃瓜種植過程中,種植戶需要做好相關種子處理、藥劑防治及栽培管理工作,從而盡可能減少黃瓜流膠病可能造成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畢威.凌源市設施黃瓜細菌性流膠病的綜合防治[J].長江蔬菜,2017(3):56-57.
[2] 郭小平,李紅英.棚室黃瓜細菌性流膠病無公害綜合防治[J].西北園藝(蔬菜),2016(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