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紋
高平出產的潞綢產品。
高平,山西省的縣級市,隸屬晉城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南邊緣, 是潞綢的重要產地之一。2014年,潞綢手工織造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養蠶的人都知道,高平的蠶寶寶特別肥。高平位于太行山西南部,雨量充沛,年均溫度10多攝氏度,土壤為碳酸鹽褐土,有非常繁茂的桑樹,為蠶提供了豐足的食物。
在高平,很多農戶以養蠶為生,比如我爺爺家。一到春夏,爺爺開始養蠶,起初的10天內蠶種只有針尖大小,免疫力特別差,易生病,得精心照料。我怕它死掉,不時去瞅一眼,用食指輕輕摸著它柔軟的身體,看它吃桑葉,才放心。等蠶長成蛹時,爺爺卻把它拿去制成蠶絲。幼時的我見蠶“被犧牲了”,哭了一整天,奶奶卻告訴我:“蠶的一生最多只有四五十天,但把它制成絲綢,就可以陪你一輩子啰!”
長大后,我了解到,高平的蠶承載了山西人的文化,比如潞綢。
隨著時代的發展,潞綢的制作工藝也在不斷更新。
制作潞綢的手工打緯車。
潞綢作為明清兩代皇室貢品及支撐晉商發展的主要商品而名揚天下。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黍地村村民在養蠶室忙碌。
潞綢與杭緞、蜀錦齊名,是中國三大名綢之一,顏色艷麗,手感厚實。在高平的西南方向還有個陽城縣,同樣隸屬晉城市,同樣是著名的桑蠶之鄉,同樣家家戶戶都養蠶,“一簸桑蠶2000元,一茬只需30天”。我幼時從高平去陽城玩,記得那里有一棵高20多米、直徑約3米的千年桑樹,得四五個人手拉手才能環抱住。
潞綢興起于隋唐時期,明代成為皇家貢品。從唐代的潞州到明代的潞安府,其核心范圍都在山西長治的上黨一帶,正好緊鄰高平。根據明代的記載,當潞州成為北方最大的織造中心時,整個長治、高平、潞州衛都成了潞綢的主要產地。那時,官府設立了許多絲綢紡織工場,還從外地征集機戶來此織造,潞綢有了官方督辦的規模化生產。到隆慶、萬歷年間,“登機鳴杼者,奚啻數千家,其機則九千余”。
新中國成立后,高平絲織業有了新發展。20 世紀 60 年代初,高平絲織廠成立,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絲綢印染廠。90年代,高平絲織廠轉企改制,成為中國首批“高檔絲綢標志認證”企業。2014年,潞綢手工織造技藝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春蠶吐絲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怎樣的生產過程?我就用潞綢最出名的代表作——潞綢蠶絲被舉例吧。它分為兩部分,被面和被里,都是蠶絲制成的,因此第一步都是抽絲剝繭。蠶結繭后,蠶農選出質量上乘的蠶繭,比如雙宮繭。這是指兩個蠶寶寶吐絲時,蠶絲互相纏繞,便形成同一個繭。用我們的土話講,就是“倆寶寶擠在一個窩了!”雙宮繭絲質粗,比其他蠶絲更蓬松,更有彈性,透氣性好。
之后就是繅絲。原始的繅絲方法,是將蠶繭浸入熱盆湯中,用手抽絲,卷繞于筐上。這種方法費時費力。到清末,繅絲車被大規模推廣,抽絲變得簡單了。
下一步是關鍵的“打經緯線”。經線是指被面長度方向的絲線,緯線指被面寬度方向的絲線。此時要用到制作潞綢最重要的工具——手工打緯車。用手撥動車輪,帶動紆子上的絲線繞到緯簡上,其間絡絲、并絲、捻絲,一個環節都不能少,逐漸制成緞面。然后進行分層染色。山西民間注重婚嫁文化,作為嫁妝的蠶絲被必須高貴典雅,因此常用紅、黃、綠等鮮艷的顏色。
接下來,便是拉絲成被。將經緯分明的絲繭反向套在手掌上,做成長方形的小綿兜,將綿兜擰干或用脫水機脫水并曬干,再將絲拉松、拉長,逐層壓制,直至20多層。因為蠶絲被是蓋在身上的,而絲綿偏堿性,為了達到人體接受范圍,需用酸來進行中和,民間的土辦法是加入冰醋酸,既天然又省錢。
這樣算下來,一床上好的潞綢蠶絲被,要歷經將近300道工序,消耗1萬多只蠶才能制成。蠶的一生融進了經緯絲線里,隨著梭子來回,陪著山西人進入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