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寒



提到農業,人們往往想到的是一望;無際的田野,綠油油的麥田或是金燦燦的油菜花,辛勞的農民在田間耕作。而有一種方式,讓靠山吃山的農民不僅收獲了綠水青山,還富了自己的口袋,這就是來自林中的多元經濟。
林苗圓了彩色夢
“自從土地流轉了之后,我就在園林干活,年齡大了出不去,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忙的時候,每天有200多人在園林干活,多數都是俺村里的老百姓。”泰安市寧陽縣八仙橋青川圍子村韓俊連說。
村民所在的園林正是燕園進口彩色苗木培育基地,先后引進美國紅楓、北美海棠、椴樹、鵝耳櫪、藍杉等80多個彩色苗木優良樹種,是江北最大的進口彩苗繁育基地。借助彩色苗木項目引進的東風,青川圍子村實現了土地全流轉,成為進口彩色苗木種植專業村。
而在8年前,村里沒有特色產業,農業生產結構單一,村民增收致富渠道狹窄。“聽說燕園農林科技有限公司有意在山東建立生產基地,需要流.轉2000多畝土地,村里的出路有了!”青川圍子村黨支部書記許興海說,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全村2263畝土地的全流轉。除了流轉土地和務工的收人,村集體還拿出40畝土地,燕園公司以技術和苗木管理人股合作建設彩色苗木精品園,村集體年增收10萬元。
從園林中嘗到甜頭的不止寧陽。4月16日,濱州市陽信縣勞店鎮的彩色苗木高端培育基地里,工人們在栽樹、澆水、施肥,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樹葉快變成紫色、紅色了,很好看的。”正在栽樹的村民李興民高興地說。
從去年冬天開始,陽信縣就在勞店鎮成片連方的鹽堿地上建設彩色苗木高端培育基地,部分資金來源于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所栽植苗木是彩葉樹木,有色彩鮮艷、栽培容易、觀賞期長等特點,具有優良的綠化彩化功能,以及極高的觀賞價值。
多年來,陽信縣持續深人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在鹽堿地打造彩色苗術林成為該縣“綠化國土造福百姓”的新亮點。“俺們也吃上‘生態飯了!”李興民說,“這片鹽堿地種莊稼收成不好。改良土地后種。上樹,現在多好啊!俺有了3份收入一土地流轉給錢,在這里打工管理樹術有工資,還有貧困戶分紅呢!”
“過不了多久,這里就是一派生機勃勃的鄉村美景。”勞店鎮副鎮長姚林興遠望著排列成行的苗木說,“鹽堿地變身彩色林,圓了百姓夢。生態扶貧生成生態紅利,它讓腳下大地綠起來,讓家鄉環境美起來,讓群眾生.活富起來,托起了老百姓滿滿的綠色幸福感。
林中結出“致富果”
“2018年我到華山萬畝榛子基地考察。車在嶺上穿行了半個多小時,漫山遍野一片蔥綠,樹上掛滿了小燈籠似的花苞,整座山生機盎然,讓人非常震撼。諸城榛子全產業鏈已具雛形,有知名院校的專家教授團隊做指導、有強大的營銷團隊和銷售網絡。麥收后我立即回老家流轉土地,年底就完成榛子種植500多畝……”去年12月,在諸城召開的山東省榛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大會,上,臨沂達豐榛緣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金鵬分享了他的“致富秘訣”。
近幾年,榛子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全國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左右。但產業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在苗木品種、產業結構、產業標準上暴露出一些問題。“山東省榛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成立,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牽頭聚合科研院所、高校的研發能力和技術團隊力量,來促使榛子產業的良性、健康和長久發展。”新當選山東省榛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會理事長的,是山東三羊榛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魏玉明。說起他和他的父親魏本欣,很多林農都豎起大拇指。
