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杰
(秦安縣人民醫院,甘肅 秦安 741600)
骨盆骨折的發生多由于機體受到高能量損傷所發生,現階段其發生情況較多,較為普遍。若行手術,則風險高、實施困難程度大,有著居高不下的致殘率、病死率,處理不當,則易引起諸多并發癥[1]。故實際手術治療注重骨折復位與內固定選擇,同時強調預防并發癥[2]。3D打印技術在骨科中應用情況較好,為其手術方案的實施帶來突破,幫助患者獲得最適宜的骨折復位與內固定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對并發癥發生起到預防作用[3]。現將骨盆骨折治療過程中聯合應用3D打印技術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選擇秦安縣人民醫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手術治療的64例骨盆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是否應用3D打印技術將本次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對照組31例,男 22例,女9例,年齡 20~54歲,平均年齡(35.07±11.52)歲,致傷原因包括:交通傷所致共有16例,高處墜落傷所致共有9例,重物砸傷所致共有6例;研究組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齡 21~55 歲,平均年齡(35.11±11.54)歲,致傷原因包括:交通傷所致共有17例,高處墜落傷所致共有11例,重物砸傷所致共有5例。2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均確診為骨盆骨折,且為外傷性新鮮骨盆骨折;②未見病理性因素;③患者知情本次研究且同意參與。
排除標準:①重要血管、神經損傷;②存在手術禁忌;③血液疾患;④重要臟器疾患。
對照組未應用3D打印技術但接受手術治療,研究組應用3D打印技術并接受手術治療。
手術實施前,先行CT掃描,同時獲得三維重建骨盆骨折模型,充分借助3D打印機,將骨盆骨折模型準確打印出來,醫務工作人員依據打印結果,據此可知曉骨折情況、移位方向等在內的全面信息,還可進行體外模擬骨折復位,依據體外模擬結果、復位情況,提前對鋼板進行預彎處理,還需要明確手術入路,將螺釘固定位置一一明確。全部患者應遵照醫囑,做好術前檢查與評估工作、備血、留置尿管等一系列操作,完善各項術前準備以及抗感染操作,取抗生素,在手術實施前1h使用即可。
客觀進行疼痛評估,在手術實施前借助視覺模擬法開展此項評估,予以準確記錄,同時研究組全部患者依據3D打印模型所獲得的信息,據此確定翻身體位:①若屬于骶髂關節脫位、垂直不穩定型骨盆骨折,則醫務人員為其翻身時需要行患肢持續牽引;②若屬于側方不穩定型骨盆骨折,則醫務人員為其翻身時需要雙側髂骨翼加壓穩定骨盆環;③若屬于髖臼骨折的骨盆損傷,則醫務人員為其翻身時需要穩定患肢肢體;④若屬于骨盆環雙側不穩定的骨盆骨折,則醫務人員為其翻身時需要注意均衡用力等。
手術方法。兩組均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接下來依據骨盆骨折情況、所確定的手術入路等綜合信息確定體位;消毒,鋪巾,逐層切開皮膚,將皮下組織予以有效分離,對肌肉進行鈍性分離操作,至骨膜處為止;研究組則需要將手術實施前所預彎的鋼板準確放置在恰當位置,待其良好復位后,取鋼板螺釘進行有效固定,同時進行C臂透視,據此確定骨折復位情況、固定是否準確等,最后對手術切口加以有效縫合。而對照組則需要在手術實施過程中依據骨折情況、移位情況等信息,再折彎、塑形鋼板,對骨盆骨折處作準確復位、良好固定,同時進行C臂透視,據此確定骨折復位情況、固定是否準確等,最后對手術切口加以有效縫合。
術后處理。①兩組患者術后常規抗感染,可使用頭孢二代抗生素,用藥時間為術后24h;②疼痛評估與鎮痛處理,遵照醫囑服用恰當劑量的鎮痛藥物,同時做好疼痛評估;③定期換藥,拆線時間一般在手術結束后8d左右;④定期開展功能鍛煉,依據疼痛評估結果、骨盆骨折復位情況等確定功能鍛煉方案;⑤定期接受X線檢查,確定骨盆骨折復位與固定情況;⑥定期評估肢體功能恢復情況。
1)骨盆骨折復位優良率對比。依據Matta標準進行評價,骨折移位<4mm記為“優”;骨折移位≥4mm且<11mm記為“良”;骨折移位≥11mm且<20mm記為“可”;骨折移位≥20mm記為“差”。統計優良率。
2)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骨盆功能優良率對比。
