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明 楊江靜



橫跨煙臺、威海兩市地域,總面積15416.5公頃的昆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山東省唯一一個森林生態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是中國赤松原生地和天然分布中心,擁有全世界保存最完好的赤松林生態系統,是膠東半島城市群不可復制、不可替代的“生態綠肺”和“都市田園”昆崳山最寶貴的內在品質,在于喧囂之外的那份自然與寧靜,昆崳山人接力傳承保護下來的原生森林生態系統,則讓這里成為一方生態的樂土。
一座“生態博物館”
昆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煙臺市東部,與煙臺市牟平區、威海市文登區相鄰,依托昆崳山林場而建立。15416.5公頃的總面積中,84.2%由煙臺市管轄,15.8%由威海市管轄,核心區6486公頃,緩沖區4481公頃,實驗區4449.5公頃。昆崳山主峰泰礴頂,海拔923米,取“有泰山之勢而氣勢磅礴”之意,是膠東半島東部最高峰。
昆崳山屬長白山系嶗山山脈。黃、渤海的分界,使昆崳山與長白山主體長期分離,暖溫帶三面環海的地理特征發育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多樣的生物物種。雖然地處暖溫帶,但昆崳山卻有著多樣的氣候特征。在這里,中國東北的落葉松和湖北的杉木能夠同時存在,十分罕見。
在地球同緯度,昆崳山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是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態博物館和珍貴物種基因庫,擁有野生植物1265種、野生動物1164種,12種動植物因首次在昆崳山被發現而成為模式動植物。為防控有害生物,中國林科院在此建有“定位研究站”。
幾十年來,通過加強生態保護,昆崳山保護區的林木蓄積量增加了幾十萬立方米。近年來,昆崳山保護區科研人員不斷聯合國內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物種保育工作,先后開展啟動了苔蘚植物調查、維管植物調查、鳥類種群調查、紅外相機觀測野生動物,以及森林昆蟲調查等項目,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研究工作上成績卓著。更為重要的是,遠遠不同于城市城區零星點綴式的“園林綠化景觀”,昆崳山保護區浩瀚連綿的天然林生態系統有著完整的生態功能,晝夜不停地在輸出著優良生態產品,持續發揮克服緩解“城市病”的“生態醫院”作用。
2018年8月,昆崳山保護區舉辦植物資源調查暨《昆崳山苔蘚志》出版座談會。會上,來自中國工程院、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山東師范大學、魯東大學、山東大學威海校區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專家學者,集體為昆崳山的生態保護工作“點贊”。在重新啟動資源調查過程中發現,昆崳山新增加195種野生動植物,其中新記錄苔蘚植物192種,新記錄昆蟲3種。
山東大學的科研人員研究發現,昆崳山保護區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釋放氧氣、固化二氧化碳、分解二氧化硫、滯留大氣塵埃、科學研究七大生態服務功能上,每年創造直接生態價值超過10億元,而其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形成的潛在價值更是難以估量。何為“昆崳山模式”
為更好地保護利用昆崳山這片天然林場,2010年7月,昆崳山保護區工委、管委成立,并在國務院公布的保護區154平方公里范圍基礎。上,增設20平方公里保護帶,依托保護帶內的36個村、1.2萬人組建昆崳鎮,納入重點保護范圍,負責昆崳山保護區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統一領導、統一管理。
從生態保護、物種恢復、環境指標、群眾意識四個方面,昆崳山保護區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出保護、發展、共贏的“昆崳山模式”。昆崳山保護區工委副書記、管委主任于叢剛表示,全方位加強生態保護、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正在昆崳山落地生根,成為生動實踐。
昆崳山保護區工委、管委自成立以來,堅定保護一方生態安全的責任擔當,加大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控、取締人為破壞等工作的力度,持續實現了“零火災”“有蟲不成災”的目標,資源存量持續上升,生態系統平衡、生態功能完整,旗艦物種中國赤松在自然演替過程中達到了亞頂極狀態,所轄36個村多年不見的原生野生生物正在“回歸”。
