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文
(甘肅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甘肅 平涼 744000)
口腔扁平苔蘚為慢性非傳染性口腔黏膜淺表性炎癥,主要病理改變為基底細胞液化變形及T淋巴細胞帶狀浸潤,嚴重者會出現多種病損,易反復發作。目前,該病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有學者指出其發病可能與感染、免疫功能紊亂、微循環障礙等因素相關[1]。口腔扁平苔蘚主要類型為潰瘍性、糜爛性、網紋型,常伴隨疼痛,可對患者進食與發聲產生影響。曲安奈德為糖皮質激素,具有較強抗炎與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療皮膚病與口腔潰瘍的常用藥物。卡介素多糖核酸為非特異性免疫調節劑,提取于卡介苗,可有效增強細胞與體液免疫功能[2]。本研究中口腔扁平苔蘚采用卡介素多糖核酸聯合曲安奈德治療,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甘肅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口腔扁平苔蘚患者92例,根據治療方法不同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53例,男21例,女 32 例,年齡 30~61 歲,平均年齡(38.46±2.78)歲;網紋型33例,糜爛性20例;病程6個月~11年,平均病程(8.44±2.35)年。對照組 39例,男 15例,女24 例,年齡 27~60 歲,平均年齡(37.73±2.65)歲;網紋型25例,糜爛性14例;病程7個月~12年,平均病程(8.60±2.44)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口腔黏膜病學》[3]中口腔扁平苔蘚診斷標準;②發病部位均以頰部和舌背為主;③女性患者未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④未合并精神性疾??;⑤患者均知曉本研究詳情并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①合并腫瘤、免疫性疾病或感染性疾??;②入組前1個月內全親身使用過本研究相關藥物治療;③病理檢查顯示上皮存在異常增生;④合并心肺肝腎等功能障礙。
對照組:采用曲安奈德注射液(上海旭東海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226;規格:5ml:50mg)治療,10mg與2%利多卡因1mL混合,注射于病灶黏膜基底部,1次/周,連續治療4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卡介素多糖核酸治療(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 S19983036;規格:1mL/瓶,含卡介菌多糖 0.35mg,核酸不低于 30μg),肌肉注射,1mL/次,隔日給藥 1次,連續給藥18次。
停藥1周后,評定2組患者治療效果。
①記錄治療前后糜爛面積變化。
②炎癥因子水平變化:治療前后分別抽取患者靜脈血3mL,離心后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檢測血清干擾素(IFN-γ)、白細胞介素-4(IL-4)與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計算 IFN-γ/IL-4值,試劑盒購自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相關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療效評定標準[4]:治愈:治療后充血、糜爛等癥狀消失,主訴無疼痛;顯效:治療后充血、糜爛等癥狀消失,白色條紋消除2/3及以上,主訴疼痛明顯減輕;有效:治療后充血、糜爛面積縮小,愈合表面組織較薄,白色條紋消除不足2/3,主訴疼痛有所減輕;無效:治療后充血、糜爛面積為減小或增大,主訴疼痛未減輕或加重。
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若樣本方差不齊或呈偏態分布,以M(范圍)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數據。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2.45%顯著高于對照組76.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治療前,2組患者糜爛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糜爛面積均較治療前縮小,且觀察組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2組患者糜爛面積變化比較(±s,mm3)

表2 2組患者糜爛面積變化比較(±s,mm3)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n=53) 9.12±2.35 1.51±0.48 23.098 0.000對照組(n=39) 9.06±2.43 4.04±1.15 11.661 0.000 t 0.119 14.421 P 0.905 0.000