“回娘家的時候聽說諸城有個‘老魏,可了不得,種了滿山的榛子,石頭縫里都能長出樹來。那時候,俺尋思招遠那里那么多荒地,栽上榛子肯定長得更好。”招遠市淘金河千畝榛子林場場長王燕娟是從諸城嫁到招遠的。說起榛子,她特別感謝“老魏”“俺的林場是三四年的苗,現在一畝地少說也能結300多斤榛子,一斤20元,:畝地收入就是6000多元,效益很好。小榛子大產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真是對未來充滿期待。”
面對榛子這樣的新興致富產業,“扎堆”可能是農戶最愛干的事。有人說,十年前,全國都在種蘋果,十年后,全國都在種獼猴桃。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獼猴桃產地。據聚土網產地服務中心調研數據,在市場上為人熟知的“中國獼猴桃之鄉”全國有12個,其中就包括山東淄博。
在淄博市,獼猴桃并非舶來品。早在1982年,山東農業大學(時為山東農學院)教授郭善基就發現魯山上部雜草灌木叢中競然生長著不少軟棗獼猴桃,而且蔓長葉茂,果實累累。就在去年,源泉鎮農業特色產業辦公室主任翟慎紅在接過“山東省農產品知名品牌目錄區域公用品牌”金字招牌時,心中感慨萬千。“進人省級農產品知名品牌目錄,博山獼猴桃走上了一個更高的平臺。”
博山獼猴桃拿到這塊牌子算是實至名歸。因為淄川、臨淄很多種植戶已經開始大力開發獼猴桃種植,尤其是淄川峨莊一帶,那里的獼猴桃已經進入第三年收獲期。“每到獼猴桃采摘季,常有濟南等地的游客過來玩,他們上午去參觀、爬山,下午來我們J果園采摘獼猴桃,游客看到我們這里好山好水,都舍不得走,想在村里找個地方住下。”源泉鎮麻莊村村主任李鵬說。
企業念起“林下經”
臨近谷雨時節,隨著氣溫逐步回升,日照市春茶陸續開采。4月15日,地處日照市嵐山區巨峰鎮的甲子山產區,山下的趙家村依山種茶,千余畝茶園向陽生長,茶農采摘鮮葉,依托龍頭企業甲子山茶業公司完成交易。
趙家村地處日照與臨沂交界,在茶鄉巨峰鎮中的位置略顯偏遠。但近些年,通過建設幸福公路和改善村居村容,加上龍頭企業的帶動,趙家村的茶葉底色越來越亮。“趙家村擁有茶園1400余畝,是名副其實的茶葉專業村。”野山茶種植基地所在的趙家村村支部書記、日照市甲子山茶葉專業技術合作社理事長趙炳馮說,目前甲子山里的“林下野茶”已經通過國家森林食品認證,發展潛力巨大。
在2019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第四批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名單中,日照市嵐山區甲子山茶業技術專業合作社榜上有名,同時被認定為以經營主體為單位的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的,還有東營潤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最近一段時間,潤松農業負責人茍水民幾乎天天要到東八路附近的基地轉一圈,“這片林子占地2400畝,是我們下一步做林下經濟,發展‘林業+的重要片區之一。
不過,在2014年之前,潤松農業基本還是“靠樹”掙錢。“林業投入成本高、周期長,一開始光靠種樹、賣樹,收人確實不大行!”一個偶然的機會,茍水民得知了林下中草藥種植,便在自己的林地中試種了30余種中藥材,最后發現板藍根的種植效果最為理想。
茍水民的林下文章并沒有止步于種植中草藥。通過多方考察、咨詢,在林藥種植的基礎上,他開始嘗試林下養殖業。“2018年改造了4個養豬場,做生態豬養殖。”潤松農業在土壤改良的基礎。上,培育出優良豬種1600畝散養基地,第一批生豬出欄,茍水民到北京去推廣自己的產品,“除了檢測數據,啥也沒多說,試吃之后對方就把訂單發過來了。
不再僅靠樹掙錢,潤松農業開始靠林掙錢。“在前期試種的基礎上,今年又大規模上了赤松茸種植。”茍水民說,等到6月份最后一茬赤松茸收獲完成,培養基質還可以用來做肥料,“不僅養地,也讓整個林子循環起來了。
如今,山東越來越多的企業、農戶發展林菜、林草、林藥、林菌等林下種植業和林畜、林禽等林下養殖業,向林下“淘金”,不斷提高林地綜合效益,增加收入,并逐漸將此業培育成特色經濟。
編輯/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