以保護求發展之路使廣大群眾認識到,生態是生存之基、生活之要,只有生態好才會生活好。自2014年起,昆崳山保護區工委、管委發起全民總動員,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每年組織全體機關干部進村人戶與群眾一對一簽訂森林防火責任書并發放森林防火紀念品,同時開展防火關鍵期“身著迷彩服,臂戴紅袖章,手提垃圾袋”活動,邊巡邏值守邊開展環境衛生整治,這一做法得到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堅持惠民利民、讓人民滿意的方針不動搖,昆崳山保護區工委、管委全覆蓋實施了36個村“美麗山村”建設、特色生態農業扶持、“林家樂”鄉村旅游發展、高壽老人“高齡津貼”、環區免費公交服務、農田水利設施興建等一系列昆崳蝶變工程。
源于“昆崳山模式”的創新實施,昆崳山珍貴的物種資源一方面伴隨生態環境得到不斷優化,另一方面伴隨生態科研不斷深入,正在越來越多地被挖掘認知。在這里,膠東僅存的狗獾種群數量趨于穩定;珍貴野生中藥材靈芝、天麻等種群數量逐年擴大;消失多年的原生河蟹等濕地生物重現河道;野生梅花鹿在野外監測中被重新發現。
通過“昆崳山模式”的生動實踐,昆崳山保護區先后獲評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全國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先進集體、中國森林養生基地、中國森林氧吧等榮譽,并成功加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深山里的“綠色產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依托昆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優良的生態環境,保護區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一批特色農產品從深山里“走”出,成為助力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自2015年以來,昆崳山保護區工委、管委連續五年出臺《關于促進特色生態農業持續發展的實施意見》,每年安排專項資金300萬元,發展“名、優、新、奇、特”農產品,走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之路。
綠色、生態、安全、健康,是昆崳山特色農產品的四大“標簽”。這片天然、無污染的保護區,就是農作物生長最大的“保護傘”,深山里的土壤、空氣、陽光、雨露孕育出獨具特色的農產品。
昆崳正源食品有限公司、昆之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君沅茶場專業合作社是昆崳山保護區從事農產品經營的龍頭企業、合作社。這些企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不但解決了周邊村莊的土地撂荒問題,也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目前,昆崳山特色生態農業已培育出昆之陽蜂蜜、煙薯25地瓜、昆崳高山綠茶、精品五谷雜糧、獼猴桃、黑果花楸等特色農產品,富有昆崳山特點的生態農產品種類不斷豐富,品牌影響力明顯增強,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同時也帶動了農民收入的穩步提高。
通過持續輸血、不斷造血,近年來,昆崳山保護區的特色生態農業不斷發展壯大。為保障昆崳山保護區特色生態農產品的質量,確保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昆崳山保護區工委、管委于2016年底建成了占地300平方米的綜合檢測中心,2017-2019年完成了區內農產品及6大特色農產品農殘抽檢724批次,并對生態農業的276份土樣進行了測土配方施肥檢測,為當地特色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技術指導和安全保障。同時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和粘蟲板等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實現了病蟲害物理防治,減少了作物農藥殘留,有效提高了產品品質,豐富了農產品生態內涵。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上銷售已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藏”在昆崳山里的農產品也搭上了時代的“列車”。為提高第三方運營商、個人網店銷售昆崳山農特產品的積極性,昆崳山工委、管委制定出臺了扶持電商發展的相關政策,對第三方運營商、個人網店進行扶持獎勵,并引進了京東、蘇寧等國內知名電商平臺。通過網上銷售,昆崳山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得到進一步擴大。煙臺市正源食品有限公司網上銷售的煙薯25地瓜價格達到每斤6一8元,煙臺市金果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種植的金果零售價更是達到了10元/個,昆崳山的蘋果賣出了“貴族價”,實現了蘋果從論斤賣到論個賣的轉變。
與此同時,通過不斷完善產品包裝,增強“昆崳印記”昆崳山特色農產品品牌得到不斷提升,昆崳出品“飛”出深山,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由昆崳山保護區農業農村和經濟發展局提供)
編輯/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