治療前,2 組患者炎癥因子 IFN-γ、IL-4、TNF-α水平及IFN-γ/IL-4值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2組患者炎癥因子 IL-4、TNF-α水平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炎癥因子 IFN-γ 水平與 IFN-γ/IL-4升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2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與IFN-γ/IL-4值比較(±s)

表3 2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與IFN-γ/IL-4值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IFN-γ(ng/L) IL-4(ng/L) TNF-α(ng/L) IFN-γ/IL-4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53) 264.72±41.05 322.16±64.27* 21.48±6.50 13.75±2.51* 31.15±5.62 18.46±5.54* 12.10±2.48 22.86±6.53*對照組(n=39) 261.48±37.79 283.78±54.66* 20.62±6.19 16.64±4.88* 30.81±6.02 23.68±4.97* 12.24±2.53 17.14±4.91*t 0.387 3.012 0.640 3.702 0.278 4.662 0.265 4.595 P 0.700 0.003 0.524 0.000 0.781 0.000 0.791 0.000組別
口腔扁皮苔蘚為臨床常見口腔黏膜疾病,多發生于左右頰黏膜,呈對稱性,臨床研究表明[5],該病T淋巴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可對上皮基底細胞造成損害,為癌前病變的一種??谇槐馄ぬμ\還可導致微循環障礙、粘膜過角化,引發充血、潰瘍等炎癥反應。有對口腔扁皮苔蘚患者全身免疫狀態的研究指出[6],患者存在TH2細胞占優勢,TH1/TH2處于平衡失調狀態。IFN-γ為典型TH1型細胞因子,能夠激活巨噬細胞,促進溶酶體與吞噬體融合,從而介導細胞免疫。IL-4為TH2型細胞因子,能促進T淋巴細胞發育與活化,并可促TH2細胞活化,抑制TH1細胞增殖。IFN-γ可抑制TH2細胞因子反應,IFN-γ與IL-4相互拮抗,可調控TH1/TH2處于動態平衡。相關研究表明[7],口腔扁皮苔蘚患者血清中IFN-γ水平較正常者降低,IL-4水平較正常者升高,且IFN-γ/IL-4值明顯下降。提示,口腔扁皮苔蘚患者TH1/TH2處于平衡失調狀態。TNF-α為促炎性細胞因子,可促進T淋巴細胞過量表達,加快上皮細胞凋亡,誘導其他炎性細胞因子分泌,促進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分化,患者免疫耐受下降。
曲安奈德為皮質類固醇激素,可強而持久的發揮抗炎與免疫抑制作用,能夠有效抑制白細胞與巨噬細胞轉移至血管外,增強血管敏感性,且能夠抑制吞噬細胞功能。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有助于消除口腔扁皮苔蘚病變區黏膜下T淋巴細胞浸潤,通過抗感染可加快病損處愈合。臨床研究表明[8],曲安奈德治療口腔扁皮苔蘚具有良好的短期效果??ń樗囟嗵呛怂釣榉翘禺愋悦庖哒{節劑,可通過調節機體免疫狀態,增強患者抗過敏、抗感染能力。卡介素多糖核酸局部注射于病變基底部,局部較高的藥物濃度可顯著發揮對細胞與體液的免疫調節作用。此外,卡介素多糖核酸可刺激網狀內皮系統,增強單核-巨噬細胞吞噬能力,促進T淋巴細胞發育為成熟的CD4+細胞,從而調節免疫紊亂狀態,促進糜爛處愈合。
本研究中口腔扁平苔蘚患者采用卡介素多糖核酸聯合曲安奈德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糜爛面積明顯小于對照組。表明,卡介素多糖核酸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與相關研究一致[9]。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炎癥因子IL-4、TNF-α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炎癥因子IFN-γ水平與IFN-γ/IL-4值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卡介素多糖核酸可降低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原因可能與卡介素多糖核酸通過增強免疫能力,抑制炎癥因子表達有關。
卡介素多糖核酸聯合曲安奈德治療口腔扁平苔蘚效果確切,并可有效改善機體免疫功能,降低炎癥因子表達。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較少,未對長期療效進行隨訪,為考察復發情況,后續研究可增加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考察長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