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然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人們日常打開塑料袋和塑料瓶一類的塑料包裝時,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微塑料,這些微塑料是指長度小于5毫米的塑料小顆粒。
一般認為,微塑料直接來自工業,如去角質的護膚品,或是間接來自較大塑料物件的長時間分解。不過,對于日常生活中,如劃破、撕開、擰開塑料包裝和容器所產生的微塑料,科學界一直沒有充分了解。
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研究人員監測撕開巧克力包裝袋、劃破密封膠帶以及打開塑料瓶蓋所產生的微塑料。他們還通過化學測試和使用顯微鏡對這些過程產生的微塑料進一步確認。
團隊發現,撕開或劃破的動作會產生不同形狀和大小的微塑料,其中包括纖維、碎片或三角片,大小從幾納米到幾毫米。產生最多的便是碎片和纖維。研究人員估算,每300平方厘米的塑料在被劃開或擰開時,可能會產生10~30納克(0.00001~0.00003毫克)的微塑料,具體取決于打開方式和塑料本身的條件,如硬度、厚度或密度。
研究結果表明,打開塑料袋和塑料瓶等日常動作可能是少量微塑料的額外來源;但它們存在的風險、潛在的毒性,有必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