數據分析用SPSS21.0。
研究組骨盆骨折復位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骨盆骨折復位優良率對比 例(%)
研究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少于對照組(P<0.05),骨盆功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 2。

表2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骨盆功能優良率對比
骨盆骨折為創傷骨科常見疾患,其發生后,往往出血多、傷情重,甚至易合并全身多處損傷[4]。骨盆解剖結構較為特殊,相對復雜,形態凸顯不規則特點,此部位周圍有著諸多血管、神經,且手術創傷程度明顯,有著較為嚴苛的技術要求,易造成二次傷害。若行手術治療,則困難程度大,有著較高風險、較多并發癥。目前手術方案多樣,其中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較為多用。但受到骨盆解剖結構、形態等限制,普通鋼板通常情況下需要加以良好塑形,方可使其與骨盆表面緊密貼附,但在手術實施過程中,反復使用塑形鋼板,不可避免增加手術時間,出血情況明顯增多,手術創傷程度加劇[5]。
在骨折修復治療過程中,借助3D打印技術,能夠獲得更準確、更全面、更豐富的信息,增加修復過程安全性,修復更快、成功率更高、風險性更小[6]。與此同時,幫助強化手術實施者確定更為適宜的骨折治療方案,強化各項操作之間的配合,為接下來的康復創造更為適宜的條件。而輔以3D打印技術,借助此項技術打印骨盆模型,能夠幫助醫務工作者在手術實施前更準確、更全面知曉骨盆骨折分型、移位等情況,在手術實施前調整鋼板,將其預彎至適宜角度,并且明確置釘位置,方便手術順利實施,總體用時相對縮短,出血情況明顯減輕,并不會引起劇烈手術創傷[7]。此外,借助3D打印技術所獲得的骨盆模型,能幫助醫護人員全方位知曉病變部位情況,包括骨折程度、移位情況等,以便獲得更準確的術前診斷結果,更客觀進行術中風險評估,便于術后護理工作的開展,依據評估結果做好患肢牽引制動等在內的一系列輔助工作,將因翻身所導致的傷害程度控制在最小。諸多研究證實,骨盆骨折治療過程中輔以3D打印技術具有一定可行性,借助此項技術可重建三維模型,依據所打印的骨折模型,一方面可進行手術規劃與設計,另一方面可進行體外模擬手術,使手術各項操作與步驟更準確,復位與內固定質量更高,繼而保證獲得最佳手術效果[8]。本研究在CT掃描基礎上聯合應用3D打印技術,依據CT掃描結果,對已獲得的立體容積影像作相應處理,以此為依據制作模型,使用專用的后處理運算法則,同時結合影像數據庫,最終可構建立體空間模型,充分借助3D打印技術將其打印出來,粘合成型即可。骨盆骨折治療過程中,在CT掃描基礎上聯合應用3D打印技術,可實現目標部位的全景真實模擬,對其診斷、治療以及預后頗有助益。由此可見,在CT掃描基礎上聯合應用3D打印技術,能夠推進骨科手術朝精細化方向邁進,在骨折診斷、治療方面幫助較大,獲取更加準確、客觀的信息,據此獲得更加準確、客觀的手術方案,修復治療更準確、可靠,修復效果更理想。3D打印技術憑借其優勢在骨科治療中應用逐漸增多,但不可否認的是,此項技術成本較高,在現階段骨科治療中尚無法全面開展。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骨盆骨折復位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可見:應用3D打印技術,將其輔助骨盆骨折治療,可獲得較高的骨盆骨折復位優良率。研究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少于對照組,骨盆功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可見:應用3D打印技術,將其輔助骨盆骨折治療,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骨盆功能恢復好。原因可能是:在CT掃描基礎上聯合應用3D打印技術,可實現精確治療,術前規劃更加準確,同時可使用快速成型技術做術中指導,在手術實施前即可完成鋼板預彎處理,明確螺釘時間,加快手術進程,手術用時少且出血少,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的可能。
綜上所述,應用3D打印技術,將其輔助骨盆骨折治療,安全有效,在促進骨盆骨折復位與骨盆功能恢復方面有著明顯優勢,手術用時少且出血少,較小可能引起術后并發癥。