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任先美
說到到美美術術課課,80%的人腦海里都會浮現出學生拿著筆畫畫,然后教師評價的情景。不過,美術新課程標準在開篇就提出了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這意味著美術教師必須改變以傳授技能技巧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將教學目標轉向通過美術學習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時代美術作品中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學習運用不同的造型語言和媒材傳達人文精神,而音樂就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媒材,它和美術有相通和共享之處。所以,在美術課堂中加入適當的音樂,將不同種類的藝術結合起來,能夠營造出更加濃厚的藝術氛圍,從而提高學生對美術課堂的學習興趣,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當然,音樂不能濫用,那么如何在美術課堂中合理地使用呢?我們通過三個問題來對它進行理解。
第一,音樂與美術有何相通之處?
音樂與美術表面看起來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但是實際上音樂中的畫面感和繪畫中的音樂感往往是相輔相成的。音樂中高低起伏的旋律是有節奏感的,美術畫畫中的線條和色彩也是有節奏感的——線條的快慢、曲折就是一種節奏,色彩的冷暖對比和漸變也是一種節奏。比如,湘教版的美術教材二年級下冊的第18 課《聽聽畫畫》中就運用到了線條和色彩的節奏。當教師播放匈牙利兒童歌曲《火車開了》的時候,學生聽到音樂后畫出來的線條就是曲折的、波浪形的、高低起伏的,這就是感官上的共鳴。所以,有人說,沒有一種藝術能像音樂那樣迅速地激發起人的情感,并隨著優美旋律進入浩渺的想象空間。
第二,音樂在美術課堂中有作用?
一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繪畫時通過眼、手的配合,美術教師再加上音樂的節奏和旋律,作用于學生的聽覺,能給學生美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唱大戲是怎樣的?唱大戲時如何通過臉譜表現人物角色和人物性格?在制作《唱大戲》的課件時,我插入了兩段戲曲,一段是唱紅臉的,一段是唱白臉的,再配上相應的圖片,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地掌握人物性格。同時,為了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我還播放了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學生聽著聽著,都跟著唱起來,舞起來了,很開心,很快樂,畫畫也就更有勁兒了。
二是用音樂區分顏色的冷暖情感。如果播放一段傷感的音樂,要你用第一直覺選擇一種顏色,你肯定會選擇藍色、黑色等冷色系列。在美術課堂上就可以利用這個方式進行教學,如教師播放或歡快輕柔或憂郁低沉的音樂,讓學生體會聽到音樂的感受,并分別說出這些感受可以用怎樣的色彩來表達。當他們聽到歡快輕柔的曲子時,會說可以用紅色、黃色、粉色表示;當他們聽到憂郁低沉的音樂時,會說可以用藍色、黑色、灰色表示。甚至,他們對某些中間色還會存在爭執,如紫色,到底可以用來表現哪種感情呢?這樣就能進一步了解顏色的特征以及不同點。正如康定斯基所說:“色彩好比琴鍵,眼睛好比音槌,心靈仿佛是繃滿弦的鋼琴,畫家是彈琴的手,它有目的地彈奏各個琴鍵來使人的精神產生各種波瀾的反響。”
三是用音樂幫助享受意境美,培養豐富的情感。在畫畫的時候聽聽音樂,精神上會十分放松,學生能跟著旋律感受意境,讓自己的畫面更真實、更有場景感,體會更深層次的含義,拉近與一些人物、故事的距離。當然也能營造更好的課堂氛圍,在創作作品時,產生豐富的聯想。
第三,如何在美術課堂上應用音樂?
一是使用音樂時,注意音樂的尺度。有些教師認為,節奏感強烈的音樂就是歡快的音樂,能提高學生的情緒;節奏緩慢的音樂就是會使人傷心的音樂。其實不然,音樂所表達的情感不僅和節奏有關,和音調也有一定的關聯,所以美術課上要選擇合適的音樂。比如,畫兒童畫時可以選擇一些舒緩悠揚的兒童音樂,如《小星星》,或者輕松悠揚的鋼琴曲;畫國畫時,則可以選擇一些古典音樂,如古箏曲、揚琴曲等;上剪紙課時,可以播放一些歡快活潑的樂曲,如《小天鵝舞曲》,使學生融入創作的氛圍中。總之,合適的音樂才能起到促進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音樂在美術課堂中的作用。
二是音樂要適合學生的年齡層次。不同年齡學段的學生,心理特征也不一樣,對音樂的感受也不相同。比如在低年級,學生學習《春天來了》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春天在哪里》這首歌曲,比較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適合他們的口味。學生能根據歌詞中的內容進行繪畫,在他們的筆下會出現紅花、綠樹、小黃鸝等非常輕松可愛的景物和小動物。但如果在高年級上這一課時還是播放這首歌曲,學生可能會覺得有點幼稚。與此同時,教師也不能一味地播放純音樂,播放有歌詞的音樂比較好,其更通俗,學生更能接受。

三是注意音樂在美術課堂上的主次性。音樂作為一種教學媒材,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但是教師在使用時要注意課堂的主次性,決不能整堂課都“灌滿”了音樂,更不能在講授主要內容和重難點時,用音樂代替,不能喧賓奪主,否則會使學生分散注意力。而且對于小學美術課堂來說,一般選擇舒緩輕松的音樂,不能用節奏感太強的音樂,或者帶有一定負面影響的音樂。
總之,在美術課上使用音樂,是動靜結合的一種方式,能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疲憊感,拓展思維,提高想象力、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真正提高藝術素養,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