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濤
(武威市人民醫院,甘肅 武威 733000)
乳腺纖維瘤較為多見,發病群體以青年女性為主,疾病的發生可能與機體激素水平異常改變相關,臨床多采取手術方案進行治療[1]。傳統手術方案切口程度大,瘢痕明顯,且美觀度不好,患者認可度、接受度不高;而經乳暈切口手術在保證療效同時更好提升美容效果,備受患者青睞[2-3]。基于此,本研究采取經乳暈切口手術治療乳腺纖維瘤,現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為68例乳腺纖維瘤患者,收治時間均為2016年1月~2017年8月,全部患者均經病理檢查確診,其中對照組33例 (施以傳統手術方案),年齡 25~49 歲,平均年齡(29.73±3.42)歲,平均腫塊直徑 (3.19±0.78)cm,單發23例,多發10例,腫瘤距離乳頭不足3cm者共有24例,腫瘤距離乳頭3cm及以上者共有9例;研究組35例(施以經乳暈切口手術),年齡26~50歲,平均年齡(29.76±3.45)歲,平均腫塊直徑(3.17±0.75)cm,單發24例,多發11例,腫瘤距離乳頭不足3cm者共有26例,腫瘤距離乳頭3cm及以上者共有9例。2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乳腺纖維瘤診斷標準,且經病理檢查得到證實;②并不存在手術禁忌;③并未出現病灶轉移。
排除標準:①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或明確存在凝血功能障礙;②術前已接受有關治療方案;③心功能、肺功能嚴重不全。
對照組施以傳統手術方案,具體手術方案內容:取仰臥位,行局麻處理,切開皮膚,暴露乳腺纖維瘤,沿瘤體包膜外側行切除處理,行止血操作,取可吸收線,行逐層縫合操作,繃帶加壓包扎,時間持續1d。
研究組施以經乳暈切口手術,具體手術方案內容:先行超聲檢查,準確定位病灶,同時需要予以清晰標識;提醒并協助患者調整體位,滿足手術所需,取仰臥位,而后行局麻處理,依據病灶部位診斷結果明確切口位置,作大小適宜的弧形切口,切口位置盡可能選擇病灶處乳暈邊緣,分離皮膚,接下來分離皮下組織以及乳腺組織,待分離操作完成后觀察乳腺纖維瘤暴露情況,待其被充分暴露后,將其切除,行止血操作,取可吸收線,對切口予以良好縫合,繃帶加壓包扎,時間持續1d。
1)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包括:①切口程度;②切口與病灶遠端距離;③手術時間;④術中出血量;⑤乳暈邊緣切口瘢痕大小。
2)美觀程度比較。美觀度評價:①乳暈感覺正常;②雙側乳房基本對稱;③手術瘢痕可接受程度。
3)并發癥發生率與復發率比較。記錄下述并發癥發生情況:①無法哺乳(對術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進行為期2年的隨訪,統計哺乳情況);②出現瘀斑;③血腫明顯,計算總發生率。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統計復發情況。
數據分析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手術相關指標用均數±s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美觀程度、并發癥發生率與復發率用百分數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切口程度、切口與病灶遠端距離、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乳暈邊緣切口瘢痕大小,研究組上述指標測定結果均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數 切口程度(cm) 切口與病灶遠端距離(cm)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乳暈邊緣切口瘢痕大?。╟m)對照組 33 3.01±0.61 2.08±0.65 39.02±12.89 50.45±5.69 2.72±0.87研究組 35 2.36±0.25 9.27±3.04 32.37±10.35 30.31±3.52 0.93±0.29 t - 5.810 13.298 2.352 17.664 11.517 P - 0.000 0.000 0.022 0.000 0.000
比較兩組乳暈感覺正常、雙側乳房基本對稱、手術瘢痕可接受程度,研究組上述指標測定結果均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 2。
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與復發率,研究組上述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并發癥發生率與復發率比較 例(%)
乳腺纖維瘤病因相對復雜,其發生與激素水平異常改變、飲食方案等相關,多屬于良性腫瘤,在發病初期,未見明顯癥狀,一旦惡變,則后果尤為嚴重[4]。目前公認手術方案最為適宜,但其實施仍需準確把握最佳時機[5]。傳統手術方案雖可有效切除病灶,但易給患者帶來相對沉重的精神負擔,不易被患者所接受,其不足主要體現在瘢痕明顯,無法維持乳房正常形態、良好外觀,比如較大可能出現雙側乳房不對稱情況,此外,預后情況仍不十分理想[6]。故而,此術式已無法很好滿足患者所需,其認可度、接受度均處于較低水平,臨床亟待尋求一種更加有效、更符合患者實際所需的手術方案。
醫療技術不斷進步,逐漸發展出經乳暈切口手術,此術式可很好彌補傳統手術方案不足,切口小且隱蔽,療效備受認可[7]。將其應用于治療乳腺纖維瘤,可將瘢痕予以良好遮蓋,有效維持乳房正常形態、完整外觀,乳暈恢復效果不錯,雙側乳房對稱性得到維持,并且在手術實施過程中,并不會傷及乳腺腺體、導管等,維持乳房功能正常。有研究指出,此術式實施過程中,切口位置主要在乳暈區域,可實現病灶的集中切除,并不需要逐一作切口清除病灶,可在同一切口內完成乳腺纖維瘤的切除,切口次數少、數目少,很好避免二次手術[8-9]。由此可見,經乳暈切口手術既可實現“完整切除病灶”之目的,亦可實現“保持女性第二性征”之目的,備受認可與關注。需要注意的是:在手術實施過程中,如乳腺纖維瘤、乳暈二者之間距離過大(以5cm為臨界值),切口暴露困難程度較大,則不建議行經乳暈切口手術,可改變手術方案,施以傳統手術方案;在手術實施前,需要先借助鉬靶X線攝影檢查等手段明確乳腺纖維瘤性質(良性或惡性),若為良性,則可進行手術;手術實施過程中,腺體暴露要充分、分離要完全,對Cooper韌帶予以良好保護,維持其完成,將對乳房的不利影響降至最小,預防出現乳房變形等不良事件;注意乳腺創口縫合,最小化對乳房的不利影響,避免其受到不必要的損傷;沿大乳管走向潛行分離,則應注意盡可能選擇在乳腺組織表面進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分離困難程度,出血少,一定程度上可預防出現感染、血腫等在內一系列不良事件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①比較兩組切口程度、切口與病灶遠端距離、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乳暈邊緣切口瘢痕大小,研究組上述指標測定結果均優于對照組。提示與傳統手術方案相比,應用經乳暈切口手術治療乳腺纖維瘤,創傷輕微,切口程度輕微,與病灶遠端距離小,手術實施所需時間較為短暫,出血量較少,瘢痕小且不易察覺,療效好。原因可能是:切口主要位置為乳暈邊緣,乳房皮膚彈性不錯,移動度好,切口方向、位置可依據乳腺纖維瘤具體位置合理調整,使之暴露充分。此外,行經乳暈切口手術,病灶切除在同一切口內即可完成,無需二次手術,無需增加切口數量,手術進程更快、更加順利,出血少。②比較兩組乳暈感覺正常、雙側乳房基本對稱、手術瘢痕可接受程度,研究組上述指標測定結果均優于對照組。提示與傳統手術方案相比,應用經乳暈切口手術治療乳腺纖維瘤,有利乳房完整。原因可能是:乳暈較周圍皮膚顏色更深,切口具有“小且隱蔽”之特點,美觀效果好,與女性患者美觀要求更為一致。③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與復發率,研究組上述指標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與傳統手術方案相比,應用經乳暈切口手術治療乳腺纖維瘤,并發癥少,復發風險低。原因可能是:病灶切除主要在皮下脂肪內進行,可手術各項操作并不會傷及乳房導管、腺體等,手術結束后患者依舊具有正常的哺乳能力,乳房部位血運依舊正常,感覺功能仍舊正常存在,行皮下縫合處理,縫合所用的可吸收線并不會觸及真皮層,一定程度上可預防血腫等相關并發癥發生。此外,經乳暈切口手術可更好改善預后,病灶切除在同一切口內即可完成,根治性高。
綜上所述,經乳暈切口手術治療乳腺纖維瘤,切口程度輕微,與病灶遠端距離小,手術所需時間、出血量少,瘢痕小且不易察覺,對機體創傷程度小,在短時間內可恢復乳暈正常,保持雙側乳房處于對稱狀態,乳房外形得到良好維持,且具有較高安全性,并發癥少,復發率低。此術式可實現“病灶切除與乳房形態完整”之雙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